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比賈玲更好笑,第四代網紅喜劇人正當時

讓娛樂穎動而出 2024-02-21 00:57:41

作者|阿Po

《熱辣滾燙》的前半段裏,賈玲的喜感在意料之中,而李雪琴的心虛一跪更讓人忍俊不禁。與大部分喜劇片中的熟面孔相比,又一代網紅喜劇人成功逐夢影視圈。

所謂網紅喜劇人,紅于互聯網時代,他們的走紅過程難免依賴于網友的熱炒和網絡傳播。比如第一代憑借段子劇走紅的網紅喜劇人白客大鵬,已經成功打造出了元旦檔的黑馬喜劇片《年會不能停》;第二代憑借春晚小品而家喻戶曉、貢獻網絡熱點的沈騰馬麗已經成爲中國電影票房的中流砥柱;第三代以搞笑女性形象沖擊影視圈的金靖、李嘉琦(辣目洋子),已經在高口碑現實主義題材劇中扮演主要角色。

如今,第四代網紅喜劇人也開始嶄露頭角,尤其是伴著童漠男那句“(脫口秀)行業又沒了”,這一代脫口秀演員、喜劇演員更加集中于影視舞台,形成了一個堅實而龐大的第四代網紅喜劇人陣營。

李雪琴是其中走得比較快的一位,徐志勝在春節前就已加入了騰訊視頻新劇《俠客行不通》的劇組,擔任男一號,錘娜麗莎在春節檔有兩部劇集上線,《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中的蔣龍、史策等幾位喜劇人也集結在《狗剩快跑》和《少爺和我》中。

喜劇人逐夢影視圈的好時機又來臨了。

喜劇人在春節檔,誰讓觀衆笑出來了?

春節檔觀衆往往沖著合家歡的喜劇片走入電影院,今年電影春節檔的喜劇片哪部更好笑呢?

受角色個性影響,賈玲在《熱辣滾燙》裏的笑點集中在前半段反諷男性凝視的部分和對胖女生刻板印象的部分,喬杉與李雪琴的苟合雖然戲份不多,但出現必引發笑聲;即使是喜劇人大集合的《飛馳人生2》,魏翔、賈冰、張本煜等人的角色也都在正經做事,全靠與沈騰的對手戲産生笑點。

然而,也有影迷認爲這兩部由國民最認可的喜劇演員主演的電影,本身含“笑”量並不高,甚至不如“普法片”《第二十條》中馬麗與雷佳音一場追車上訪者的戲來得令人捧腹。但票房數據證明,大部分人還是更認可賈玲和沈騰這兩位國民喜劇臉,以及背後的人格化營銷事件。

在大銀幕上,沈騰和賈玲證明了做喜劇人也能單槍匹馬帶動票房。另一方面,在小熒幕上,喜劇人們也能夠獨擋一面,這在今年寒假檔的劇集中已經開始顯現端倪。

今年寒假檔的喜劇片再次點燃了觀衆的熱情,國産劇市場上消失了一段時間的“賀歲劇”概念以及濃厚的“喜劇賀歲”氛圍再度回歸。

其中,網紅喜劇人的跨界功不可忽視,光是“喜劇人團建劇”就有《狗剩快跑》和《少爺和我》兩部作品在春節假期前鋪墊了氣氛。

《狗剩快跑》作爲一部抗日喜劇,蔣龍與史策以《一喜》冠軍組合成員的身份擔任該劇的男女主角。原本只爲賺大洋而參軍的狗剩,在各路人馬的周旋中,經曆了國仇家恨、步步成長。前半段令人捧腹,後半段則充滿了笑中帶淚的魅力,CVB與酷雲的收視率穩步站在1.5%以上。

另一部中短劇《少爺和我》則以《一喜》中詹鑫與張哲華的組合名爲劇名,同樣由兩人擔任主角,演繹了12個小故事的集合。與《一喜》舞台上的故事形式相似,內涵豐富,笑點一般,更像是一部寓言合集。

除了主演《狗剩快跑》,蔣龍也在《少爺和我》的單元故事中出演了重要角色,他在喜劇中飾演的小人物形象漸漸深入人心。這並沒有妨礙他在《虎鶴妖師錄》和《時光代理人》等大IP劇中擔任男主角,無論是演員的故事還是戲路,都頗有男性觀衆喜歡的爽文逆襲開挂的味道。

AI作圖,by娛樂資本論

同樣,網紅喜劇人在整個春節檔的表現也以蔣龍最爲突出。大量的喜劇人以配角身份出演了該檔期的電影與劇集,比如李雪琴在電影中雖然搶眼,但出現場次屈指可數。擔任前兩番主演的,僅有蔣龍、史策、詹鑫、張哲華,大部分還在“刷臉”的上升期。

而作品成績方面,除了蔣龍、史策之外,大部分上升期的喜劇人仍在出演與自己屬性相對適配的喜劇,尤其是劇集領域的參與作品,主要以合家歡的賀歲喜劇、短劇爲主,一來類型和時長上不夠主流,二來更新或者播出時間也是每天中午而非黃金檔,決定了作品的播出熱度一般。

猛看並不帥、細找很耐看的蔣龍,無疑是第四代網紅喜劇人中的佼佼者。

網紅喜劇人逐夢影視圈升級4.0版本

在春節檔的電影和劇集中,並非只有幾部“喜劇人團建”的作品,蔣龍、王小龍、錘娜麗莎都有兩部主演或者出演的劇集上線播出,尤其是第四代網紅喜劇人在劇集中的“滲透率”頗爲可觀。

“網紅喜劇人”的概念比“網紅”身份更廣義,除了網紅轉型之外,網絡綜藝這樣的互聯網産品脫穎而出的喜劇紅人更爲衆多。近年來,幽默類網綜《脫口秀大會》和《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成爲了孕育第四代網紅喜劇人的搖籃。

在此之前,第一代網紅喜劇人以萬合天宜的元老們爲主。在2012~2013年,《萬萬沒想到》和《報告老板》等段子劇在網絡上走紅,白客、孔連順、劉循子墨、張本煜等人至今仍活躍在銀幕上,他們聚在一起可以創作出《揚名立萬》這樣的黑馬影片,散開來則可以在電影《年會不能停》《飛馳人生》,以及劇集《江照黎明》《鳴龍少年》等作品中扮演點睛之角。

第二代網紅喜劇人以開心麻花的話劇演員們爲主,除了將話劇改編成喜劇電影外,《今天的幸福》系列小品也在春晚上走紅。一句充滿網感的小品台詞“打敗你的不是天真是無邪”,也從最當紅的IP《盜墓筆記》同人作品角度帶起更多年輕網友的追捧。

春晚小品和電影的走紅起點,注定了這一代喜劇人能夠長期占據喜劇巅峰的位置。即使賈玲和沈騰已經在很正經地搞勵志和熱血,但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這兩代家庭長輩看見他們的臉就會想笑。

第三代網紅喜劇人的金靖和李嘉琦抓住了新一代微短劇的風口,用《生活對我下手了》和《導演對我下手了》系列微短劇助力自己的主角夢想。實際上,他們與第一代起家的段子劇相似,都是爲了利用病毒式傳播在網絡上“刷眼熟”。

當第四代網紅喜劇人出現時,已經有不少人通過網綜“回爐”。蔣龍對自己曾經“腰部藝人”的定位非常清晰,而蔣詩萌則以更低位的“腳部藝人”自稱。如果要說他們與前三代網紅喜劇人究竟有何不同?或許就在于綜藝裏脫穎而出後,“上位”的速度更快。

“制片人與選角團隊對于新面孔的篩選越來越講究時效性。比起去找一些表演經驗少的純新人,從喜劇網綜裏挑選人才更爲合適。除了綜藝裏的表演經驗之外,很多人本身就是表演科班出身。作爲熟面孔的喜劇人,在很多電視劇裏調節氣氛效果很好。”從事執行制片人工作的小艾告訴河豚影視檔案(id:htysda)。

因此,《一喜》和《二喜》才剛剛完結一兩年,就已經在春節檔裏看見選手們紮堆出現在影視劇裏。剛經曆調整期的影視行業,正需要新鮮血液。對喜劇人們來說,風口就在眼前。

喜劇人轉型,不止喜劇

騰訊視頻古裝新劇《俠客行不通》開機,“徐志勝+燒餅”出演男主男二的搭配讓不少網友“傻眼”,這與所有人印象中“古裝偶像劇”的配置過于南轅北轍。

雖然徐志勝在開機現場也用了網友的段子自我吐槽“找徐志勝當男主,騰訊你是真餓了”,如果這部戲是像《鵲刀門傳奇》一樣放在“板凳單元”的喜劇,似乎一切又都合理了起來,畢竟文松在《鵲刀門傳奇》裏已經是江湖頭等帥哥。

騰訊視頻的“板凳單元”與愛奇藝的“小逗劇場”是近年來最新嘗試的喜劇排播帶,喜劇類型的回歸明顯應該是喜劇演員的一個新機會。

比較意外的是,平台在培養喜劇類型崛起時,更傾向于成熟的喜劇團體,比如趙本山團隊主演的《鵲刀門傳奇》和德雲社成員主演的《瓦舍江湖》《萬春逗笑社》。當然也會有東北喜劇之外的情景喜劇可以包容喜劇人,只是看得出單打獨鬥的個體喜劇人,在爭取出演喜劇時確實比自帶IP的團隊稍有劣勢。

那麽喜劇人除了喜劇之外,還有其他選擇嗎?

脫口秀演員可能比較困難,因爲童漠男作爲“行業冥燈”一語成谶。當然脫口秀演員並不是第一批被人認爲“行業沒了”去拍戲的,“選秀的盡頭是演戲”更早一些。只是比起從顔值、流量到演技都卷生卷死的偶像劇領域,喜劇人們恰好又遇到了一個適合他們卷的風口。

現實題材劇如今成了第四代網紅喜劇人轉型的主要路線,口碑黑馬劇《一路朝陽》裏王皓出演了女主的前男友,不求上進的媽寶體制男演出了很多年輕男性的共鳴,讓人恨不起來;女性話題劇《女士的品格》裏,王勉與一代網紅喜劇人白客分別出演了不同類型的人夫角色。

在這兩部劇中,作爲第四代網紅喜劇人的王皓與王勉參與戲份並不算多,不過題材相對嚴肅、角色略帶複雜性,與兩人喜劇人的身份有頗大反差。相比之下可以看出王皓的出演更能讓觀衆抛棄他的綜藝身份,投入其劇中角色,王勉出演的新手奶爸的角色仍然離不開他綜藝中特征性的吉他彈唱,可以調節氣氛,不過仍在“做自己”。

返鄉創業勵志劇《故鄉,別來無恙》中,任素汐負責引起打工人的共鳴,張弛負責調節氣氛,史策負責情傷後的女性勵志,而李雪琴則負責用熱心東北姑娘的可愛治愈觀衆。

這部戲中任素汐與張弛的角色都帶有喜感的成分,二人表演松弛自然;比較意外的是李雪琴出演的i人女生居然可以在劇中談出一場讓觀衆姨母笑的甜甜戀愛,與她早期做主播、綜藝中講脫口秀的氣質大相徑庭,算是表現出了對不同戲路的正確把握。反而史策雖然在該劇中演出了女性自強的一面,卻在《狗剩快跑》中引來大量爭議,或許在選擇戲路與角色揣摩上還需有所考慮和磨煉。

喜劇人與現實題材劇的適配性不低,選擇正確的戲路非常重要,楊笠在《鳴龍少年》裏爲男女主助攻時就比《七時吉祥》裏的轉命星君更像本人也更易被接受,而宗俊濤出演豆瓣8.5分古裝懸疑劇《繁城之下》的大Boss,卻因本身喜劇人的標簽過于強烈,被不少觀衆提前懷疑身份,令懸疑劇的觀影感受下降不少。

第四代網紅喜劇人尚在逐夢影視圈的早期階段,和角色的適配性、戲路的選擇都需要摸索。但大部分想要真正轉型影視演員的喜劇人,未來還需要學會“劇抛臉”的演員技能。

就好像初代網紅喜劇人有不少已經卸下了“喜劇”面具,孔連順在《鳴龍少年》《以愛爲營》中教導主任與霸總司機的角色,嚴肅到幾乎讓所有人忘記他男扮女裝在頭上插雞腿扮演胖版小龍女的樣子了。

而白客在曆史正劇《問蒼茫》裏出演蔣介石雖然毫不違和,難免有網友不忘玩一下“王大錘重生之我是校長”的梗。和同樣在互聯網早期玩段子劇《屌絲男士》的大鵬合作《年會不能停》之後,倒是讓人看出他正劇喜劇通吃的潛力。

嚴肅與喜感兼具,或許就是喜劇人們最好的歸宿。

所以究竟是喜劇多了需要更多喜劇演員,還是因爲逐夢影視圈的喜劇人多了因而催生更多喜劇?這個雞與雞蛋的問題或許並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喜劇與喜劇人的雙向奔赴,如今都正當時。

0 阅读:41

讓娛樂穎動而出

簡介:娛樂界大佬投資秘辛,文化傳媒炒作密碼,讓娛樂穎動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