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爲基鑄就未來之城

經濟日報 2024-05-18 06:50:38

初夏時節,河北雄安新區綠意盎然。白洋澱湖水清澈透亮,湖邊楊柳依依;伴城而生的千年秀林,草木生機勃勃,花兒爭奇鬥豔;以綠色節能爲內涵的城市建築鱗次栉比……鋪展出一幅清新秀麗、藍綠交織、自然和諧的優美畫卷。

白洋澱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譽爲“華北之腎”。多年來,白洋澱一直面臨著三大危機:一是資源性水危機,曾有過幹涸缺水的嚴峻局面;二是水質性危機,由于澱區汙染久治不愈,惡性循環,必須進行刮骨療傷般的治理;三是澱區大面積淤塞所潛藏的防洪危機。

近幾年,白洋澱加快生態修複,在控外源、截汙染、引調水、防洪水、疏水系等方面持續發力,先後實施了生態清淤、水系疏通、濕地淨化和退耕還澱等四大類18個重大生態類項目。此外,還積極實施科學補水方案,統籌引黃入冀和再生水等多種水源,對澱區定時定期實施生態補水,使白洋澱水位穩定保持在6.5米至7米,水面圍合面積近300平方公裏。

在雄安新區孝義河河口濕地,安新縣同口小學老師韓戰橋像往常一樣拿著相機拍攝鳥兒。“上個月,我還拍到了兩只青頭潛鴨。”韓戰橋興奮地說,這幾年,白洋澱候鳥、留鳥越來越多。如今,他還是一名愛鳥護鳥志願者。

通過系統性治理保護,澱區生態系統已實現根本好轉。截至目前,新區野生鳥類達到279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了73種;魚類恢複至48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了21種,指示物種中華鳑鲏全澱分布,魚類生物多樣性已達到高級別水平。

走在雄縣雄州鎮與容城縣平王鄉接合處的大清河片區千年秀林的林蔭道上,形態各異的林木花草不時傳來陣陣芳香。

“從一開始謀劃建設,新區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劃定開發邊界和生態紅線,實現兩線合一,著力建設綠色、森林、智慧、水城一體的新區。”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生態事業部負責人董增巨介紹,雄安新區規劃森林面積約86萬畝,使森林覆蓋率達到城市總面積的40%。最終實現森林環城、濕地入城,3公裏進森林、1公裏進林帶、300米進公園,處處是遊園的美景。

今年“五一”假期期間,雄安新區悅容公園遊人如梭,異常熱鬧。這是一片占地約168公頃的開放性城市綠地,位于新區北部城市南北軸線上,緊鄰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和雄安商務服務中心。公園內花紅柳綠、芳草萋萋,亭台樓榭、長虹臥波,湖光溪水、曲徑通幽……

像悅容公園這樣的公園,在雄安新區還有很多處。截至今年4月份,雄安新區已累計造林47.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4.9%,“一澱、三帶、九片、多廊”生態空間格局正逐步形成。

2020年8月29日,張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壓工程投入商業運營,這項投資接近60億元的重大工程,將我國第一個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張家口生産出的綠色電能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雄安新區,爲雄安新區提供清潔低碳的電力供應。

雄安自貿試驗區交流展示中心是一座通過2023年雄安新區綠色建築+示範項目評審的建築,遠遠望去,大樓外形潔白素雅,落落大方,充滿藝術氣息。

“這棟大樓如同一個生命體,通過各種現代建築技術及智能設備的優勢組合,可以實現能源自給自足。”雄安鐵建中心項目建築工程師張磊說,“整個建築采用光伏一體化技術,年總發電量達25.25萬千瓦時,還采用了通風廊道、保溫遮陽、地源熱泵、蓄能水箱、高效機電、智慧運維等主被動技術組合,據初步測算,每年可減少190噸溫室氣體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100%。”

雄安新區建設和交通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底,雄安新區新建建築累計開工4000多萬平方米,竣工2500多萬平方米,高星級綠色建築占比100%,高品質綠色建築集中成片,新建片區綠色街坊和綠色社區實現全覆蓋。 (經濟日報記者 宋美倩)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