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的由來,及其文化內涵

潤楊的紅樓筆記 2024-03-19 16:47:37

壓歲錢,這個富有傳統色彩和溫馨情感的習俗,自漢代以來就在華夏大地上流傳。

漢代,壓歲錢就出現了。它並非日常交易中的流通貨幣,而是被匠心獨運地鑄造成錢幣形狀,專供人們佩戴玩賞,作爲一種避邪的吉祥物。

這種壓歲錢,亦被稱爲厭勝錢或大壓勝錢。其正面雕刻著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寓意深遠,充滿了對未來的美好期許。而背面則镌刻著各種圖案,如龍鳳呈祥、龜蛇長壽、雙魚戲水、鬥劍鎮邪、星鬥璀璨等。

唐朝時,過年的時候,就開始給壓歲錢了。這時候的壓歲錢,是流通的金銀錢。

王建《宮詞》雲:“宮人早起笑相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急借問,外頭還似此間無。”

還有詩雲:“寒日內人長白打,庫中先散與金錢。“

由此可見,唐代過年時,發壓歲錢。

唐代時,小孩一出生,就會給“洗兒錢”,洗兒錢就和壓勝錢一樣,將金錢穿起來,當作護身符,鎮邪去魔,保佑小孩健康成長。

《資治通鑒》卷三十六也有“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楊貴妃洗兒金銀錢”的記述。

王建《宮詞》有“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洗兒錢”的詩句。這裏的洗兒錢,也叫壓歲錢。

宋代的壓歲錢叫“饋歲”或者“隨年錢”。

北宋時,年底人們互贈禮物,稱爲“饋歲”。饋歲禮物有錢、酒食、野鮮等。

蘇轍在《饋歲》詩中寫道:

周公制鄉禮,無有相通佐。

鼎肉送子思,烝豚出陽貨。

交親隨高低,豈問小與大。

……

陸遊六歲那一年,過年的時候,去姨媽拜年,見到了他姨媽的婆婆。這位婆婆給陸遊發了饋歲禮。包括“餅茶一銙,隨年金錢一百二十文。”

清朝時,壓歲錢已經是傳統了。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紅樓夢》裏,就有過年發壓歲錢的記載“散押歲錢,荷包,金銀锞,擺上合歡宴來。”

清代,林朝崧《甲辰除夕雜詠七首 其一》雲:”爆竹聲中又一年,光陰三十箭離弦。萊衣戲作兒童舞,博得高堂壓歲錢。“

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從這些詩文的記載與描述,足見過年時,發壓歲錢之風很盛行。

民國以後,壓歲錢演變爲用紅紙包一百文銅錢,寓意“長命百歲”。

給已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裏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貨幣改爲鈔票後,家長們用紅紙將嘎嘎新的鈔票包起來,送給小孩。俗稱紅包。

如今紅包做得越來越漂亮了。

在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壓歲錢的形式也在不斷變化。電子紅包的興起,讓壓歲錢的發放更加便捷和時尚。

壓歲錢的文化含義。

無論形式如何變化,壓歲錢的本質始終不變:它是一份寄托著長輩祝福和期望的特殊禮物,也是一份承載著家族文化和傳統的珍貴記憶。

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

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喜樂、吉祥如意。

讓我們珍惜這份傳統習俗,將壓歲錢的祝福和期望傳遞給下一代,讓這份溫馨的情感永遠流傳下去。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