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惡在循環,澤連斯基看不得本片

抽屜電影 2024-05-03 07:54:17

做壞事的時候,總是要找個理由,即使是這個理由並不冠冕堂皇也好過沒有理由。俄烏沖突持續了這麽久,很多人對于國際形勢已經有了真實的判斷以及更加透徹的認識。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當一些事情發生之後,我們需要看到的不是表面現象,而是要多看看現象背後的東西,這些東西,或許才是事情的本質。

比如說今天給大家推薦的立陶宛電影《邪惡一代》,這就是一部可以幫助觀衆們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影片。《邪惡一代》講述的是蘇聯時期的情報機構克格勃中的一部分人內讧的故事,這種內讧持續了好幾十年,最終的結果表面上看是一幫人戰勝了另一幫人,且給另一幫人定義成爲了邪惡,實際上這兩幫人本質上是一丘之貉。

蘇聯解體之後,原來的情報機構克格勃的很多人都分到了立陶宛的各個部門,他們重新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身份,然而蘇聯解體並不意味著仇恨被徹底的剝離,原來的克格勃在處理一起泄密事件的時候,將泄密人秘密處死,但是卻爲自己留下了禍根,幾十年後,原來的知情人長大了,而在立陶宛的一個小鎮上,原來的克格勃情報人員正在以一種神秘的方式接連慘死。

《邪惡一代》是一部立陶宛電影,作爲近年來的歐洲新貴,立陶宛這個國家爲了彰顯自己的存在,幾乎是扮演了一個跳梁小醜的角色,不論是國際上有什麽風吹草動總是能看到跟在北約集團後面亦步亦趨的立陶宛身影。而對于一直以來的反蘇熱潮,立陶宛終于在本片中給自己找到了注腳。

本片的故事很簡單,就是複仇,爲什麽複仇,原本的仇恨是什麽?原本的仇恨就是蘇聯時期的情報機構克格勃的存在,克格勃一邊扮演者情報搜集者的角色,另一邊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幕後交易,而掌握了一些信息的人便可通過這些信息大發橫財,這一點在蘇聯解體前夕被一個小職員掌握了,于是,他想要通過這些信息來威脅克格勃的部分成員,于是,一場內讧産生了。

看得出來,本片的創作者實際上是想要將克格勃定義爲邪惡的機構的,進而將蘇聯定義爲邪惡的國家,這是西方世界普遍達成共識的看法,然而這一點就跟當今的俄烏沖突一樣,當俄羅斯被定義爲邪惡國家的時候,烏克蘭一定不是一朵白蓮花。而有趣的是本片的一些角色的設定與當今的俄烏沖突有著異曲同工的妙用。

比如說完成複仇的青年人可以類比于澤連斯基,而那些一個個斃命的原來的克格勃成員可以一一對應北約成員國。法國的馬克龍,美國的拜登,英國的蘇納克以及德國的舒爾茨等等。複仇青年人爲什麽要將這些人置于死地,原因在于他通想要通過出賣情報而獲得收益的路被他們打斷了。當這些人可以爲青年人的成功之路完成閉環的時候,他們是青年人的好朋友,一旦他們沒有幫助到青年人,或者說將青年人的成功之路折煞,那麽他們就成了青年人不共戴天的敵人。

本片的結局已經告訴給了觀衆,然而俄烏沖突的結局卻沒有明確。時至今日,當我們看到本片的結局的時候,我們能想到的並不是大快人心,因爲我們有了思考的能力,這種內讧的鬧劇是無法給任何一個參與者定性的。非要將其中的參與一方定義爲邪惡,那麽就能說明你是正義的嗎?好像不是。因爲你一開始並沒有想到公平正義,而是想到了利益交換。然而這些結果不過是利益交換起了沖突的結局而已。

這樣以來,所謂的定義邪惡就顯得有些雙標了,創作者無非是將“自己”的邪惡本質隱藏起來,然後展現給觀衆們他人的邪惡,並最終將他人的邪惡定義爲天理昭昭報應不爽,這個時候,自己的邪惡就成功的隱身了。

這種春秋筆法在之前一定會得到很多人的贊同,因爲在任何有關蘇聯的影視作品當中,蘇聯的存在本身都沒有正面意義,而這些也是蘇聯解體後的常態化敘事,然而大家想想看,這樣一個腐朽的,衰敗的,邪惡的國家卻可以讓這個星球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寢食難安好幾十年,這是不是說明美國也有問題呢?正常人是不會跟殘疾人比較的,那些願意跟殘疾人比較,如果蘇聯是殘疾人,而且這個殘疾人給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帶來了好幾十年的威脅,那麽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都是正常人嗎?

因此,回到這部影片當中,回到現實世界當中,片面的斥責別人的時候,最好自己沒有參與,如果有參與,那麽定義別人爲邪惡本身就不對,結合當下,《邪惡一代》就顯得更加有趣。

……

你好,再見

0 阅读:57

抽屜電影

簡介:每天爲你推薦一部經典電影,風雨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