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産,還有什麽好期待?

秦朔朋友圈 2024-05-17 12:45:56

幾代人的買房史

今天的年輕人恐怕很難想象,在我們80後一代年輕時,滿腦子都是房子。

十幾二十年前,城市經濟和房地産欣欣向榮,我們剛畢業或者剛參加工作沒幾年,機會多、工資漲得快,總覺得城市屬于自己,努把力就能買房、紮根,幹勁十足;即使不太關心,但打開新聞都是房地産的消息,哪個樓盤被瘋搶,哪哪哪又拍出地王,哪個房地産老板成爲首富,想不關注都難;工作之余,常常打開搜房網、安居客之類的網站,在地圖上按圖索骥,暢想將來的居所,偷偷關心心儀的樓盤動態,看到漲得太快,又常暗自歎息,情緒難免不被影響。

時間來到2014年,彼時的地産行業老大萬科邀請了一位叫馬佳佳的初代網紅做演講,她演講的題目是——《90後壓根不買房》,她說,未來的90後將不會買房,現有的房地産銷售模式必死。台下萬科高管們深受震動,連夜拉上乙方開會商討如何應對。

馬佳佳的話對了一半。後來幾年,房地産繼續突飛猛進,中國人炒完國內又跑出去炒國外,把一些國際城市炒得沒脾氣;

另一半確實對了,房價越來越高,能集齊“六個錢袋”的都買了,剩下的年輕人靠自己能力買房、安家大城市的困難越來越高。我們80年後還趕上了一個尾巴,90後的確很難了。而10年後,00後集中進入社會,對房價只能擡頭仰望,如果家裏沒什麽背景,想都不用想。

既然想了也沒用,那還想它幹嘛?

經濟L型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社會發展的馬太效應日益明顯,代表社會財富的房地産更加如此,逐漸陷入固化。

如何固化的?除了市民自住,一小批人擁有大量房産。譬如筆者原來在房地産公司上班時的一些高管領導,擁有數十套的不在少數,他們肯定不再需要買房。出租,或者空著都無所謂。

再如,我工作時搭檔的一位上海同事,他說,他的孩子一出生就手握五套房子——事實上,同事夫妻倆都是普通上海市民:他們各自的爺爺奶奶、父母各有一套,自己結婚時又買了一套,那就是五套。他們各自一脈單傳,這些房子理論上最終都要落到自己孩子名下,所以孩子一出生就手握上海五套房子。他還需要奮鬥什麽?將來他的孩子還需要奮鬥什麽?

再往下的格局是,來自外地的80後一代中産一般已剛需置業,只是近些年受經濟形勢沖擊最大的也是這一代中産,大家只能勉強維持。

然後就是來自外地的90後、00後年輕人了,他們對上海的房子能有期待嗎?城市內卷,但房地産價格其實較堅挺,恐怕很難。所以,我身邊的年輕朋友們,有在上海置業、紮根打算的很少。

管中窺豹,各地城市房産所有結構,恐怕大致雷同。

年輕人的“非暴力不合作”

盡管人們感受差異較大,時代總體還是向前的,我們也總是要對年輕人充滿希望。

相比80後一代人樂于把自己的一生束縛在鋼筋水泥之中,今天的年輕人,日益明了自由選擇權利的可貴:

即便有能力耗在一線,也不如去個環境好、經濟活躍但壓力小的二線,且工作且生活,十年前的杭州、五年前的成都,就是這麽水漲船高起來的;

一些地級市,環境更好,發展也不錯,要是條件再差點的年輕人,也不必非得耗在省會、大城市;

再到縣城,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本土文化濃郁,現在交通方便了,隨時可以出去看世界,窩在小縣城,也沒什麽不好……

當一代年輕人逐漸由“大國大城”的空幻,回歸“退一步或許海闊天空”的現實,開始從一線往二線,由二線往三線,從三線歸縣城,由縣城返鄉的逐級“退守”,內循環、新型縣域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也就有了時代基礎。

時代與科技的發展,終究是用來解放人的。還有一個現象,這幾年在年輕群體中盛行一種數字遊民的工作/生活方式。他們可能是各種設計師、策劃人、新媒體人、文字工作者……可能是厭倦了城市生活,切換一下工作/生活狀態,求一個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可能是算了一筆賬:在市中心每個月賺一萬五,抱著電腦跑鄉下去也是一萬五,市中心不夠花,鄉下那可是絕對的富人了。

那還買什麽房?再掙紮也買不起,買得起把自己一生耗進去也不劃算。只要想明白了,躺平有什麽不好?如果有父母支持一點,就算買房,買個小房子自己住著就挺舒服,幹嘛要結婚?結了婚,孩子生下來又要開始卷自己、卷娃,那生他幹嘛?

全市場都在等房地産?

5月9日,近年不可多得的樓市高地——杭州徹底放開限購,引發熱議。

熱議更大的是更早一步放開的成都,近日就有市民向政府呼籲恢複限購:“毫無貢獻的外地人也能買房,極大傷害了我們的權益”——照此邏輯,未來除了北京,大概率全國城市都會陸續放開限購,那全國的市民都跳出來反對可咋辦。城市的房子還能賣給誰,本就困難的中國房地産企業還要不要活?

市場在等房地産,那房地産企業在等什麽?事實上,這些市民想多了,不論限不限購,現在買房(新房)的,都是特定的某一部分人。

譬如上海,近年市中心豪宅一直熱銷,近期幾個焦點項目,大幾千萬起的房子,有消息稱早就內部各種關系消化掉了,一般市民即便有購買力也輪不到。他們買房的原因,是回歸房地産“地段,地段,還是地段”的邏輯,且單價比較合理,具有較強的保值增值屬性。所以,他們更多是基于資産安全和保值的需求:錢出不去,利率越來越低,投資不安全,還能放哪?

而非核心地段的房子,價格也在高位。譬如筆者觀察的普陀區西北部位置,外環附近的幾個紮堆樓盤,價格8萬多起,戶型都在一百多平米以上,一千萬以上的價格,遠非一般中産可及。而他們的目標客戶,手上本就不差房子,只能降低期待,慢慢賣。

搶不到核心城市、好地段的中小民營房企怎麽辦?出路則在于選産業——選擇有産業導向的地方,紮下去,等待産業成熟,新一代中産成家立業,慢慢賣。

除此之外,似乎並沒有太多好期待的了。

所以今日看到一則消息:“5月10日,廣州富力地産股份有限公司(02777.HK)發布2024年4月未經審核營運數據,富力地産總銷售收入共約7.7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53.61%;銷售面積達約60000平方米。今年前4個月,該公司總銷售收入約34.8億元,同比減少61.41%”。富力地産,最高時能排到中國房企第十幾位,在地産行情好的年份,這可能只是他們旗下某一個中等樓盤的數據。

對普通民衆而言,一個好消息是,各地政府正在出手收購二手房,加快建設保障性租賃用房。將來,買得起房的陸續都買了,買不起的可住政府公租房,長達五年的租期,優惠的租金,只要你正常交就沒有人趕你走,可以隨心布置,跟自己買的也差不多,那還考慮買房幹什麽?

所以,中國房地産格局大致已定:大房企搶城市核心地段,賣給富裕階層,與大衆無關;中小房企選擇次要地段或産業新城,針對部分改善需求或跟隨産業發展慢慢賣;普通市民,主要在二手房市場內部循環;缺乏購買力的群體,則選擇公租房……政府托底,不同群體有不同市場,房地産將成爲它本該有的樣子,無需背負全民的、市場的、過多的期待,就挺好。

國民經濟支柱産業,怎麽個支柱?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