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福建踐行大食物觀經驗系列評論①丨食爲天民爲大

農民日報 2024-05-16 09:20:13

民以食爲天。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飲食大國。早在30多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就創造性地提出了大食物觀,他指出:“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爲綱的舊觀念。”在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他強調:“現在講糧食安全,實際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在大食物觀的科學指引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開啓了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探索曆程。30多年後的今天,耕地資源先天不足的八閩大地在食物供給上展現出“靠山面海”的豐盈富饒。萌發破土于福建的大食物觀在實踐中叠代、又指導著實踐不斷走向深入,爲新時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著全新的發展範式。

理解大食物觀,繞不開一個“大”字。大食物觀之“大”,在于它延伸了傳統的糧食邊界。在大食物觀的語境下,山間的果、菌、茶是糧,林間的畜、蛋、筍是糧,海裏的魚、蝦、貝是糧,凡是能滿足人的正常生活活動需求並有利于壽命延長的可供人類食用的物質都屬于食物範疇,都要納入到中國人的飯碗裏來,我們都應抓緊抓好。大食物觀之“大”,還在于它拓展著食物獲取的邊界。人們對食物的獲取不再單純依賴于有限的耕地和耕地上有限的産出,而是將視野投向廣闊的國土空間和科技手段,向森林、向江河湖海、向設施農業、向豐富的生物資源要食物,在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的統籌推進中,形成著現代化的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布局。

踐行大食物觀,對于當下的中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它是對人民群衆美好生活向往的回應。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主食吃得少了,肉蛋奶消費量上去了;有機粗糧、特産水果、山珍海味越來越成爲人們餐桌上的“常客”。讓人民群衆吃出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必須以大食物觀的理念豐富“糧囤子”“菜籃子”“油瓶子”和“果盤子”,回應人民群衆“要吃好”更要“吃得健康”的時代需求。

它是對國情農情的深刻把握。我們國家的耕地資源雖然總體上不像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那般緊張,但人均水、土資源只有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口糧供應始終面臨著耕地資源、淡水資源、人力資源等各種生産要素的“天花板”,弦繃得緊之又緊。此時,挖掘食物潛力的目光就必須投向更豐富的地理空間,我們擁有1.8萬多千米的海岸線,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港口,40多億畝的林地和近40億畝的草地資源,這些資源在曾經以耕地農業爲主導的農業生産中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一旦實現全方位、多途徑的開發,將會爆發出巨大的産能,將我國的食物生産水平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歸根到底,大食物觀是對“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更好地養活中國”的時代回答。當今世界充滿了種種“不確定性”,地緣風險、自然風險、社會風險、金融風險交織纏繞、相互疊加,各種“灰犀牛”“黑天鵝”事件頻發,糧食作爲大國博弈的工具屬性越來越強。我們要端牢中國飯碗,就必須構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增強我國食物安全的韌性,也爲主糧供應減輕一些壓力,讓“三農”壓艙石的基座更大,作用發揮得更穩。

牢固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實底盤和必然途徑。任何時候都要確保“口糧安全”,堅持黨政同責,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守牢“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的底線。任何時候都要確保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的和諧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大食物觀的題中之義,大食物觀絕不是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而是在敬畏自然、有序合理的基礎上,通過新質生産力挖掘食物供給的潛力。任何時候都要“以我爲主”探索踐行大食物觀的具體路徑,不同地域的自然條件、資源禀賦、環境承載力不盡相同,風俗民情、生産習慣、人口規模、産業水平也各有差別,學習福建踐行大食物觀的成功經驗,既要把握本質,也要立足自身,方有食物供給體系的百花齊放,也才能有各色食品不斷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悠悠萬事,吃飯爲大。讓我們堅定地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來自“森林糧庫”“草原糧倉”“海洋牧場”“工廠良田”的食物走上14億多中國人的餐桌,鋪就我國食物供給的進階之路,爲健康中國、幸福中國、強盛中國築牢根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