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馬寅初沒提出人口論,也沒有計劃生育,如今我國會怎麽樣?

未央史默事 2024-05-11 09:18:46
前言

從2022年人口統計來看,我國已出現負增長的趨勢,盡管政府實施了多項政策用來鼓勵生育,但仍收效甚微。

因此,不少人對于未來形勢而擔憂,有的人甚至指責起上個世紀的“計劃生育”,以及當初北大校長馬寅初發表的《新人口論》。

這篇文章對國內人口增長過快表示出極大的憂慮,並提倡提高國內的生育質量,爲此國內“計劃生育”延伸出來。

時至今日,都有人認爲:如果沒有馬寅初鼓吹晚婚少育,國家也不會搞計劃生育,我國人口的增長率也不會變成今天這般慘樣。

可回顧國內人口增長的趨勢,如果馬寅初沒有提出新人口論,中國也沒有實施計劃生育,如今的中國會怎麽樣呢?

新中國的生育政策

幾十年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創傷,失去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爲了迅速修複戰爭遺留的創傷,黨和政府鼓勵生育,借鑒蘇聯的做法,對多胎生育家庭實行積極獎勵。

在那個年代,中國政府對于人口增長可能給國家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認識不足,反而過于看重人口數量上的優勢。

當時的主流思想認爲,人口衆多才是真正的國力所在,也順應了中華民族注重家族興旺的傳統價值理念。

因此,中央頒布了一系列措施鼓勵生育,對符合條件的"光榮媽媽",除了獲得崇高榮譽頭銜,還可以領取政府的現金獎勵和補貼。

面對政府的大力鼓勵,廣大農村婦女生育意願大增,競相追求"光榮媽媽"的美譽。

在那個"多子多福"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有不少婦女連生數個孩子,成爲村裏的"模範母親"。

但隨著人口的激增,居住面積拮據、家用費用短缺、孩子教育開支高昂……維持一個多子女家庭並非易事。

一些地方政府不得不出台應急措施,如實物分配、糧食計量供應、嚴格住房限制等,以應對人口增長帶來的壓力。

在資源分配和經濟起飛遇到重重阻力的情況下,北大校長馬寅初《控制人口與計劃生育》的觀點受到了廣泛認同。

人口論遭質疑

這位著名學者在書中指出,中國目前的人口增長速度太快,已嚴重制約了國家發展,必須采取限制性政策予以控制。

他對傳統的"多子多孫"觀念提出了批評,並建議普及晚婚晚育和計劃生育理念。

該書一經問世即在全國引發了震蕩,在當時的環境下可謂是具有極高的爭議性。

一些人對馬寅初的觀點深惡痛絕,認爲這種思想受到了資産階級人口論的影響,與無産階級革命理論背道而馳。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馬寅初提出的觀點既有理論依據,又具有極強的前瞻性,他明確指出,經濟發展是優先的,人口增長速度必須控制在經濟發展能夠承受的範圍內。

而當時人口增長明顯已超出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控制,這種認識自然與當時政策主張産生了沖突。

由于馬寅初的理論在當時難以被接受,支持者寥寥無幾,但是現實情況很快證實了他的論點。

1960年代初期,全國糧食供給出現了嚴重短缺,加之自然災害肆虐,迫使政府普遍采取了糧食定量供應政策。

很多地方不得不對生活資料實行計劃管制和購買限額,人們的生活水平遭到了嚴重打擊。

面對愈演愈烈的人口與資源之間的矛盾,人們不得不正視馬寅初提出的觀點。

計劃生育的確立

1962年,國務院發布了一份關于計劃生育的文件,明確提出將其作爲國策,這是中國政府首次正式將人口問題上升爲國家戰略層面。

當時的領導人高瞻遠矚,意識到人口過快增長將嚴重制約國家的發展。

然而,真正付諸行動並非易事,由于觀念根深蒂固,計劃生育在基層推行起來面臨重重阻力。

1973年,計劃生育領導小組成立,負責全國範圍內的統籌協調,同時將計劃生育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從頂層設計確保政策有序推進。

1979年,中央提出"鼓勵一對夫妻最好只生一個孩子"的口號,這是計劃生育政策全面實施的開端。

全國上下掀起了宣傳教育的熱潮,對獨生子女家庭給予鼓勵,對超生行爲則采取經濟懲罰等措施。

很快,人們就看到了這一政策的顯著成效,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扭轉,獨生子女家庭成爲新風尚。

到1982年,計劃生育被正式確定爲基本國策,寫入憲法,標志著人口政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實施,有效控制了中國人口的過快增長,爲經濟發展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

否則,人口持續激增,生存資源將愈加短缺,國家將陷入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盡管如此,計劃生育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對婦女權益的侵犯、人口結構失衡等,但從總體上看,它爲中國經濟騰飛做出了重要貢獻。

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來,中國人口紅利持續釋放,拉動了經濟高速增長。

然而,好景不長,2022年中國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人口負增長,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短缺等問題也日益凸顯。

面對如今的情況,要是沒有馬寅初的提議又會是怎樣的呢?

如果沒有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爆炸,往往伴隨著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爆發,最終將嚴重阻礙一個國家的發展進步,如果當年中國沒有及時采取計劃生育政策,我們可能會陷入一個越來越糟糕的境地。

想象一下,如果中國人口持續高速增長,首當其沖面臨的就是資源匮乏的困境。

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攀升,有限的土地資源將無法滿足糧食需求,糧食安全受到巨大威脅。

水資源、能源等其它資源也將捉襟見肘,人均資源份額大幅下降,生存質量無法得到保證。

與此同時,由于廢氣廢水的排放與日俱增,環境汙染問題將更加嚴重,工業三廢、農村面源汙染將導致大片農田被汙染,河流湖泊遭受嚴重破壞,人們的生存環境將遭受巨大威脅。

就業形勢也將雪上加霜,巨大的人口基數注定就業崗位的供給嚴重不足,大量人口將難以實現就業,就業競爭將白熱化。

同時,由于教育資源的短缺,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將大幅下降,收入差距加大,社會矛盾激增。

在這種情況下,各項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都將捉襟見肘,醫療資源緊缺導致看病難、難治疑難雜症,基礎設施超負荷運轉無以爲繼。

由于住房供給短缺,人均住房面積也將大幅縮小,生活質量直線下降。

種種原因將直接拖累經濟社會的發展,工業化進程將陷入停滯,制造業發展無源頭活水;內需市場也將萎縮,消費動力不足;改革開放的大門將禁而不通,外資外貿無法爲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最可怕的是,社會動蕩的風險將與日俱增,最終會對國家安全造成巨大威脅。

由于資源匮乏、就業困難、貧富懸殊、民生窘迫等一系列矛盾的疊加,社會問題將呈爆炸性增長,群體性事件此起彼伏,社會秩序將陷入混亂。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安全無疑將受到極大威脅。

有人說,依靠現代科技發展,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問題終將迎刃而解,但這種想法有失偏頗。

人口紅利是經濟騰飛的重要助推器,如果人口素質和人力資源跟不上,任何現代化進程都會停滯不前,因此,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是當務之急。

結語

中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付諸行動。

正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避免了上述種種惡劣後果的發生,也爲改革開放掃清了障礙,讓中國有了騰飛的機會。

可以說,沒有計劃生育政策,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奇迹。

參考文獻

中國新聞周刊——2021-04-05《面對低生育率的巨大挑戰》

人民資訊——2021-05-31《重讀馬寅初《新人口論》:特殊時期生産力落後前提下的政策建議》

0 阅读:1

未央史默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