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工變身“蔬菜土專家”,種番茄畝産高達8.5噸,年利潤50萬元

長江蔬菜 2024-03-06 14:04:29

“這個番茄品種叫極品紅冠,個頭大、産量高,畝産能達到8.5噸。我們的優勢是反季節生態種植,番茄口感自然純正、風味濃郁,是合作社的招牌蔬菜,方圓十裏都知道,不用擔心銷售問題,都是老顧客先下訂單我們再采摘。”“蔬菜達人”馮秋容介紹道。

據了解,2014年馮秋容返鄉創業,因地制宜在重慶市南川區大有鎮水源村發展番茄、黃瓜、辣椒、花菜等高山蔬菜,憑借著多年的摸索和堅持,目前成功發展蔬菜面積共160畝,年産值達到200萬元。

▲ 馮秋容篩選番茄

1、經曆坎坷,外出闖蕩多年返鄉種生態蔬菜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或許是從小家境貧寒,早早步入社會的緣故,鍛造了馮秋容堅韌不拔的品格,也爲他日後的成功埋下了種子。

1983年,年僅10歲的馮秋容正讀小學三年級,卻不幸遭遇家庭的重大變故。母親因病去世,不久後婆婆也相繼去世,父親性格木讷,家裏還有個妹妹,生活格外清苦。“家裏太窮了,後來辍學跟父親到山裏挖草藥維持生計,情況稍微好點又繼續讀書,讀了兩年又辍學,直到1990年才讀完小學。”馮秋容說。

爲了補貼家用和供妹妹讀書,馮秋容小學畢業後便不得已跟著村裏人到南川周邊的小煤窯下井當工人。越沒有機會讀書,骨子裏越渴望讀書。在礦上挖煤的3年裏,馮秋容報考了成人夜校,靠著無數個夜晚的勤奮堅持,他順利拿到了中專學曆。這也讓他更加堅定了靠知識改變命運的決心。

1994年,馮秋容隨南下打工浪潮到了廣州。剛到廣州,看到鋪天蓋地的工廠招工信息,馮秋容卻沒有心動。他不甘願做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人,于是四處物色能學點技術的工作。偶然間,他得知汕尾市果蔬研究所正在招工人,雖然是體力活,但馮秋容覺得可以有機會接觸到技術活兒,便義無反顧地去了。馮秋容在工作中踏實肯幹,很快便得到了負責人的信任,並手把手教他果樹嫁接技術。馮秋容也不負信任,他眼明手快,愛問愛記,又肯下苦功,常常一個人在樹上反複比畫,用了一年的時間陸續學會了龍眼、荔枝以及蔬菜的嫁接技術,工資也由原來的14元/天漲到80元/天。

▲ 南川區農業農村委工作人員到番茄基地調研

1998年,到了適婚年齡,馮秋容回到南川娶妻生子,爲了更好地照顧妻兒,他留在家鄉以幫人嫁接打零工維持生計。然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家庭開銷與日俱增,這讓馮秋容倍感焦慮。爲了養家糊口,他不得不考慮多賺點錢的問題。可當時的南川果蔬産業還未形成規模,想靠嫁接技術找更多的錢不太可能。迫于現實壓力,2008年馮秋容決定重操舊業,前往四川省古蔺縣的一個煤礦打工。憑著踏實肯幹,他得到了老板的賞識,從幾百人的隊伍中脫穎而出,幹上了小隊長、片長,第三年開始給老板幫忙管事兒,2013年的時候工資最高達到了1萬元/月。“當時煤炭行情好,只要肯吃苦,還是能掙到錢。”馮秋容說。正當工人們都羨慕他時,他卻提出了辭職。

“2014年,回鄉過年看到村裏大片的土地無人耕種,長滿荒草,心裏五味雜陳,于是就有了回老家盤活土地資源發展種植業的念頭。”馮秋容解釋爲何放棄煤礦上的高薪時這樣說。

返鄉後的馮秋容聽人說高粱行情好,于是他流轉了100多畝土地種植高粱,並注冊了南川區逢秋榮高粱種植專業合作社。爲了確保能種植成功,他從耕地、育苗到施肥、防蟲等每個步驟都親力親爲。然而,由于當年天旱,高粱收成大減……20萬元的投資,一年就虧光了。

第二年,馮秋容痛定思痛,爲了選擇合適的農業項目,他參加了南川區農業農村委組織的高素質農民培訓,並請來農業專家實地指導。專家一番調研考察後指出,水源村海拔930米,晝夜溫差大,土壤含硒,水裏富锶,兼有得天獨厚的高山冷涼氣候,特別適合種植反季蔬菜,可實現錯峰上市,市場前景廣闊。

經專家一點撥,馮秋容眼前一亮,想著過去在廣東學過的蔬菜嫁接技術正可派上用場。說幹就幹,2017年馮秋容在水源村流轉了160畝土地,引進海椒、絲瓜、茄子、黃瓜等十幾種蔬菜品種進行露天試種。哪知蔬菜的栽培管理繁雜,單會嫁接遠遠不夠。由于缺乏管理技術,加上品種沒選好,當年蔬菜病蟲害發生嚴重,長勢不佳,商品性差,産量低下,最終虧了十幾萬元。面對失敗,馮秋容沒有退縮,他深知必須腳踏實地,積累經驗才能走得更穩。

▲ 工人在采摘番茄

爲了掌握蔬菜種植技術,馮秋容一邊利用空閑時間在網上學習理論知識,同時積極參加南川區農業農村委組織的高素質農民培訓,並邀請市農科院的蔬菜專家來實地指導施策。馮秋容把學來的技術成功運用到實踐中,不斷試驗摸索並總結經驗,最後因地制宜篩選出花菜、番茄、海椒、黃瓜、茄子這5種蔬菜優勢品種作爲未來主栽蔬菜種類。

“用南瓜嫁接黃瓜高産品種,一棵藤上挂四五根黃瓜都沒問題。除了提升産量,還可以克服連作障礙,防止發生黃瓜枯萎病和疫病,嫁接後的黃瓜抗逆性增強,具有耐低溫、耐澇、耐旱等特點,管理起來也省心不少。”提到新品種與嫁接技術結合的優勢,馮秋容打開了話匣子。除此之外,馮秋容還嚴格按照生態種植管理模式嚴格把控每一個種植環節,如施有機肥、利用“物理+生物”結合的方式防治病蟲害,在基地安裝殺蟲燈、懸挂粘蟲板等,保證蔬菜高品質。

工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嫁接當年的黃瓜畝産達到了3.5噸,且口感脆爽、個頭均勻,剛上市就被當地批發商以6元/千克的價格一搶而空,馮秋容也因此大賺了一筆。嘗到了甜頭的馮秋容,2018年又開始大膽嘗試番茄嫁接,他選擇了本地番茄“極品紅冠”和外地番茄“普羅旺斯”兩個品種進行嫁接。本地番茄根系發達、適應良好、抗病性更強,外地番茄挂果多、個頭大,嫁接後,當年畝産均達到了3噸多。

2、壯大蔬菜産業,攜手鄉親共致富

雖然應用嫁接技術可明顯提升産量,但因高山雨水多,番茄表面經常發生裂口,且開裂之後很容易招惹害蟲,導致番茄腐爛發酸。2020年,馮秋容在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時了解到設施大棚栽培不僅可以避免惡劣天氣的影響,還能延長蔬菜采收期,他當即決定要將傳統露天栽培改爲設施大棚栽培。就在這時,南川區農業農村委了解到他的情況,給予40萬元的扶持資金幫助他爲50畝番茄搭建單棟大棚,同時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在基地安裝了節水灌溉設施(滴灌管網系統),順利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管理。

▲ 工人在采摘番茄

2021年,50畝晚熟設施番茄喜獲豐收,畝産量從之前的每畝3噸多提升到5噸左右,並以高于市場價1倍的售價供應各大超市,還供不應求。馮秋容卻並沒有安于現狀,他繼續摸索學習番茄換頭接稈落秧技術,計劃將番茄的産量繼續提高。爲了順利掌握該技術,馮秋容像搞科研一樣種蔬菜:每天觀察番茄的長勢,記錄棚內變化,每天的天氣、溫度,還有出現病蟲害時的處理、用藥情況等,那段時間他除了吃飯就泡在地裏。辛勤汗水澆灌成功之花。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22年番茄畝産量提升到8.5噸,創了新高,純利潤達到了50萬元。“大棚番茄生長期長達11個月,植株高度可長到4米以上,及時換頭可防止新頭徒長,又不影響早熟和早期産量,能顯著提升經濟效益。現在我們的番茄除了供應南川一些生鮮超市,在重慶主城的一些蔬菜批發市場也有賣,都是商家自己上門來收。”馮秋容說。

越努力,越幸運。靠著種植高山蔬菜馮秋容不僅成功走上了致富路,也收獲了無數的掌聲。他先後榮獲“重慶市第六屆勞動模範”“重慶好人”等榮譽稱號,還當選爲南川區政協委員,派駐水源村挂職兼任“名譽村主任”。據了解,近年來全國工商聯大力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把民營企業生力軍動員到鄉村振興主戰場。在南川區委統戰部、區工商聯的扶持下,馮秋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成爲一名本地鄉村企業家。

當上了“名譽村主任”的馮秋容,目前正努力幫助水源村整體發展蔬菜種植産業。爲了發揮帶頭作用,馮秋容采取無償提供蔬菜種子、鼓勵發展家庭農場和傳授培育、嫁接、防蟲關鍵技術等方式,並先後吸引30戶村民加入自己的合作社,讓菜農在得到技術保障的同時,還能在銷售上得到幫助。“一個人富不算富,只有大家富才算富。要壯大蔬菜産業,單靠我一個人不行,大家抱團發展才有前途。”馮秋容說。目前在他帶動下,周邊村民發展蔬菜種植面積超300畝,平均每戶每年增收2萬元左右。

▲ 馮秋容種出的高品質番茄

“80後”小夥張興偉是馮秋容的“大弟子”,曾經在外地從事二手汽車銷售工作,由于行情不穩定,一年到頭賺不了多少錢。2022年回老家,他看到馮秋容的高山蔬菜産業搞得風生水起,于是決定跟著馮秋容種蔬菜,之後種了40畝晚熟番茄,當年就賺了20萬元。“感謝馮總對我一路指導,從種苗選擇、管理技術到大棚搭建手把手教我,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接下來我准備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張興偉笑著說。

爲了帶動村民們實現家門口就業和增收,馮秋容還長期穩定雇用8人、靈活用工20人,每人每天收入爲80~100元,全年人工支出40多萬元,有力解決了周邊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

風吹雨打知生活,苦盡甘來是人生。馮秋容把“工匠精神”根植于心、付之于行,探索出一條産業興旺、村民幸福的高山蔬菜致富路。提到對未來的規劃,馮秋容已有了清晰的目標:“目前我正在申請綠色認證,下一步將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帶領更多周邊群衆種植高山蔬菜,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管理標准、統一銷售,把南川高山蔬菜打造成一張亮麗的綠色名片。”

原標題:《“土專家”科技賦能高山蔬菜産業》

【聲明】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本平台將注明來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本平台將依據證明材料確認版權,更正來源及作者或立即刪除內容。

信息節選自《農家科技》2024年1期

6 阅读:1533
评论列表
  • 2024-03-08 21:57

    開玩笑,2毛一斤。又騙我回家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