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卡時代不打群架,中國智算正過三關

腦極體 2024-05-08 19:01:39

我前兩天看到了一個挺震撼的視頻,科學家們在NASA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指導下,使用Discover超級計算機模擬了跳入黑洞的過程。

畫面視覺效果攝人心魄,而一組數據同樣讓我感到震撼:該視頻生成10TB的數據,只用了5天,耗費了0.3%總算力。如果我們想用自己的筆記本電腦模擬這個場景,需要花費的時間是10年。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改開時代的口號,在大模型驅動的智算時代,仍舊不過時。

算力作爲生産力,所節約的不只是金錢,更重要的是時間。

目前算力集群已經從千卡,邁入了萬卡、五萬卡集群。甚至有媒體預測,GPT6未來部署的時候,需要70萬-80萬張卡才能支撐。

那問題來了,萬卡集群在執行大規模訓練任務時負載重,發生軟硬件錯誤的概率,當然也就更高。萬卡時代,一張卡、一台機器或一個鏈路的故障,都可能導致中斷,拖慢進程。那麽十萬卡、百萬卡等更大數量級的提升,未來如何應對?

最近幾個月,我們團隊跟不少ICT廠商做了交流,簡單總結一下行業動向,那就是:邁入萬卡時代,必須“過三關”。

萬卡時代,做AI=“中彩票”?

有必要首先說明一下,爲什麽智能計算仍在“堆卡”?從千卡、萬卡到十萬卡、百萬卡,這個趨勢是可持續的嗎?

伴隨著模型規模與數據參數愈發龐大,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基礎設施層面的“堆卡”競賽仍將繼續。

目前,國際科技巨頭如谷歌、微軟、蘋果等,在算力集群建設上持續投入,其中AI算力占總算力支出的比例持續增長,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25%。放眼國內,萬卡及以上的組網也成爲下一代智算中心的建設重點。

然而,算力集群卡的數量非線性增加,會帶來更大的不穩定性和協作難度。正如新華三在前不久的媒體與分析師大會上所說,單卡單打獨鬥我們(與N卡)有差距,多卡集群服務不能打群架。

(拍攝自新華三集團2024媒體與分析師溝通會)

我們知道,分布式並行訓練能夠加速訓練過程,是大模型常用的訓練方式,相當于將任務分配給多個AI硬件,組成協作節點和集群,主打一個“人多力量大”。但是,人多還得心齊啊,讓多卡用高效一致的步伐進行協作,卻是一件難事,容易出現“打群架”的情況。

多卡“打架”,集群就會因故障而中斷。

一位清華大學計算機教授曾分享過一個數據,其團隊寫一次容錯檢查點checkpoint需要三小時,這還是世界先進水平(未經優化前)。

工作三小時就得被迫停下,活(訓練過程)又一點不能少,只能加班加點。普通打工人聽了都得“抓狂”,更別說要跟技術創新搶速度、作業生産要效率的産學界了。

多卡集群“不打群架”,將算力最大化地有效使用起來,發揮每一張GPU的價值,提升訓練效率,對開發人員來說,堪比中“彩票”,價值很大,但概率卻不定。

顯然,千行百業智能化,當然不能靠“中彩”和運氣。

當算力集群即將從萬卡,邁入五萬、十萬乃至百萬卡的清晰未來,我們不能只以單一的規模和FLOPS浮點運算次數,來衡量智算中心的綜合水平。其他因素也同樣重要,比如集群擴展性、兼容性、算效比、能耗比等。

如何提供一個穩定可靠高性能的智算基礎設施,萬卡時代要“過三關”。

第一關:闖過資源牆

超大規模集群的不穩定性,一方面要對抗硬件數量非線性增長帶來的“增熵”。

隨著集群增大,AI芯片也會出現算力衰減的情況。支撐穩定高效的訓練,就需要優化分布式計算系統的並行加速比。

更高的加速比,可以讓集群在執行同一任務時,獲得更高的速度和效率。也就是說,算力集群能夠最大限度地一直運轉,那麽有效訓練時間的比例更高,是開發人員衡量集群性能的一個關鍵。

比如國産大模型文心4.0,就通過百度智能雲的萬卡集群進行訓練,支持模型的穩定高效叠代進化。目前,百度智能雲上萬卡訓練集群的加速比和有效訓練時間,達到 95% 以上。

(拍攝自IPF2024浪潮信息生態夥伴大會)

另一方面,中國智算還有一個特殊的要求,那就是闖過多元異構算力的“資源牆(resource wall)”。

不少智算中心,使用不一樣的AI芯片服務器組成異構集群合池訓練,共同完成一個大模型訓練。尤其是此前GPU緊缺的情況下,一些數據中心、智算中心在不同時期,購買了不同的GPU,形成了不同類型、不同版本的異構集群。

多元異構的國産算力,既能以用促建,促進國産AI芯片的發展,減少對海外單一供應鏈的依賴,也能發揮不同類型芯片的特性,提高計算資源的利用率和訓練效率。

但要將多元異構算力進行合池訓練,會帶來精度誤差、同步問題,以及更複雜的資源管理和調度策略,更高的開發運維難度等。

未來,每個行業、每家公司都可能訓練自己的大模型,帶來充沛、高效、穩定的AI算力需求。讓十萬百萬級集群、多元異構的算卡,以高效一致的步伐進行協作,將成爲中國智算行業的關鍵挑戰。

第二關:踏寬通信路

如果網絡通信的聯接能力不暢,大量算力資源折損在傳輸過程中,給智算中心與AI模型開發者帶來的損失都是難以估量的。

如何將大量算卡有效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高效穩定的計算網絡,是支撐超大規模集群的關鍵。

需要說明的是,網絡作爲算力運輸的道路,並不能無止境地拓寬。集群網絡,尤其是萬卡、十萬卡集群網絡的拓展,會受到幾方面的制約。

首先是成本上,萬卡乃至五萬卡集群,所需要的網絡設備數、端口數、光模塊數量,可能會達到百萬級別。而一個普通的400G光模塊功耗就在10瓦到12瓦,當一個網絡需要一萬多個光模塊,僅僅是電費成本都非常龐大。

此外,有業內人士向我們表示,萬卡集群還容易搭建起來,未來如果要有百萬卡集群來訓練的大模型,可能整個城市的電都不夠用。解決這個問題,那就需要分區、跨城域的算網,比如將多個萬卡集群連起來,組成五萬卡、十萬卡集群。這就需要超高帶寬的400G甚至800G網絡,低時延、無損地支撐算力資源調度。

而一張運力強大、輻射範圍廣的算力網絡,意味著管理運維的難度,也前所未有地增大了,依靠傳統人力運維是不現實、不高效的。通過智能化、平台化、自動化,來實現更有效的網絡納管,是華爲、新華三等ICT廠商正在探索的方向。

第三關:走出軟件生態叢林

鄭緯民院士曾提到一個觀點:目前國內已經有30多家公司推出了國産AI芯片,“但用戶不太喜歡用,核心問題就是生態不好”。

這裏的生態,指的是國産軟件生態。

目前,編程框架、並行加速、通信庫、算子庫、AI編譯器、編程語言、調度器、內存分配系統、容錯系統、存儲系統等關鍵軟件,雖然都有國産的,但仍有不足之處,比如功能不夠齊全、性能不夠好、生態貢獻者不夠繁榮等。

在鄭院士看來,如果能把軟件問題解決好,那麽國産AI芯片硬件性能達到國外芯片的60%,大多數用戶也可以是滿意的,國産AI卡也會大受歡迎。軟件做不好,國産硬件再好,也沒有市場。

而萬卡時代,意味著AI硬件的種類更多,既有不同架構,還有不同品類、不同版本。企業或開發者想要著手AI模型和應用開發,會在複雜的軟件生態中暈頭轉向,很難快速找到路徑。

比如說,每個芯片廠商都有自己的底層軟件棧,且彼此不兼容,這就給AI開發者帶來了大量移植工作,適配遷移的操作繁瑣,時間、人力、金錢成本都很高。

我們注意到,2024年以來,幫助企業和AI開發者加快走出軟件叢林,不少智算廠商都在強化AI軟件賦能。比如甯暢在3月提出了“全局智算”戰略,以“AI軟動力”支持“精、准、穩”的AI集群設計,幫助客戶實現大規模AI集群方案架構設計;中科曙光首次提出了“立體計算”體系,在“建、用、生態”三維發力的全新計算體系中,加大對軟件生態的投入和支持;4月浪潮信息發布的企業大模型開發平台“元腦企智(EPAI)”,通過端到端的解決方案,爲企業提供AI應用開發全流程的系列工具。

可以看到,“軟硬兼施”的均衡能力,正在成爲智算市場的兵家必爭之地。

(拍攝自甯暢全局智算發布會)

大模型正在重塑産品、企業和社會,AI將無處不在,也讓萬卡時代成爲一個確定性的未來。五萬卡、十萬卡乃至百萬卡的算力集群,將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發動機。

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海森堡說過,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

從這個角度來說,正在闖關的中國智算行業,一定能在萬卡時代,將算力的“心髒”握在自己手中。

1 阅读:31

腦極體

簡介:從技術協同到産業革命,從智能密鑰到已知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