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朝鮮擊落美預警機致31人死亡,美軍爲何認慫又道歉?

文史江山 2024-03-09 19:44:49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69年,美國官方向朝鮮發去了一封道歉信。

信中表明美軍預警機,此前對朝鮮領空有侵犯行爲,他們願意爲此負責。

雖然美國盡力低調,但“美國給朝鮮道歉”這件事情還是很快傳遍國際。

多年後,許多人還是想不通,美國當時作爲世界霸主,爲什麽要對自己的眼中釘朝鮮低頭?

擊落飛機

事情還要從那一架惹禍的飛機開始說起。

美國往朝鮮派去飛機,這件事情本身倒不稀奇,因爲當時美蘇爭霸十分激烈,朝鮮是蘇聯在亞洲的重要盟友,美國有必要緊盯朝鮮的動向。

所以,1969年4月15日清晨,美國派遣一架預警機,飛往了朝鮮方向。

說是“預警機”,其實就是經過包裝的偵察機。

不過,關于這架預警機最後的去向,美國朝鮮雙方始終存在爭議。

美國當然不可能承認,自己是去監視朝鮮的。

因此,在所有的文件中,美國都堅稱,這架飛機是派去巡視位于日本的美軍基地。

美國還表示,飛機當時距離朝鮮領空,至少還有五十海裏。

朝鮮方面對美國的說法不認同,朝鮮表示,這架飛機當時已經深入朝鮮境內,嚴重威脅到了朝鮮的國家安全。

雙方的說法可能都存在誇張的成分,不過外人普遍更相信朝鮮的說法。

原因也很簡單,朝鮮沒有海外的軍事基地,當年朝鮮有限的軍事裝備,靠的還是蘇聯、中國兩方援助。

以朝鮮當時的軍事實力,如果美軍飛機尚在朝鮮國境之外,朝鮮恐怕是很難把飛機擊落的。

其實,當年美國人之所以敢肆無忌憚往朝鮮派去預警機,也是吃准了朝鮮軍事實力弱這個缺陷。

美軍預警機飛行高度高,靈活性、隱蔽性都是一等一的好。

正常情況下,朝鮮根本觀測不到,就算僥幸發現了,他們也未必追的上、打的中。

可是,4月15號那一天,美軍飛機沒有按照預定時間返航,反而和美國總部斷聯了。

這下可把美國急得團團轉,生怕是飛機在朝鮮附近出了故障。

當然,直到此刻,他們也完全沒考慮過飛機被朝鮮擊落這種可能

直到4月16日,朝鮮方面發布了一條讓美國人目瞪口呆的新聞.

他們宣布,于15日擊落美國預警機,飛機上31名機組人員已經全部喪生。

被一個自己看不起的小國,冷不丁抽了這麽一個耳光,美國舉國嘩然,許多人都叫囂著要出兵踏平朝鮮。

然而,一連幾天過去,美國政府卻什麽都沒做。

一向熱衷煽風點火的美國突然冷靜,原因在于這架飛機出的事太出乎意料。

美國擔心,這件事背後,除了朝鮮,還有別的勢力插手。

這也不算無緣無故的懷疑,因爲,當時美國一衆軍事專家都覺得,朝鮮擊落美國飛機,不可能是臨時起意,他們的軍隊沒有那麽強悍的機動作戰水平。

所以,只能是他們已經意識到美國往朝鮮派遣預警機,所以玩了一招守株待兔。

但這樣一個軍事行動,同樣不太可能是朝鮮獨立完成的。

美國覺得,大概率是蘇聯人摻和了進來。

百般猜測

蘇聯對朝鮮的軍事戰略地位很重視,特別是中蘇交惡之後,蘇聯更是不遺余力援助朝鮮,想要讓朝鮮取代中國在東亞的地位。

而蘇聯和美國又是死對頭,亞洲是雙方爭奪的一塊肥肉。

在這個關鍵時刻,蘇聯出手,幫朝鮮擊落美國的預警機,對自己而言是百利而無一害。

因爲,如此一來,朝鮮對蘇聯這個老大哥更加信服,美國對亞洲的偵察計劃暴露,不得不收斂一段時間,其它亞洲國家也會因此更加偏向蘇聯。

不過,對于蘇聯下場這個猜測,也有人認爲是無稽之談。

理由是,擊落這架預警機,雖然引發的國際反響不小,但對于美國實質性的損害有限,美國主要丟的是面子。

蘇聯要是真的費盡心思,幫助朝鮮謀劃,最後只是擊落一架無關痛癢的預警機,會不會太過賠本了?

還有人提出了第二個猜測方向,朝鮮該不會跟韓國聯手,要算計美國吧?

這個說法乍一聽,可能讓人目瞪口呆,因爲朝韓兩國之間的水火不容是出了名的。

雙方光是互相派刺客暗殺的事情,都不知道做了多少回了。

讓這兩個國家放下仇恨談合作,豈不是比登天還難?

然而,白宮很多參謀,卻覺得這個說法有合理之處。

他們之所以考慮韓國的“作案嫌疑”,並不是認爲朝韓能冰釋前嫌,而是無法完全信任韓國。

雖然韓國對美國已經極盡谄媚,但朝韓畢竟五百年前是一家,加上當時蘇聯正在亞洲擴張勢力。

美國總有很多人,擔心韓國反複無常,也就對韓國有了很多忠誠方面的質疑。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而言,被質疑“忠心”,本來就是投降派不可避免的下場。

只不過,就算找出一千個、一萬個懷疑對象,也無濟于事,這沒有辦法解決當時美國所面臨的問題。

他們當時最需要的,是平息國際輿論,也給美國的民衆一個交代。

美國總統尼克松爲此焦頭爛額,下面官員們則各抒己見。

許多人都贊成開打,反正在他們眼中,朝鮮即便今天打下了一架預警機,也改變不了它是個小國的事實。

尼克松

美國大軍一到,朝鮮還不跪地求饒嗎?

可是,尼克松萬萬不敢同意開戰這個主意。

因爲,美國當時還深陷在越南戰場,緩不過勁兒來。

當初,美國出兵越南,本來是想進一步占領亞洲的,只是萬萬沒想到,越南地形複雜,層林密布,美國大兵一進去就迷失了方向,戰鬥力大大削弱。

越南就這麽和美國周旋著,居然硬生生的快要把美國軍隊拖垮了。

爲越南戰爭,美國損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美國民衆對于戰爭的結果早有不滿。

現在朝鮮一出事,很多老百姓又喊著要打仗,本質上,就是想要找回之前在越南戰爭裏丟的面子。

不過,尼克松很清楚,要是沒找回來面子,反而又在朝鮮戰場損兵折將,那民衆的怒火就徹底壓不住了,自己這個總統,也得提前下台。

顧慮重重

雖然發動戰爭是轉移矛盾的絕佳方式,但尼克松分析了又分析,覺得現在出手打朝鮮,美國估計是討不到什麽便宜的。

朝鮮的很多情況和越南類似,他們的軍隊雖然脆弱,可是善于糾纏。

一糾纏,可能就是十幾年。

到那時,美國就等于從越南這個泥潭,又跳進另一個泥潭。

再說,美國已經在朝鮮戰場上輸過一回了,那就是抗美援朝戰爭。

當時,朝鮮雖然兵敗如山倒,但中國很快出手,扛住了美國的攻勢,並最終幫助朝鮮反敗爲勝。

中國和朝鮮一向是唇亡齒寒的關系,朝鮮邊境遭到打擊,下一個遭受打擊的有可能就是中國。

所以,只要美國攻擊朝鮮,中國就沒有袖手旁觀的可能。

1969年,距離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過去十多年了,當年中國一窮二白,美國尚且不能夠戰勝。

現在,中國經曆了多年的發展,軍隊建設比以往更加成熟,美國就更不敢放手去打了。

另外,朝鮮背後,除了中國之外,還站著蘇聯,這是美國當時在世界上最爲強勁的對手。

蘇聯當時已經明確的和朝鮮結爲了盟友,也承諾一旦朝鮮遭受攻擊,蘇聯會出手相助。

雖然由後續的發展來看,蘇聯很多時候未必那麽仗義,但美國卻不敢去賭。

萬一蘇聯真的出手相助,那就意味著,美蘇兩個大國卷入戰爭。

到那時,便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端。

美國當時正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他們雖然在世界各處煽風點火,但是並不希望自己卷入世界大戰這種大規模的戰爭,這會讓他們錯過最好的發展機遇。

而且,當時的蘇聯看起來比美國勢頭更旺。

美國不敢保證,自己會成爲對蘇戰爭之中的勝利者。

如果在戰場上敗給蘇聯,那就意味著,美國徹底失去了爭霸的資格。

這個代價,對美國來說,實在過于沉重了。

而且,談起尼克松,人們都會想到,他正是促成中美關系破冰的那位總統。

在1969年的時候,尼克松已經在考慮改善與亞洲各國的關系,以此來制衡蘇聯。

如果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美國突然出手,去攻擊朝鮮的話,也就幾乎斷絕了和亞洲友好合作的可能。

那麽,將來在和蘇聯競爭的時候,美國就會徹底處于劣勢地位。

所以,雖然美國當時在軍事上對朝鮮完全占據優勢,握有大量的精密武器,尼克松卻完全沒有考慮開戰。

他更希望不動刀兵,以另一種方法給美國報仇,他想到的這個方法,是對朝鮮實行制裁。

這倒也是美國的老把戲了。

美國當時控制著世界經濟體系,所以尼克松覺得,只要像從前對付其他小國那樣,對朝鮮實施全方位的封鎖,讓他們無法發展經濟,那麽,就可以讓朝鮮從內部崩潰。

忍氣吞聲

但是,沒過幾天,尼克松就放棄了這個念頭。

因爲,在談到實際操作的時候,尼克松才發現,制裁朝鮮說起來容易,但實際做起來,卻可能對朝鮮完全起不到作用。

原因在于,朝鮮本來就是一個極度封閉的國家。

即便今時今日,朝鮮留給人們的印象都相當神秘,何況當年?

那個時候,朝鮮幾乎沒有什麽對外貿易,也並不熱衷于和西方外交。

美國就算想制裁,都找不到方向。

比如說尼克松想要封鎖港口,控制朝鮮的貿易船。

可是,一看資料才發現,朝鮮由于經濟困難,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麽對外運輸的貿易船。

要是美國封鎖港口的話,對朝鮮沒有絲毫的影響,恐怕先跳腳的,是韓國和日本這兩家。

至于其他的貿易出口,就更沒有什麽封鎖的必要了。朝鮮當時的對外出口,基本只有蘇聯和中國兩家,對于這兩家,美國就算想封鎖,也沒有渠道。

朝鮮當時抱住了蘇聯這棵大樹,靠著蘇聯一個國家的貿易額,朝鮮的經濟就能夠做到蒸蒸日上。

所以,美國所謂的封鎖威脅,對于朝鮮來說就是個笑話。

除非,美國能把蘇聯一並封鎖了。

經濟上的制裁行不通,政治上的制裁同樣也做不到。

這和經濟是同樣的道理,只要朝鮮和蘇聯之間的關系還沒有破裂,那朝鮮在國際上就還有一席之地。

雖然朝鮮是棋子,但蘇聯也絕不可能看著這顆棋子,被美國擊潰。

這就是尼克松的尴尬之處,他猛然發現,朝鮮雖然弱小,但卻仿佛是一個沒有軟肋的國家,任何措施對于朝鮮來說,都是一拳打在棉花上。

那麽,要如何平息沸沸揚揚的國際輿論呢?

尼克松思來想去,最後只剩下了一個辦法,那就是保持沉默,等待大衆將這件事情遺忘。

而對于朝鮮,尼克松更是一改美國傲慢的態度,主動攬下了責任。

甚至,還專門發去了道歉信。

尼克松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平息事端。

畢竟,如果美國不給朝鮮一個回應的話,朝鮮的新聞可不會閉嘴。

他們每天都會在報紙上,大肆渲染擊落美國預警機的事迹。

萬般無奈之下,尼克松只好放低姿態,以求息事甯人。

也不得不說,尼克松這個辦法奏效了。

1969年,國際上的大事層出不窮,在一個又一個爆炸性新聞的沖擊之下,朝鮮擊落美國預警機這件事情,終于慢慢淡出了大衆視野。

當然,雖然國際大衆遺忘了,對美國來說,卻是一段不能忘卻的記憶。

他們在全世界宣揚霸權,但朝鮮的例子告訴了所有人,霸權也總有不起作用的時候。

這段故事,或許就可以證明,霸權主義,終有消亡的一天。

參考資料:

梁志《戰後美國與朝鮮半島關系研究》

張志梅《尼克松時期美國與朝鮮關系的緩和》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