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基因檢測與診斷治療

基因解碼 2024-02-06 17:40:19
肺癌腦轉移的危害

腦轉移雖然是各類癌症的常見並發症,但在肺癌患者中尤其常見。新診斷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中,約10%有腦轉移,而腦轉移患者中,40-50%的原發腫瘤是肺癌。

目前已有較完善的腦轉移治療方法,以局部治療爲基礎,但晚期NSCLC腦轉移患者的治療方案仍在不斷發展。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很多晚期NSCLC患者尚有一定生存期,因此會有更多時間發展爲腦轉移、發生既往腦轉移治療的不良反應。第二,如果患者攜帶較常見的驅動基因突變,尤其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激活突變和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重排,則特別容易發生腦轉移。但是如果在出現肺結節或者早期時,通過腫瘤精准用基因解碼基因檢測,則可將治療提前。第三,針對EGFR和ALK的新型靶向治療的顱內療效明顯更佳,因此在仔細考慮後,將全身性治療作爲首選一線療法,而不是過去受青睐的局部治療。其他新型全身性治療(包括免疫治療)可能也有足夠的顱內活性,因此需要修訂過往治療方案。

由于這些因素,NSCLC腦轉移的的治療方案不斷完善。佳學基因檢測詳細討論這些方案,包括腦轉移的治療概述;腦轉移的臨床表現及診斷相關討論;腦轉移患者癫痫發作的處理;以及晚期NSCLC的治療概述。

NSCLC腦轉移的流行病學

在肺癌患者中,16%-20%會出現腦轉移。攜帶EGFR突變或ALK重排的癌症患者發生腦轉移的概率更高,這些患者中高達50%-60%在其病程中會發生腦轉移。部分數據顯示,c-ROS癌基因-1(ROS1)陽性NSCLC患者的腦轉移發生率低于ALK重排患者的發生率(約爲1/3),但基因解碼基因檢測結果也揭示出例外情況的存在。

尚不清楚其原因是這些患者生存期更長、因而有更多時間發展爲腦轉移,還是以前可用的靶向治療存在選擇壓力和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滲透性差,或這些突變驅動的癌症具有易于在CNS中進展和生長的生物學特征。

基因檢測對腦轉移肺癌患者的幫助作用

肺癌是導致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腦部受累占了顯著的部分。肺癌是排在黑色素瘤後,腦轉移病例約50%。這種並發症的發生率在具有激活突變(EGFR、ALK和ROS-1)的腫瘤中特別突出。但是,在沒有這些分子改變的患者中,腦部受累的發生率不同。腦轉移既可在診斷時發生,也可在疾病進展的不同階段發生。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有腦轉移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預後。這種進步對于通過基因檢測明確突變位點的患者尤其重要,因爲越來越有效的治療方法開始針對中樞神經系統。值得注意的是,腦部疾病預後的改善不僅限于與EGFR或ALK突變相關的病例。即使在缺乏激活突變的患者中,新型免疫治療方案的改進和化療與免疫治療的組合,包括雙重免疫治療,也有助于獲得更好的結果。此外,腦轉移的診斷率也在增加。幾個因素可能起了作用: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延長;神經影像技術的進步;晚期癌症分期的增多以及老年人口的增加。

腦部受累明顯影響了這些患者的預後和生命質量。基因解碼開展列多項研究以識別高危人群。最明確定義的與腦轉移發育相關的危險因素是:年齡≤60歲,非鱗狀細胞癌,腫大的縱隔淋巴結(>2厘米)。此外,其他傳統與更好生存相關的預後因素是:Karnofsky體能狀態(KPS)>70%,沒有髓外轉移和原發腫瘤的控制。

因爲它是肺癌結果的一個相關事件,所以了解促進腦轉移發育的主要分子機制以及這些病變如何産生中樞神經系統侵襲和擴散非常重要。不同因素如血腦屏障完整性喪失、最近發現的幹細胞、與腫瘤微環境的相互作用、細胞黏附損失、非編碼RNA的作用等影響其出現。

1 阅读:6

基因解碼

簡介:科普基因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