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車展感受中國自主品牌崛起

湖南國際頻道 2024-04-29 20:20:03

隨著新車選擇越來越多以及“零首付買車”“以舊換新”等優惠政策的推行,“換輛新車”的想法在許多中國車主腦海中徘徊。此外,90後、00後逐漸步入“購買人生第一輛車”的階段,這導致中國汽車市場消費主力以及消費行爲都有所變化。在2024(第十八屆)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舉辦之際,《環球時報》財經周刊特發起“今年,您最想換輛什麽車”調查問卷,了解時下中國消費者購車、換車訴求。結合問卷,《環球時報》記者在車展現場對消費者和多家車企進行了采訪。

中國電動車的好是“公認的”

調查問卷顯示,在“您最想換什麽品牌的汽車”這一問題下,有9471名問卷參與者選擇了中國自主品牌(比亞迪、吉利、蔚來、理想、小米等),占比達到66.74%,其次是德系車和日系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同樣顯示,中國品牌乘用車在1—3月累計銷量達到339.2萬輛,增長26.4%。

▲4月25日,人們在北京車展現場參觀。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從此次車展的展台規模、受關注程度及發布的新車産品質量等綜合來看,自主品牌無疑是本次車展的“主角”。記者在車展現場采訪了多位不同年齡段的汽車消費者,盡管他們的購車意向存在著明顯差異,但都表示對中國自主品牌“有好感,會支持”。

60多歲的王先生是奇瑞和吉利汽車的“忠實粉絲”,他告訴記者,中國自主品牌的質量越來越好,如果換車還是會繼續選擇這兩個品牌。不過,對于中國的造車新勢力品牌,他表示不是很了解,也不太感興趣。36歲的楊女士是比亞迪車主,她告訴記者,如果換車,會繼續選擇比亞迪,因爲使用近3年時間,幾乎沒有遇到過什麽故障,“因此對中國自主品牌的質量還是很有信心的”。

比亞迪在2023年實現了302萬輛新能源車的銷量,蟬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此次北京車展展台的人氣很旺。比亞迪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國市場的新能源車型百花齊放,目前,所有中國車企的自主品牌主銷産品已經全面新能源化,不論轎車、SUV還是MPV,每個細分市場銷量冠軍車型都是新能源車,特別是這些銷冠車型目前絕大多數都是插電混動産品,在大幅度降低消費者用車成本的同時,也成爲推動中國新能源車增長的主力。

不僅是中國消費者,今年的北京車展也吸引了來自全球的汽車從業者與愛好者。記者通過現場采訪了解到,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尤其是新能源車,深受海外人士信賴與喜愛。美國班塔姆汽車公司董事長劉振華(Charlie Paglee)表示,他幾乎每年都會參加中國的車展,看一看上市的新車。在他看來,中國品牌的汽車“確實非常優秀,性價比很高”。

在紅旗汽車的展台上,記者遇到了一位來自孟加拉國的經銷商Arif Azim,他告訴記者,中國汽車的設計很獨特,在孟加拉國,名爵等品牌的汽車“很受歡迎”。這次他來到北京車展,希望將更多中國自主品牌的汽車推廣到當地,尤其是那些高性價比的新品。

一位在現場采訪的巴基斯坦電視台記者表示,中國電動汽車的好是“公認的”。他介紹說,中國車企已經在巴基斯坦建廠,而普及電動車有助于當地改善環境問題,中國電動車是一張非常好的名片。

▲圖爲2024北京車展小鵬展台展出的全新陸空一體式飛行汽車。新華社記者張曉潔 攝

紅旗汽車産品項目CEO林勝濤在現場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原來大家提到國産汽車,會認爲我們處在“追趕者”的位置,過去國産車在先進技術和駕乘體驗上的確與合資車存在一定差距,但通過新能源車的發展,現在國産汽車在制造、設計以及整個科技化水平方面已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因此目前用戶選擇自主品牌汽車,我認爲大家選擇的是技術,是智能體驗和安全感。”

“不論是新能源、智能互聯、數字化相關的趨勢,還是中國本土品牌的崛起,中國汽車市場真的發生了驚人的變化。”蘭博基尼首席營銷和銷售官Federico Foschini表示,“中國自主品牌的數字技術及數字內容,還有智能互聯技術非常超前,這些方面會給蘭博基尼很多啓發。”

沃爾沃汽車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沃爾沃汽車亞太區總裁兼CEO袁小林表示,“中國自主品牌”等說法,只是爲了溝通簡便形成的標簽,無論合資、獨資還是本土品牌,其實並沒有區別。他認爲,對汽車品牌來說,重點要看提供什麽樣的産品服務、傳遞什麽樣的信息給使用者,這並不因爲汽車的國籍、曆史如何就變得不同。“如果說每一個認真造車、提供出行服務的汽車市場參與者,都能夠本著這樣一種精神來做的話,我相信,每個品牌都會有自己明確清晰的客戶群。”袁小林說。

“Z世代”部分購車需求發生改變

根據《環球時報》此次展開的問卷調查,31—40歲的年齡區間當下的換車、購車意願最高,占比近四成;20—30歲以及41—50歲這兩個年齡區間有換車意願的消費者占比大致相同,都在25%上下。

在小米汽車展台,記者采訪了一位00後林女士,她目前還沒有人生的第一輛車,在被問到會選擇什麽品牌作爲自己的第一輛車,她告訴記者,“即便是電動車,可能也還是會選擇德系車,目前對中國的電動車品牌不是很了解,想要再多觀察一段時間。”但她表示,目前身邊的年輕朋友們對電動車的接受度都很高。

記者采訪多位年輕人了解到,即便是00後,“安全性”也是他們選車首先考慮的因素,其次是功能或者外觀設計。伴隨著中國年輕一代開始步入“購買人生第一輛車”的階段,了解這一部分消費群體的訴求也成爲車企們的重要課題之一。

▲乘用車各國別車系中國市場份額變化情況

很多車企在車展上推出針對年輕消費群體的車型。寶馬集團新純電動BMW i4在北京車展全球首發。BMW i4自2021年問世以來,收獲了衆多年輕用戶的青睐。數據顯示,BMW i4中國車主的平均年齡僅爲32歲,他們引領潮流、追求個性、有主見。奇瑞集團旗下iCAR品牌首次公開全新車型03T,專爲嘗鮮年輕人打造。

沃爾沃也推出一款針對年輕人的小型SUV——EX30。“純電動汽車”“590公裏續航”“電池電量從10%充到80%最快僅需26分鍾”,很多汽車博主對著手機攝像頭滔滔不絕介紹起來,有的還特意強調“女生會非常喜歡這一款苔藓黃的汽車”。在發布會上,袁小林多次強調“年輕”,在演講中也使用當下流行的網絡用語,號召大家“面對物質的極大豐富,有思想有態度地進行選擇”。

“勞斯萊斯英國總部的同事驚訝地看到,中國客戶年輕的程度遠遠超過他們的想象!”25日,英國超豪華汽車品牌勞斯萊斯汽車大中華區總監趙桢在接受記者專訪時透露,勞斯萊斯中國客戶年輕化的趨勢非常明顯。“英國同事很多第一次來中國,當他們跟中國客戶溝通,發現有很多是‘Z世代’年輕人。”趙桢向記者描述,英國同事用“Gentle(紳士)”來形容中國年輕客戶,認爲他們“非常的陽光、非常的健康、思維也非常開放”,並且“中國客戶不論是年輕的,還是稍微年長一點的,都特別有禮貌,都特別熱情,特別願意照顧到你的情緒”。

趙桢說,以往勞斯萊斯的中國老派客戶,喜歡用自己的生肖等因素定制汽車,但現在單純有強烈“中國烙印”的定制需求越來越少,中國“Z世代”的年輕人有的喜歡用自己孩子剛剛出生時的小腳印,有的聚焦在中國菊等特定元素上,“中國年輕客戶很多有海外留學經曆,或者有國際化業務的背景,所以他們的視野更加國際化,既有東方審美,也有對西方藝術的認知,創意越來越大膽,審美也跟國際越來越接軌”。

蘭博基尼汽車公司首席營銷和銷售官Federico Foschini告訴記者,蘭博基尼在中國的客戶比其他市場的客戶要大概年輕10歲左右,中國市場現在平均年齡35歲,其他市場大概是45歲,所以了解中國市場這些年輕消費者的動向,對于車企來說不僅在中國市場做規劃很重要,包括在其他市場10年之後的規劃,都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電池革命很可能出現在中國”

調查報告中一項關于“您會選擇什麽類型汽車”的問題下,近五成參與者選擇了混合動力車型,約28%的人選擇傳統燃油車,約27%的人選擇純電動車型。

在特斯拉最近公布的財報會議上,公司CEO埃隆·馬斯克對混合動力汽車將成爲未來汽車行業主流的觀點表示了堅決的反駁。由于特斯拉近來面臨銷售壓力,馬斯克這一觀點被視爲將“鍋”甩向混合動力,因爲特斯拉不銷售這類車型。

一位技術人員在車展現場向記者介紹說,插電式混動與增程式混動是目前較爲主流的兩種混合動力車型,兩者有各自的優勢。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既能夠加油也可以外接電源充電,增程式混動汽車則是利用發動機燒油發電帶動電機驅動。有分析認爲,傳動車企的混動技術路徑和發展重心均在插混賽道,而新造車勢力大都側重增程式。

▲圖爲參觀者在2024北京車展上體驗極越新車。新華社記者張曉潔 攝

盡管馬斯克“唱反調”,但在車展現場,不少車企當下仍然看好混合動力在中國市場的增長。蘭博基尼汽車公司首席營銷和銷售官Federico Foschini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新能源市場發展很快,同時它的發展也是一種多元的發展。我們看到,不僅僅是純電動汽車,越來越多的混合動力汽車如增程式電動車也在進入市場。因此,在這一轉型階段中,混合動力車型的比例實際上比純電動車或者是內燃機車型增長得更快。”

袁小林表示,“我更願意把電氣化比喻成‘馬拉松’,這是很長的一個過程。跑過馬拉松的都知道,一開始跑得快並不意味著能跑到終點,要想跑完全程,你需要有自己的節奏。”

“我認爲發展混合動力非常重要”,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告訴記者,在“雙碳”目標之下,我們仍然需要堅持多元技術路線。當前混合動力既省油又能解決新能源電池續航裏程不足的痛點,因此其有很大的應用前景。從混合動力到純電,是一個逐步替代的過程,車企需要遵循科學性和市場規律。“我不完全認同馬斯克的觀點。純電固然好,但在純電領域並未完全突破現存問題時,混合動力是一種優秀的技術路線。以消費者需求爲導向,適應中國市場的産品就是好産品。”

付于武還表示,等到電池技術取得革命性突破後,續航裏程不再成爲問題時,全面普及純電技術更好。中國有最大的汽車應用場景,在電動化賽道上耕耘了很久,因此“電池革命很可能出現在中國”。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師建華對記者表示,目前電車充電的便捷性和及時性仍然不能得到完全滿足,續航裏程也受到制約,因此從消費者的需求以及消費者使用汽車的方便性要求來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混合動力汽車仍然具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而純電動汽車是一個更長遠的目標,目前相關技術進步的速度已經肉眼可見,所以混合動力未來也將逐漸歸爲純電動。師建華判斷稱,作爲階段性替代産品的混合動力汽車,將持續5—10年的過渡期。

德系車“相對穩健”

日韓車“缺少亮點”

《環球時報》的調查問卷顯示,除了中國自主品牌之外,20%的消費者仍然選擇德系車,6%的消費者選擇日系車,而選擇韓系車的人數僅占0.54%。同時,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縱觀過去6年時間,美系車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基本保持穩定,德系車呈現向下趨勢,但基本盤相對穩定,日系車與韓系車向下趨勢明顯。其中韓系車最慘,從2018年開始,在華市場份額一路下降,目前僅占比1.3%。

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25日報道稱,在中國,德國汽車制造商的市場份額正在持續下降。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蓬勃發展。盡管在內燃機方面,寶馬、梅賽德斯和大衆處于領先地位,但中國市場對內燃機的需求正在迅速減少。

報道認爲,德國車企尤其擅長的高端化産品目前正在中國市場上被重新定義。重要的不再是大排量發動機,而是智能互聯技術等,能在車輛運行中提供不同的功能服務。瑞士聖加侖大學汽車專家安德烈亞斯·赫爾曼表示,中國車企才是這一方面的創新者。

▲4月25日,2024北京車展上,參觀者觀看極氪汽車發布的新款極氪MIX車型。新華社記者鞠煥宗 攝

北京車展現場,寶馬、梅賽德斯-奔馳、大衆等幾大德系車企的展台依舊吸引了不少媒體和觀衆。梅賽德斯-奔馳攜1款全球首發、7款中國首發及車展首秀、8款中國上市的全品牌21款車型亮相展台。寶馬展台陣容幾乎覆蓋全部豪華細分市場,並囊括燃油、純電、插電式混合動力、氫能源動力多種驅動形式。其中,寶馬兩款MINI純電車型也在本次車展進行了“全球首秀”。

相比起德國車企,日韓車企展台就稍顯“冷清”。記者在現場看到,本田等日本車企的展台仍然獲得了一定的關注度,但韓國車企的情況就有些令人唏噓。25日當天,起亞汽車展台爲觀衆和媒體擺放了座椅,還設有咖啡區,但來往的觀衆停在起亞展台大多是爲了休息一下,幾款展出的新車鮮有人問津。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起亞展台對面的比亞迪展台“人山人海”。值得關注的是,在北京車展開幕當天,有媒體拍到,不少韓國車企的負責人、員工“圍觀”中國新能源車的畫面,“(他們)全神貫注目不轉睛,畫面好像靜止”。有評論猜測,韓國正在努力學習中國的新能源技術。

韓國商業網站近日報道說,在10年前,中國是韓國現代和起亞汽車的主要市場,2016年兩家公司的總銷量達到179萬輛的峰值。然而,自2017年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後,它們在華銷售業績每年都在下降。

除了這一政治原因之外,上述兩家韓國車企後來都分析說,它們在中國的長期低迷是對市場變化反應遲緩的結果。因此,它們開始進行重大重組,縮減現有的低成本産品線,推出高端汽車和電動車型。現代汽車社長張在勳在2022年股東大會上表示:“中國是我們不能放棄的市場。”

“沒有亮點,特別是近幾年在設計上沒有什麽發展”,一位參觀車展的業內人士如此評價日系汽車,而對于韓國汽車,他更是直言“存在感太低,都不知道有什麽品牌”。他表示,在購車時會優先選擇中國自主品牌或德系汽車,不過他也認爲,一些國産新勢力品牌“價格太貴”。

從事汽車相關工作的魏先生告訴記者,日系燃油車的經濟性比較好(省油),但自進入汽車電動化時代以來,日系車的優勢就不再明顯。從産品角度來看,日韓車的産品也相對較少。“起亞現在推出了一些新的車型,但在我看來也只是‘換湯不換藥’。”魏先生說。

監制/任帥

主編/谌偉春

編輯/李蕾蕾、楊昱琪

來源/環球時報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