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Pura70Pro+拆解:次頂配也照樣能扛能打

iMobile愛科技 2024-05-07 15:11:16

最近,有不少網友表示,說想看華爲Pura 70系列的拆解,鑒于目前已經有很多Pura 70 Ultra的拆解,就不湊那個熱鬧了,所以決定搞一台Pura 70 Pro+,看看這款次頂配的實力如何?提前說一下,這款機器的部分元器件是沒有標注供應商和型號的。

Pura 70 Pro+跟Pura 70 Ultra采用相同的設計語言,標志性的後置相機模組,有著極高的辨識度,Pura 70 Pro+少了那塊梯形異色雲階,看著反而更加簡潔。至少,傳遞到手上的感覺,不像是220g該有的樣子,也沒有出現頭重腳輕的情況。可見,Pura 70 Pro+在重量分配上下了不少功夫,盡量讓整機實現配重平衡。再加上四邊微曲的屏幕和後蓋,以及圓弧過渡的中框,有著較高的手掌貼合度和出色的握持手感。

下面開始拆解,關機後,取出SIM卡托,雙nano疊層設計,金屬邊框和擋板+塑料框架,搭配灰色防塵防水橡膠圈。

Pura 70 Pro+的鏡頭凸出明顯,需要在加熱板上分兩次加熱,先從平整區域開始,溫度100,加熱3分鍾。本以爲四曲微弧後蓋,彎折範圍不大,應該好處理,沒想到,後蓋加熱之後,依舊嚴絲合縫,只能用金屬薄翹片打開突破口。後面的除膠過程稍顯緩慢,粘膠厚實且黏性非常強,應該是出于防水的考慮。從手上反饋的力度來看,鏡頭周圍以及副板區域,設有獨立點膠位,起到加固作用。除了費點時間,過程中並沒有遇到什麽難點,最終順利打開後蓋。

它摸起來跟常見的玻璃後蓋略顯不同,表層采用兩種不同的工藝,AG磨砂比較熟悉,那個三角形的紋理,質感還挺強的,兩者同時出現在玻璃後蓋上,確實有點意思。三角形的鏡頭模組外框爲金屬材質,主攝位置有個小細節,右側開了一個小的縫隙,對應後置降噪麥克風,常見的做法是在DECO外側開個圓孔,華爲這個處理方式還挺有創意的,算是一種隱藏式設計。

Pura 70 Pro+支持IP68級別防水,後蓋內側四周粘膠寬度基本一致,從粘膠局部的狀態可以看出,它的黏性確實很強,固定緊致,密封嚴實。跟前面預料的一樣,主板周邊以及副板區域,都有單獨的粘膠加固。

DECO內側並沒有常見的塑料內襯,鏡頭上面直接就是DECO的金屬外框,這個結構倒是跟小米14很像,只不過小米用的是激光焊接+粘膠的裝配方式,Pura 70 Pro+用的是螺絲+粘膠的組合,共3顆螺絲。兩者需求相同,都是爲了容納體積較大的後置鏡頭,減少塑料內襯以提供更大空間,避免後置鏡組過于凸出。而且,每顆鏡頭對應位置,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打磨下沉,以匹配它們的厚度和高度,表面的紋理就是CNC打磨的痕迹。螺絲周圍還分布著4粗2細,共6個金屬限位柱,粗的限位柱上有點狀壓痕,對應蓋板上4個金屬彈片,負責傳導信號。後置三攝都設有緩沖泡棉圈,長焦鏡頭位置多了一塊單獨的泡棉墊。而它左側的泡棉圈,對應降噪麥克風,下面的泡棉圈對應激光對焦傳感器,緊靠右邊的泡棉圈對應閃光燈,旁邊不規則的泡棉圈對應它的FPC。

後蓋中間大塊方形镂空泡棉墊,爲電池和無線充電線圈提供緩沖保護。主板和副板對應區域,都設有散熱膜。

手機主體邊緣有部分粘膠殘留,負責加固的位置也能看到明顯的熱熔膠。蓋板的固定螺絲均爲銀色,采用一大一小兩種型號,大的有10顆,小的有3顆。後置鏡頭擠占了將近一半的空間,所以,蓋板的面積並不大,由塑料和金屬材質構成。上面能看到部分散熱膜露出,從它們的位置來看,覆蓋了大部分主板區域。NFC線圈位于右側,旁邊有2條LDS激光鐳射天線,4個金屬彈片分布在左側。閃光燈在長焦鏡頭左邊,采用單色溫、單LED燈珠配置,對于這個價位的旗艦手機來說,稍微差點意思,旁邊的黑色小方塊是後置環境光傳感器。長焦鏡頭下面是激光對焦傳感器,後置降噪麥克風則位于鏡頭右側,它們倆跟閃光燈集成在一條黑色FPC上。

電池上方覆蓋有一大塊黑色散熱膜,以及無線充電線圈,兩者通過透明塑料片粘在了副板蓋板上。左下角還有一塊黑色散熱膜也粘在一起,覆蓋音腔和部分電池。副板區域有7顆固定螺絲,蓋板和音腔是獨立分開的兩部分。

擰下主板區所有固定螺絲,撬起中間的小塊金屬擋板,斷開下面壓著的2個BTB,跟著撕開閃光燈FPC、中間和底部散熱膜的固定粘膠,擰下副板區域所有固定螺絲,撬起副板蓋板,撕開左右兩側的透明塑料片和主板區左下角的PFC,撬起取下主板蓋板。

內側左上角的泡棉圈,對應頂部揚聲器。中間的2塊銀色泡棉條,對應前置鏡頭,它下面還壓著一小塊銅板,旁邊的導電布和銀色泡棉條,分別對應前置鏡頭和超廣角鏡頭的BTB。除了後置相機區域外,蓋板左側也出現了大面積镂空,露出的黑色部分,就是向上延伸的散熱膜,可以直觸主板A面屏蔽罩,提供更好的散熱效果。這樣看的話,蓋板面積已所剩無幾,這在我拆解過的手機中也是首次遇到。中間的2個觸點對應NFC線圈,下面的2個BTB分別對應閃光燈FPC和無線充電線圈。右側中間的泡棉墊,對應長焦鏡頭的BTB。左側邊緣能看到向內延伸的LDS激光鐳射天線,底部那條導電布對應主副板FPC的BTB。

副板的蓋板內側,也設有多塊泡棉墊,分別對應副板區的BTB、指紋識別模組和振動單元。

手機上半部被塞得滿滿的,最醒目的就是後置三攝,主攝和長焦鏡頭的塊頭都很大,擠占了大量空間,使得主板面積跟著壓縮。頂部降噪麥克風位于左上角,外面有一層金屬罩。下面能看到部分相機的金屬防滾架,爲了節省空間,長焦鏡頭和超廣角鏡頭共用一個防滾架,主攝則是有一個單獨的防滾架,長焦鏡頭的BTB外有一塊金屬擋板保護,避免跌落或碰撞時斷連。

斷開電池的2個BTB後,跟著斷開主板上剩余的BTB,4顆鏡頭也可以拆卸了,其中,超廣角鏡頭需要先撬起取下金屬擋板,才能斷開BTB。此時,Pura 70 Pro+的前後四攝就都湊齊了。

5000萬像素超聚光主攝,傳感器面積1/1.3英寸,支持f/1.4-f/4.0可變光圈和OIS光學防抖,等效焦距24.5mm。

4800萬像素潛望式長焦微距鏡頭,豪威OV64B傳感器,支持3.5倍光學變焦和至高100倍數字變焦,光圈f/2.1,支持OIS光學防抖,最近對焦距離5cm,等效焦距92.5mm。125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光圈f/2.2,等效焦距13mm。

1300萬像素前置鏡頭,索尼IMX688傳感器,光圈f/2.4,支持自動對焦和4K視頻錄制。

撬起取下主板,爲了容納碩大的後置三攝,PCB對應位置做了破板下沉,包括前置鏡頭和揚聲器位置,也缺了一大塊,形成大面積镂空。極度壓縮之下,主板選擇了疊層PCB設計,從側面可以看到,核心芯片分布在上下兩層,部分接口也做了疊層墊高。

主板A面所有BTB基座都沒有泡棉圈,周圍的電容也沒有點膠,右側中間的屏蔽罩上貼有一塊銅箔。

B面上方PCB的薄弱位置,有一塊L型金屬片輔助加固。定制的紅外傳感器位于旁邊,比常見的器件小了一半。右上角的圓孔,對應降噪麥克風。B面大塊金屬屏蔽罩是可拆卸的,周圍的電容沒看到點膠痕迹。

撕開銅箔,撬起取下金屬屏蔽罩,芯片上還有一層散熱材料,屏蔽罩內側也能看到殘留的硅脂。主板B面左側中間那顆芯片,是來自海力士的運行內存。它下面還壓著一顆稍大的綠色芯片,是華爲自研的麒麟9010處理器,它們周邊能看到明顯的點膠痕迹。旁邊差不多大小的那顆是閃存芯片,跟Pura 70 Ultra來自同一家供應商,上面有“CN”兩個字母標識,你懂得。右下角有2顆相同大小的芯片,是來自南芯的SC8565快充IC。

空出來的框架區域,最醒目的就是左側的大塊镂空,對應後置三攝,周圍有多個黃色和紅色橡膠墊,位于後置鏡頭與框架之間,在跌落碰撞時,可以對鏡頭起到有效保護,在我拆解過的手機中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種設計。右側還有一塊相對較小的镂空,對應核心芯片,緊挨著有一塊黑色泡棉條。跟主板差不多,框架镂空面積占了一半,VC均熱板直接露了出來,上面還貼著一層散熱膜,並塗有硅脂,鏡頭和處理器可以直觸均熱板,大幅提高散熱效率。從側面可以看到,爲了控制機身厚度,剩下的金屬框架雖然沒有镂空,但也都打磨得很薄,極大地壓縮了縱向空間。左上角的泡棉圈對應降噪麥克風,前置環境光傳感器位于斜下方,通過6個觸點連接主板,前置鏡頭位置有一圈泡棉膠。揚聲器粘在框架上,通過2個觸點連通主板,采用1115規格,旁邊還有一塊小的散熱膜,對應主板B面的屏蔽罩。左側中間的4個觸點對應電源鍵和音量鍵,周圍分布著一圈銅片,負責信號溢出。

視線轉向下方,斷開底部揚聲器的BTB,喇叭BOX來自歌爾聲學。斷開剩余的BTB之後,撬起取出副板,上面的BTB都沒有泡棉圈,周圍的電容也沒有點膠。PCB的薄弱位置,設有多塊金屬片加固。麥克風在中間,外面有一層金屬罩。USB接口焊接處不僅有封膠,還加了一層金屬保護罩,尾端設有紅色防塵防水橡膠圈。Pura 70 Pro+采用USB 3.1 Gen 1傳輸標准,跟Pura 70 Ultra保持一致,標配數據線只支持USB 2.0,想高速傳輸數據,需要單獨購買USB 3.1的數據線。

指紋模組粘在了框架上,Pura 70 Pro+采用的是短焦鏡頭方案,並未選擇超薄指紋模組。振動單元位于右下角,由于空間有限,只配備了1顆0809規格的X軸線性馬達。

底部框架上和镂空區域,有多塊散熱膜,出聲孔位置設有紅色防塵橡膠圈。中間的黑色泡棉圈對應麥克風,收聲孔采用防呆設計,卡針插入也不會損傷麥克風。

Pura 70 Pro+的電池未采用易拉快拆設計,再加上粘得嚴絲合縫,沒太多可以切入的地方,只能酒精輔助金屬薄翹片,一點點插進電池和粘膠的夾層,然後把電池撬下來,給維修和更換電池帶來一定難度。電池采用單電芯雙接口方案,容量5050mAh,制造商爲東莞新能德,電芯來自ATL。Pura 70 Pro+的快充方案還是挺全面的,不僅支持100W有線快充,還支持80W無線快充,以及至高20W的無線反向充電。電池倉內共有9塊粘膠,5塊白色的,4塊透明的,幾乎把這一區域都貼滿了,怪不得難拆呢。

到這裏,華爲Pura 70 Pro+的拆解就基本完成了。在打開後蓋的那一刻,它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堆料很足,尤爲突出的當屬後置相機模組。之所以在Pura 70系列中排行老二,不是因爲它實力弱,而是老大哥Pura 70 Ultra過于強悍,單把Pura 70 Pro+拎出來,它的影像性能,即使放在一衆旗艦機中,也是第一梯隊的水准。從拆解角度來看,Pura 70 Pro+內部結構複雜,集成度和空間利用率特別高,從蓋板到主板,再到金屬框架,都出現了大範圍镂空,這在市售安卓手機中,也是非常少見的。爲了滿足特殊的ID設計需求,很多地方采用了定制部件,其中不少都來自國産品牌。另外,Pura 70 Pro+上還采用了多項創新設計,比如,主攝鏡圈上的隱藏式微縫降噪麥克風,內部金屬框架上專門爲保護鏡頭裝配的緩沖橡膠墊。當然,影像系統突出的表現,也壓縮了部分零件的空間,振動單元就是個明顯的例子,只能配備尺寸較小的X軸線性馬達,希望下一代産品可以做出優化和提升。

1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