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性拐點,新能源乘用車份額首超50%,成爲市場主流

DearAuto 2024-04-20 13:50:59

“從目前的數據和行業發展趨勢來看,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或將提前10年或9年突破50%,也就是將在2025年或2026年占比超50%。”全國政協常委、工信部原部長苗圩1月份在“中國全固態電池産學研協同創新平台”成立大會上稱。

沒想到這一天那麽快到來。

01,新能源乘用車快速發展,份額曆史性突破50%

根據乘聯會的最新數據,4月1-14日,新能源車市場零售26萬輛,同比去年同期增長32%;同期,乘用車市場零售51.6萬輛,同比去年同期下降11%。

此消彼長的結果是,4月份上半月,新能源乘用車的市場份額第一次突破了50%大關,達到了50.39%,當然,這還是半個月左右的數據,今年以來的份額約爲38%。

考慮到新能源車占比逐漸攀升的態勢,50%的滲透率不會是終點。

這無疑是個曆史性時刻,這就意味著每兩個人買新車,就有一人選擇新能源車,新能源車成爲市場主流,燃油車反而成爲少數派。

50%的數據遠遠超過了有關管理部門的最樂觀估計。2020年,中國制定了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50%的目標,相當于提前11年完成50%的國家規劃目標!

從2005年到20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用了10年,滲透率才突破1%;從2016年到2019年,3年多時間,滲透率提升到了5%;

就在2023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年度滲透率是35.7%;2022年,這一數字僅爲27.6% 。

一旦突破一個臨界點,新能源車實現爆發性增長,有點像智能手機超越傳統手機市場份額的“iPhone時刻”。

02,現象:新能源車加速替代燃油車

在這個新時代中,新能源汽車將以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形式存在,而燃油車將逐漸退出曆史舞台。這個過程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但趨勢已經明顯。

新能源車份額的不斷提升,則意味著傳統燃油車的份額逐漸降低,我國燃油車市場銷售多年出現下滑趨勢。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常規燃油車市場銷量在2020年達到1818萬輛、2021年僅爲1717萬輛、2022年1488萬輛,2023年,傳統燃油乘用車國內銷量1404.3萬輛,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

今年1-3月,傳統燃油車累計銷售212.8萬輛,同比罕見增長4.9%;但新能源車的增速更快,燃油車的份額進一步萎縮。

傳統燃油車銷量面臨崩盤,尤其以日系爲代表的合資燃油車處境更爲艱難。在4月短短半個月的時間裏,合資車企份額丟了13個百分點。

其中,日系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一度高達30%,今年3月,份額僅剩14.4%,橫空腰斬。

官方數據顯示,今年3月,本田在華新車銷量6.04萬輛,同比暴跌26.3%,創下了自2023年7月以來的最大同比降幅紀錄;日産在中國售出8.7萬輛,同比下滑了32.6%;作爲領頭羊的豐田銷量爲13.2萬輛,與巅峰時的20萬輛不可同日而語。

一些明星燃油車的走向更有代表性。3月份,大衆朗逸降幅36.4%,雅閣降幅72.6%,豐田凱美瑞同比下降59.2%、卡羅拉同比下跌54.4%。

銷量的崩盤,帶來一系列後果:燃油車保值率下降、二手車價格崩塌,越來越多的燃油車主加速置換新能源車。不少合資車企身陷經銷商、4S店退網閉店的風波。許多購車用戶反饋“交了錢拿不到車、售後服務無保障”,産生大量的消費者糾紛和維權。

這是個惡性循環,目前看來還無解。

03,原因:在技術、用戶體驗上碾壓燃油車

如果說之前主要是靠政策驅動的話,現在新能源車則是轉向市場導向,成爲消費者出行的新選擇。不少用戶稱:“開過新能源車後,就回不去了(燃油車)。

的確,新能源汽車在動力、靜谧性、智能化等方面,已全面超越傳統燃油車。

尤其是插混,集燃油、增程、純電的功能于一體,無論在駕乘感受還是費用開銷上,都勝過燃油車,撐起了今年以來新能源高速增長的根基。

插混車型可以“短途用電,長途用油”,對于大多數只能擁有一台車的中國家庭而言,這是最合適的電動化産品。

此前,燃油車在價格上還擁有優勢,今年以來新能源車成本不斷下探、“油電同價”給燃油車廠商帶來巨大壓力,燃油車産品更新換代相對較慢,産品智能化程度不太高,更多依賴于優惠的價格來持續吸引客戶。

燃油車在續航裏程、加油便利性等方面似乎仍具有優勢。然而,隨著混動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之間的界限正在逐漸模糊。

新能源汽車不僅僅是動力系統的變革,更是汽車智能化發展的重要載體。

比如說想要實現自動駕駛的功能,那全車需要運用10個以上的超清攝像頭,還需要超聲波雷達,還要求控制器的功耗。

燃油車的蓄電池一般只有12v左右,提供的能量也就是0.72kwh,因此無法支撐智能化設備運行所消耗的電量。

新能源汽車通過搭載先進的傳感器、控制器和執行器等設備,實現了對車輛狀態、環境信息的實時感知和智能決策,從而提升了駕駛安全性和乘坐舒適性。

04,前景:幫助中國成爲汽車強國,開拓國際市場

汽車強國夢是衆多中國汽車人的夢想,這在燃油車時代幾乎是不可能,卻不經意在新能源車時代實現了。

什麽是汽車強國?苗圩此前曾專門發文,提出了以下三個條件:

一、要有企業跻身世界前十,不是國內6+8,而是在國際開放環境下跻身世界前十位(按品牌來算),世界第十位年産銷量在300萬輛左右。

二、要有一些核心關鍵技術,能對汽車工業發展實現引領和帶動。

要在國際汽車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這三大條件中,除了技術外,有車企跻身世界前十,是其中重要條件,因爲汽車行業是一個全球競爭的産業。2023年,比亞迪以302萬輛的成績位居全球第九,支起了“汽車強國”的雛形。

中國的新能源車已經具有國際競爭力,這不是我們自封的,而是特斯拉CEO馬斯克說的:“如果沒有建立貿易壁壘,中國車企幾乎會摧毀世界上大多數其它的汽車公司,它們超級強。”

作爲中國在海外市場的“新三樣”之一,新能源汽車在2023年實現出口120.3 萬輛,同比增長 77.6%;也就在這一年,中國以491萬輛的成績跻身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大國;上汽、奇瑞、比亞迪、吉利、長安、長城等在海外市場初露鋒芒。

今年1-3月泰國共銷售了電動車2.2萬輛,中國品牌就占了2萬輛,占比9成,光比亞迪一家就賣了1萬輛;在發達國家的澳大利亞,中國電動車品牌的市場占比也超過了20%,10個在當地暢銷的品牌中就有6個就是中國的;2024年3月俄羅斯汽車品牌銷量TOP10中,除了第一名的拉達,中國品牌包攬了第二至第九名。

新能源車出海不僅帶來銷量,還可以獲取了更多的利潤,彌補了內卷的國內市場。

不僅如此,中國汽車實現了的技術輸出的”反向合資“。

豐田、大衆、Stellantis也加速與中國新能源品牌展開技術上的合作。

小結:中國新能源車大潮現在勢不可擋,形成了一套完備而又有競爭力的産業鏈,幫助中國汽車實現“彎道超車”。這讓人不得不佩服2022年3月比亞迪作出“ALL IN 新能源”的決策,把握了時代的風口,占據了新能源1/3的份額;後來者唯有奮起直追,沒有退路可言。(文|DA彬)

0 阅读:12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