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航天員一起飛天的,還有這幾位特殊成員……

都市時報 2024-04-26 08:40:42

4月25日,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跟隨3名航天員一起出發的還有幾位特殊的成員——斑馬魚。

此次,航天員乘組要實施國內首次在軌水生生態研究項目。通俗來說,航天員將要在太空養魚。在太空裏,小魚的排泄物怎麽處理?太空沒有氧氣,小魚又怎麽呼吸?

“太空魚缸”如何維持生態平衡?

斑馬魚是一種非常漂亮的觀賞魚,長約3—4厘米,體形纖細,從頭到尾有多條深藍色的紋路,如同斑馬一樣,所以被稱爲斑馬魚。

此次上天的太空魚缸裏配備有4條斑馬魚,還有金魚藻。這個“太空魚缸”如何維持生態平衡?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空間科學實驗顧問倉懷興稱,“太空魚缸”是一個“既好看又複雜”的生態系統。金魚藻通過光合作用産生氧供給魚呼吸,魚的排泄物又給藻提供營養物質,他們相互之間既是生産者又是消費者,組成一個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內部複雜的科學實驗。

將來在此基礎上還可以繼續滾動開展更深入的研究,這個系統也會做得越來越複雜。

光照如何解決?

在這個生態系統裏,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陽光。但是在太空中,並沒有地球上規律的晝夜和光照,這該如何解決?

專家告訴記者,在載人飛船上行過程中,上行水生支持裝置將爲金魚藻提供LED光源,保持金魚藻正常進行光合作用,保證生態系統裏的氧含量滿足斑馬魚的生存需求。

入軌後,航天員會將實驗組件轉移到問天艙的生命生態實驗櫃小型受控生命生態實驗模塊中開展在軌實驗。

太空中,怎麽給小魚餵食?

陽光的問題解決了,還有水的問題。在失重環境下,水會呈球狀,甚至可以捧在手裏。這種水能讓小魚在裏面遊嗎?會不會因爲失重遊不動呢?又怎麽餵食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高鴻介紹,“我們設計了一種特殊的魚食,像牙膏狀,用注射器的方式每天推進去,讓魚盡量吃完。魚吃完産生的排泄物,可以通過管道輸運到金魚藻那邊,促使它生長。”

小魚在空間站能生存多久?

在太空養魚,“魚缸”的設計要格外精心,不僅密封要做得好,還得把水盡量灌得滿滿當當。除了住的“房子”外,小魚吃的飯也是特制的“太空餐”。這些小魚究竟能在空間站裏生存多久?

王高鴻表示,初步計劃是穩定運行一個月,使這些斑馬魚、金魚藻都能夠存活,然後獲取一些實驗樣品,比如魚卵、水樣。因爲條件限制,在如此小的位置空間內培養實屬不易。至于將來能不能延長時間,要根據太空的實際情況。

爲了避免死去的小魚和水藻在空間站裏腐爛變質,實驗項目結束之後,航天員們會對它們進行滅活處理。如果實驗順利的話,這些小魚的下一代或許可以在地面上出生。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濤就很期待小魚們在太空産卵,“一旦發現魚排卵,我們就會啓動專用的排卵裝置,把魚卵收集起來。這是一個嘗試性、探索性很強的工作,也是國內第一次做,是這次實驗裏最具特色的地方。”

爲什麽上太空的是斑馬魚?

專家解釋,斑馬魚是脊椎動物,生命力旺盛、繁殖能力強,也是模式實驗動物。斑馬魚與人類基因組有高達70%以上的相似性,這也是迄今爲止中國空間站除了航天員以外迎來的首種脊椎動物。

斑馬魚和金魚藻組成的密閉太空魚缸將有望首次實現我國在太空中培養、繁殖脊椎動物。

來源:央視新聞

編輯:馮顔

審核:鍾玲

終審:彭德光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