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海軍將派軍艦來亞太,防長外長都稱“考慮穿行台灣海峽”

3號國際站 2024-05-09 18:06:44

德國是中國在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已連續六年位居第一,兩國貿易總額達到中歐貿易總額的1/3。雖然兩國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已經達到很高水平,但在政治領域,卻不時出現“不和諧”聲音。據觀察者網報道,德國國防部近日證實,將派“美因河畔法蘭克福”號補給船和“巴登符騰堡”號護衛艦,前往亞太。德防長皮斯托裏烏斯還稱,不排除德艦到達亞太後穿行台海海峽,但目前還沒有做出最後決定。對于德國這一動作該怎麽看?下面我們做一下簡單解讀。

一方面,相比默克爾執政時,德國現政府在對華政策上,一直不是特別統一。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主要因素就是德國由三黨聯合執政,總理朔爾茨是默克爾前政府的主要成員,曾出任副總理和財長,對中德關系有多重要有深刻的認識,也希望繼承默克爾的對華政策,保持與中國的合作,最近朔爾茨剛剛結束自己的第二次訪華行程,一共三天。這也是他出任德國總理後,外訪時間最長的一次,朔爾茨帶來了一個“超大”的德國企業天團,顯然是要擴大與中國的合作。

但是,來自綠黨的外長貝爾伯克,卻一直追隨美國的腳步,對中國不斷做出“掀桌子”動作,光是近半個月,就有三次。

一是上個月的25號,她在德國召開的氣候會議開幕式上,公然給中國貼上所謂“最嚴重汙染者”的標簽,聲稱在各國准備就“氣候融資目標”進行談判之際,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應支付更多資金來幫助貧困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直白點說,就是要求中國出更多的錢。

但是,一來中國身爲發展中國家,本身就是當年西方工業高速發展中汙染環境的受害者,發達國家承諾出1000億美元,協助貧窮國家治理氣候問題一事都沒有兌現,又怎麽好意思讓中國出錢?二來,中國在應用清潔能源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西方一邊打壓中國電動汽車和太陽能産品,一邊又誣蔑中國“不注意環保”,貝爾伯克這話確實沒有道理。

二是在對華問題上,貝爾伯克再次炒作所謂“去風險化”。稱當年俄羅斯是德國最大的能源供應商,但俄烏沖突爆發後,德國不得不與俄羅斯切斷貿易聯系,從美國高價進口能源,因此,現在對中國“過度依賴”也是危險的。貝爾伯克這樣講太牽強了,一來俄烏沖突爲什麽會爆發?還不是北約堅持東擴所導致,怨不上俄羅斯;二來,歐洲被美國“收割”只能怪自己,中東也有能源,歐洲爲什麽不大量引進,非要買美國的?說白了,是不敢不買。

三是在此次德艦前往亞太一事上,貝爾伯克曾叫囂,“不僅要通過南海,而且還不排除穿越台灣海峽”。顯然,她一是想借此向中國施壓,二是想借此示好美國,但目的恐怕不一定能達到。

另一方面,德國政壇除了有貝爾伯克這樣的對華“強硬派”外,也有總理朔爾茨這樣的對華務實派,認爲德國不可能離開中國。

德國新一屆政府上台時,曾出台過一個“施政報告”,當時就被外界解讀爲,內容是曆屆政府中“對華最爲強硬”的。總理朔爾茨代表的社民黨,希望與中國正常合作,但外長貝爾伯克代表的綠黨、防長皮斯托裏烏斯代表的自民黨,則都希望對華強硬。在這樣的背景下,報告內容有些偏激,也屬正常。不過,朔爾茨也從其他管道向中方帶了話——他會在對華政策上,努力平衡另外兩個盟友。

這一點,從中企中遠海運收購德國漢堡港25%股份一事,就能看得很清楚,外長貝爾伯克堅決反對,但最後中企還是收購成功了,爲什麽?德國總理府批准了。

說到德艦到亞太,實際上也不是第一次,默克爾執政末期,在美國施壓下,德國也曾派“巴伐利亞”號護衛艦來過亞太,但來的時候從印度直接去了澳大利亞,再從澳大利亞到日本,繞過了南海;回的時候,德方先跟中國打招呼,稱經過南海並不是爲了刺激中國,最後走的還是商業航線。一來完成了美國布置的“作業”,二來盡可能不影響與中國的關系,希望德國現政府也能有這樣的“覺悟”。

對于德國此次派軍艦到亞太,並有可能穿行台灣海峽,中國外交部在回應時反將了一軍,認爲德方是企圖來台海附近“刷存在感”。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中國一貫尊重各國依據國際法享有的航行權利,但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以航行自由爲名,挑釁、威脅中國主權和安全。中方希望域外國家不要挑釁滋事,不要給台海和平穩定制造麻煩。中方的表態,相當于已經提前提醒了德國,德國最後會如何選擇,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0 阅读:12

3號國際站

簡介:追蹤熱點事件,聚焦國際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