小東門街道“童盟體”成立,“家校社”托起孩子的夢

上海黃浦 2024-05-17 20:00:41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關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是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5月16日下午,小東門街道“未愛共育”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論壇舉辦,特邀法律保護、學校教育、心理咨詢等領域專家以及轄區學校家長代表共聚一堂,爲未保工作的發展創新提供新思路。

活動中,小東門街道“童盟體”宣布正式成立。小東門轄區內的16家社區單位成爲首批合作單位。近年來,小東門街道積極建立健全未成年人關愛保護陣地,著力打造“童夢”未保特色品牌,深入開展各年齡段心理關愛活動,得到了轄區各學校和共建單位的關注和支持。去年,小東門街道已經實現了“家校社”聯動機制的全覆蓋,與10所學校和2家共建單位簽訂“家校社”共建協議,並建立了“1+16+N”未保工作機制。此次新成立的“童盟體”是堪稱“1+16+N”未保工作機制的“升級版”。首批合作單位中,不僅有中小學校,更有派出所、消防救援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銀行、巴士公司等單位和企業。從而在小東門街道轄區內形成了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等全社會共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強大合力,營造出關愛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濃厚社會氛圍。

“學生成長環境不斷變化,家長不能再一味追求孩子的學習成績,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父母焦慮傳遞等導致親子矛盾沖突升級,未成年心理行爲問題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逐漸上升”……論壇上,家長、居委幹部、教師、檢察官、醫生等共同聚焦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圓桌討論。

複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社會工作系主任、心理學博士趙芳在點評中,就“家校社共育與兒童心理健康預防政策、實踐與未來的挑戰”進行了主題分享。她圍繞街道“家校社”的聯動機制提出建議和意見,並具體分析了“家校”和“家社”當下面臨的難點,爲小東門街道未保工作注入“源頭活水”。

小東門街道表示,今後他們將繼續打造東門未保工作大格局,吸納整合更多社會資源,持續走在未保工作的最前沿,踐行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構建起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同心圓”。同時,攜手共建小東門“童盟體”,合力保障未成年人全面健康發展。

記者 / 鄒嘉

編輯 / 樊陸佳

圖片 / 小東門街道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