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拓今向未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的“福州方案”

福州日報 2024-04-30 11:21:24

承古拓今向未來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的“福州方案”

中國的農耕文化,給世界帶來巨大的財富。

這其中,有水稻、谷子等農作物,絲綢這樣的衍生品,還有茶這樣的飲品。茶傳到日本、朝鮮半島、印度等地,如今已成爲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在當前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三杯中國茶”中,有一樣出自福州,這就是茉莉花茶。

2014年,“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申遺成功,這是福州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大事。但遺産保護不能停留在榮譽上,而要看到最後的實效。面對農遺保護與發展中不斷出現的問題和瓶頸,福州該如何應對?

花農在種植基地內采摘茉莉花。記者 林雙偉 攝

茉莉花田的“雙減危機”

福州農遺保護的起步,從“一塊花田”開始。

2000年前,茉莉花從印度傳來,紮根福州,綻放于閩江兩岸。千百年來,福州人與茉莉爲伴、以茉莉爲業,巅峰時期南台島遍植茉莉,家家戶戶推門即花田,全市一度達到10萬畝種植茉莉的盛景。

如今情況怎樣?據統計,當前福州茉莉花種植面積約爲1.8萬畝,始終在“及格線”左右徘徊,遠不及廣西橫縣的12萬畝。甚至在啓動農遺保護之前,一度低于6000畝。

當年面積最大、産量最高的倉山區城門鎮一帶,在城鎮化進程中,被開發爲城市住宅區和工業開發區。茉莉花種植開始向周邊縣域、鄉村轉移。相較處于深山、受城鎮化影響較小的茶,離開城內宜栽宜植的“舒適區”,對于茉莉花來說是全方位的打擊,直接導致面積、産量的“雙減”,墜入曆史低谷。

2013年,“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入選全國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一年後又入列全球遺産地。一場針對茉莉花的高規格、高關注度的城市搶救性保護行動由此展開。

茉莉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花田,談何“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但農遺地的保護,不能簡單地與自然、文物古迹保護等同起來,而要和城鎮化、土地流轉等問題結合起來,不能孤立地看待。

福州茉莉花茶制作工藝傳承大師張子健在展示茉莉花茶制作技藝。記者 林雙偉 攝

作爲省會城市的福州,在這一點上表現得更爲明顯與激烈。

縱觀全國,多數農遺地處于偏遠地區的縣域或鄉村,農遺背後的農業産業往往是當地的主導産業,自帶天然的關注度。但對福州而言,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産值在千億元以上,茉莉花茶剛破100億元,僅是大農業板塊中的一小部分;視野再放大,千億元産值的大農業板塊,僅占全市GDP不到10%,完全無法與強勢的二三産相匹敵。

在這樣的背景下,福州農遺保護的第一問來了——在城鎮化進程與農遺地保護的沖突下,該如何抉擇?

2014年,這樣尖銳的問題與矛盾,直指位于主城區的帝封江地段。

彼時,大片花田已早早退場,但帝封江一帶還難得保留下了200畝茉莉花田。可以說,這是寸土寸金地塊上集中連片的“最後200畝”。

這一位置臨江、風景宜人的地塊,是讓渡給房地産,建設高樓大廈以吸引更多企業或容納更多居民,還是繼續維持茉莉花田?

“該守住的,必須守下來。”福州給出的回答,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0年之後的今天,帝封江建起了一座茉莉花主題的濕地公園,由烏龍江公園管理處接手,開發成市民共享的綠色公共空間。其中200畝茉莉花田核心區被立碑保護,聘請專業團隊日常管理,每到夏季,潔白小花點綴其間,花香彌漫兩岸。和千年前相比,變化很大,又似乎沒有變化。

烏龍江濕地公園河堤畔茉莉花盛開。記者 陳暖 攝

走上動態性保護之路

一塊地,折射出政府的理念之變。

在上述抉擇中,福州逐漸樹立起了新型“城市遺産觀”:城市核心區的農遺地保護,允許農業系統向城市生態系統更叠,或可成爲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形式。

但在往後10年,城鎮化進程更爲迅猛,類似的對抗與沖突早已由中心城區向外延伸,每年都在輪番上演,茉莉花田的“雙減危機”並沒有解除。這在多數情況下,只能遵從于市場選擇。

這些年,福州茉莉花的種植面積總數始終處于動態平衡中,有新增也有減損。比起廣西橫縣的全力投入,第二問擺在了福州面前——一座省會城市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財力,才能守得住農遺?

首屆中國茶葉交易會上,福州茉莉花茶IP發布。記者 石美祥 攝

如今,這個問題有了部分解答。

這10年間,福州的行動脈絡逐漸清晰,其核心是圍繞農遺動態、複合的特點,實行“因地制宜、因時而變”的動態性保護措施。

2014年,福州出台茉莉花茶保護規定,通過立法形式,對茉莉花種植基地實行分級保護。此後3年,全市因地制宜擬定了首批茉莉花基地保護面積3000余畝——

對于福州原種單瓣茉莉花的發源地,如倉山區的帝封江濕地、城門鎮等地,實行一級保護;對于近年來重點鼓勵和引導種植的地區,如長樂區鶴上鎮、永泰縣梧桐鎮等區域,實行二級保護。

分級保護的本身,包含動態管理機制,即定好底線,但也允許變化發生。在全國範圍內,爲當地特色花種種植基地立法,實施分級保護的措施,尚屬首次,該規定也爲漳州等地提供了參考。

也是從2014年起,福州出台了一系列發展規劃、扶持政策,包括《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動態保護綱要》(2014年~2020年)《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保護和發展專項規劃(2021~2025)》,以及支持茉莉花茶産業發展的舊九條、新九條,規劃與政策從不間斷。同時,還配合著真金白銀的付出。10年間,僅市一級財政就投入超3000萬元經費扶持茉莉花與茶産業發展。

茉莉花狀的海峽文化藝術中心。記者 林雙偉 攝

農遺保護的規劃與政策制定,必須足夠接地氣。隨著環境、時間等條件的變化,並不是每一條政策都能踩中當下的需求點。因此,必須因時勢而變,在大量實踐和調研中獲取信息,積極調整政策,這也是福州積累下的經驗。

比如,從福州茉莉花茶産業發展的舊九條到新九條,一個細微變化切中了老花農們的心。新政策中,除了對新增花田一畝一次性補助3000元外,還增加了對“老花田”的補助。10年前,閩侯老花農金昌夥因新擴花田領過一筆補助,此後再無新增。新政策實施後,老花農們直言,感受到了一種特別的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福州出台市樹市花市果保護與發展工作方案,從中可以看到農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視角和新方向。

對于福州來說,茉莉花不僅是農遺的一部分,是一個産業,還具有市花的身份。通過市花保護,福州將農業系統外的其他部門調動起來,如資源規劃、建設、水利、園林等部門,協同優化茉莉花空間布局,提升品質及品牌影響力。在上述方案中,福州計劃到2025年,新植茉莉花1.6萬畝。目前在閩侯侯官村、長樂營前街道等地,新的茉莉已栽下,等待盛放。

農遺保護與産業發展共進

保護農遺不等于發展産業,但發展産業能有效帶動農遺保護。

2014年,福州茉莉花茶産值在20億元左右。近幾年來,各方積極行動起來,産業有所起色,但由于茉莉花種植基地萎縮、人工成本上升,大量茶葉加工企業外遷。産業做大遇到瓶頸。

沒有花,談何擴大規模;沒有規模,談何壯大産業,又如何爲農遺贏得更多發展機遇?這成了10年來福州所面臨的第三問,也是記者在采訪中多次記錄下的來自于部門、茶企的自問。

如何破解?産自福州的茉莉花與茶結合後自帶冰糖甜,這是其他地域的茉莉花所不能比擬的。去年,福州茉莉花一斤售價可到30多元,遠高于其他地方,這背後是市場對品質與稀缺的認可。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闵慶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過一個建議:用福州的花與茶制成的茉莉花茶,可以冠名上農業文化遺産的産品,如浙江青田就將當地的稻米挂上“農遺良品”品牌標識。

市民在大衆茶館品嘗茉莉花茶。記者 陳暖 攝

雖然尚未挂上“農遺”的名號,但福州茉莉花茶已經憑借農遺、非遺以及可靠的品質,在全國花茶市場闖出了一條中高端檔位的新路,均價爲業內最高。

同時,這些年無論是政策還是具體行動,政府部門都在有意識地引導茶企主動接納“茶科技”,將現代技術與傳統生産做“嫁接”,開發出速溶花茶、便攜花茶餅、健康茶點、系列保健品、護膚品等衍生新品,並向二三産挖潛能,不放棄尋找任何一個新增長點。

2023年,福州茉莉花茶全産業鏈産值突破百億元大關,在榕上百家茉莉花茶生産加工企業平均銷量增長20%以上。對比兩年前的58.3億元,堪稱突飛猛進。突進的機遇在于茉莉花茶站准了位置,站在了新式茶飲的風口上。

這些發生在農遺地的新鮮事,讓福州茉莉花茶生産企業腰包更鼓、腰杆更直、産業勢頭正盛,同時帶動農遺的保護與發展,讓身處“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中的人們更加有底氣。

帝封江的茉莉花濕地公園。記者 林雙偉 攝

此外,福州率先開創國內傳統工藝傳承大師比賽賽制先河,每兩年舉辦一次茉莉花茶傳統窨制工藝傳承人、傳承大師賽,廣納賢才,致力于破解從業人才斷層危機,推動技藝傳承從主動引導向自發參與轉變。

福州還加強茶文化挖掘與推廣,通過舉辦茉莉花茶文化節,開展茉莉花茶神州行活動,讓更多市民、各地朋友走近這項農遺;借舉辦中國茶交會契機,深挖福州作爲世界茶港的曆史,意欲重振輝煌,並籌備建設福州茉莉花茶主題展示館,探索農耕文明的傳播路徑。

農遺保護與發展並非一蹴而就,福州需要做的還有很多。但過去10年保護結出的累累碩果,尤其是一座省會城市對于古老農業文化的珍視,讓我們開始期待著,下一個10年的到來。(記者 藍瑜萍 通訊員 楊文文 鄭泓)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