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與傳承|守住文化傳承的根——吉林省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系列綜述之一

吉林日報 2024-04-15 07:45:40

開欄語:

文物和文化遺産是民族曆史文化的記憶,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爲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本報今起推出“守護與傳承”專欄,推介我省豐厚的文物和文化遺産資源,報道各地各部門傳承保護亮點工作及文物文化遺産保護團隊、個人的先進事迹,提高全社會對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文化自信,營造人人參與、主動參與文物保護的濃厚氛圍。

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曆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

近年來,吉林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特別是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緊緊圍繞“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文物工作方針,守正創新、繼往開來,不斷強化文物工作的實證史證作用和宣傳教育功能。

目前,吉林省境內已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9204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産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00處;可移動文物71萬件(套),其中珍貴文物近2.5萬件(套)。

這些文物遺存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曆史文脈的重要載體,彰顯了吉林區域文明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省委、省政府始終把文物保護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頂層設計不斷完備,文物保護格局初步形成——

吉林省先後編制完成了《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吉林省文物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吉林省革命文物保護規劃綱要》《吉林省東北抗聯文物保護專項規劃》《關于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的實施意見》《吉林省進一步傳承發展紅色文化實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爲新時代全省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奠定了全省“五片、兩線、一帶、十八點”的文物保護總體格局和“一線、兩地、三集群、七組團、十片區”的吉林省特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格局;一批文物重點項目列入《吉林省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形成了“1+3+N”的規劃體系……

以強烈使命感持續實施考古挖掘,文物家底更加清晰,用吉林文化遺産爲樹立文化自信夯實文物實證——

“十三五”以來,吉林省文物考古工作繼續蓬勃發展,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實施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63項,位列全國省級文博單位前茅,形成了以高句麗、渤海考古爲核心,不斷加大遼金時期考古力度,逐步增強史前時期考古研究的總體格局。金代長白山神廟遺址、珲春古城村寺廟址、圖們磨盤村山城遺址等一批考古發掘項目先後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發掘項目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和龍大洞遺址經發掘明確爲我國東北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這些亮眼的成果具體刻畫出了曾發生在吉林黑土地上的故事,證實吉林文明是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重要區域文明,爲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吉林貢獻”。

守正創新、加強協作,讓革命文物煥發新生機——

近年來,吉林省開展革命文物、館藏革命文物調查。公布兩批革命舊址、東北抗聯舊址和館藏革命文物名錄。現有革命舊址330處、東北抗聯舊址165處、館藏革命文物3948件(套),珍貴文物1145件(套)。

在全國創新打造革命文物研究新模式,首次運用考古學方法系統開展東北抗聯遺址考古調查和發掘,先後開展了老黑河遺址、紅石砬子遺址主動考古發掘項目,取得了重大成果。紅石砬子遺址考古發掘項目入選“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2021年至2024年,推動完成和正在實施的革命文物保護展示工程共計32項,涵蓋東北抗聯、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文物保護項目有效推進,文物保存現狀得到有效改善——

文化遺産保護,功在當下、利在千秋,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産,就守住了中華文化傳承的根。近年來,吉林省先後組織實施文物保護修繕、展示提升工程46項,省內重點文物遺址的整體風貌不斷改善。

推進了長白山神廟保護利用工作,積極探索“文物考古+本體保護+遺址博物館+遺址公園建設”的保護利用新模式,爲長白山旅遊發展增添文化內涵。

實施了“吉林省重要遺址保護區劃測繪項目”,完成449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區劃地形測繪工作,加強了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的曆史文化遺産保護工作。

組織實施延邊邊牆延吉清茶館段本體保護工程項目,推動開展長城文化公園建設,建立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長城保護傳承利用體系。

十四五時期,國家支持吉林省文物保護項目172個;吉林省申請專項資金4.93億元;省文化遺産補助資金累計投入6400萬元,支持項目40個。全省文物保護利用能力大幅提升。

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讓文物保護成果爲民所享——

在博物館建設上,吉林同樣不遺余力。全省現有備案博物館112家,其中一級博物館3家,二級博物館6家,三級博物館8家。包括文物部門所屬博物館69家,行業博物館23家,非國有博物館20家。作爲國家文物局首批鄉村博物館試點省份, 全省審核認定了150家鄉村博物館。基本形成了以國有博物館爲主導、行業博物館爲特色、民辦博物館爲補充的博物館體系。2023年,全省博物館參觀人數1040萬人次,舉辦各類展覽數量562個,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教育活動3589場次,充分發揮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爲旅遊産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文物無言,卻是曆史最深情的講述者。爲了保護它們,吉林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行走于田野的文物工作者接續努力、持之以恒,讓曆史文化遺産綻放光彩——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擔負著全省境內田野調查、考古發掘、考古學研究及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工作,考古項目分屬舊石器、新石器、青銅、高句麗、渤海、東夏、近現代等多個時期,發掘對象包括洞穴、城址、聚落、墓葬等多個類型,從多角度、多時段來實證吉林地方文明是中華文明延綿不斷、多元一體、兼收並蓄的發展脈絡中的重要一環,全面揭示古代吉林在不同領域取得的標志性成就。

今年4月7日,磐石市文物管理所所長李秋虹入圍國家文物局第六屆“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初評。27年間,李秋虹紮根文物工作一線,對發生在磐石這片大地的曆史谙熟于心。

梨樹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曲清海30年紮根一線,守護一方文物安全,榮登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榜”。

還有許許多多熱愛文物事業、忠于文物保護的人們,將身影藏于吉林的廣袤山川中。

近年來,吉林文物保護事業活力迸發、成就斐然。如今,吉林文脈在赓續傳承中弘揚光大,吉林文化在時代發展中彰顯強大生命力,聽——吉林精彩故事正在講述!

作者:吉林日報記者 裴雨虹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