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眼紅了,中國突破尖端技術,重要性不亞于光刻機,被禁止出口

甄客百曉生 2024-05-15 02:52:00
前言

想當年的中國確實是落後,西方國家相當忌憚中國的發展,有點新技術是千方百計的封鎖,生怕中國得到一點。

誠然當時中國創新技術是棋差一招,可如今隨著一項新技術的突破,輪到我們封鎖他們了。

這項技術的重要性可媲美光刻機,直接上了我國的禁運名單,看的西方國家是止不住的眼紅。

那麽,這項神奇的技術究竟是什麽?它到底有多牛?

技術封鎖

美國召集日本,英國等33個西方先進技術和工業先進國家,于奧地利維也納簽署《瓦森納協定》,而這一協議始于一九九六年。

他們對中國實行了禁令,禁止了中國的高科技發展,甚至還限制了芯片生産、網絡軟件等行業,可見中國這些年來是如何自主突破至今的。

以《瓦森納協議》爲例,歐美各國對于中國的半導體科技,一般都是以“N-2”爲准,也就是要求其在兩代之後才能向中國輸出。

最經典了例子是2003年,中歐簽署了“伽利略”項目:中國投資兩億歐元,取得“伽利略”衛星20%的産權及100%的使用權利,並由中國在該項目上進行了全面的介入。

中國也想藉此向歐洲學習,以求在科技上有所飛躍,雙方的合作也頗具誠意,組建了合資公司,隨即投資七億歐元。

歐洲聯盟的這位總統曾贊揚中歐雙方“雖未成婚,已有婚約”,這一切,都無比順利。

然而,在大西洋另一端,一直在一旁冷眼旁觀的美國終于按捺不住,介入中歐的合作,試圖從中作梗。

首先,美國以“技術分享”爲誘餌,誘使歐洲各國停止對中國的貿易,然後又以“中國威脅論”爲借口,對歐洲各國進行分化和說服。

因此,中歐兩國在不到五年的時間裏,合作就以失敗告終。

此前,中美兩國簽訂的“伽利略”項目已經成爲了一張廢紙,而歐洲則對中國進行了技術禁運,企圖把中國從這個項目上徹底踢開。

無獨有偶在2006年,我們和意大利的阿萊尼亞空間公司簽訂了一項關于衛星的合作協定,後來也因爲美國的介入而被終止。

盡管《瓦森納協議》旨在限制中國在高科技方面的發展,但是,西方國家也許忘記了,這都21世紀了,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早就從一個孱弱的農業大國強盛起來了。

中國人痛定思痛,咬緊牙關,決心要研發出屬于自己的技術,而如今我們走到了世界前列。

3D打印技術的重大突破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日本公司和德國公司占據著高端機床設備的市場份額,由于擁有世界領先的科技水平,它們一直占據著主導。

工業機床分爲多種類型,比如精密機床,它的加工效率比較高,能夠生産出高質量的零件,而數控機床,可以在系統的操控下,發揮出更好的性能。

而如今隨著技術的突破,中國在3D打印機床方面處于世界領導地位,如今我們已經是3D打印領域的領軍國家了。

3D打印是一種基于數字化建模,利用可粘結物質(如金屬、塑料等)層層打印構建目標的一種生産方法,一般都是利用數字技術材料打印機來完成。

3D打印不光技術種類多,材料也是五花八門,3D打印的常見材質有尼龍玻璃纖維,耐磨尼龍,石膏材料,鋁材料,钛合金,不鏽鋼,鍍銀,鍍金,橡膠材料等。

3D打印作爲一種全新的生産流程,是衆多行業的“加速器”,它將極大地促進和變革傳統制造業,並在航空航天、國防、汽車、生物醫學等方面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與飛躍。

2005年六月,中國首枚3D打印出的小型钛基材料在飛機上安裝,這是該領域的裏程碑。

“這是殲-11B上的一個特別小的零件,別看小,但是要做到能在飛機上應用,大概走了8年的路。”

在獲得了成功之後,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華明發現美國政府早就宣稱,3D打印技術無法用于飛機的重要部件,而這只是因爲他們3D打印生産出的部件質量太差。

不過對王華明來說,迅速固化是一種能夠讓合金結晶細化,使其成分更加均勻和致密的方法,沿著這個方向准沒錯。

如今中國是第一個在該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國家。

在張海鷗的帶領下,世界上第一台將3D打印與數控加工設備融合在一起的鑄鍛銑一體化的新型機床,震驚世界。

美國是全球最先進的科技強國,也是最先研發出3D打印的,然而3D打印的缺點始終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因爲制造出來的工件都是粗糙的,使用起來非常困難,需要手工進行抛光處理。

而我國自主研發的鑄造-鍛造-銑削一體化3D打印技術,可以在一台機床上進行鑄造、鍛造和銑削,實現整體成形。

美國得知中國取得了重大進展之後,也就“積極”的與中國進行交流,還派了不少人去見一見張海鷗的小組,開出高價想再次壟斷技術。

然而,他們還是小看了中國人的整體視野,尤其是張海鷗所在的研究小組,更是一口否決了美國提出的方案。

畢竟這種3D打印的數控機床對于中國的科技發展來說,就像是和光刻機一樣重要。

前景無限

中國商飛公司的C919大飛機、AG600水路兩棲機等,均采用了3D打印工藝。

3D打印零件能夠在惡劣的航天條件下通過考驗,證明了中國3D打印工藝的先進與可靠。

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更實在2022年率先攻克了生物3D打印的技術瓶頸。

他們采用"打印-培養"的周期性打印技術,通過在血管支架表面制備多層細胞,通過與打印的細胞進行共培養,使其在3D打印過程中與3D打印的細胞建立起緊密的聯系,進而實現對生物3D打印材料的長期保存。

他們的研究最終研制出一種可在體外生存6個月以上、並且具備毛細血管網絡的可正常活動的心髒組織。

在將來,從基本生活用品再到航空航天到醫學,到工業設計、建築,3D打印技術正在悄然改變著制造業。

同時,爲了避免有關的科技被誤用和非法泄露,中國也對諸如3D打印這樣的新科技進行了嚴格的出口控制。

封鎖無用,合作才是未來

2020年,法國的《世界報》刊登了一則關于技術封鎖的報道。

報道指出,全球400多種武器裝備相關技術中,歐美兩方對其進行了嚴格的技術禁運,即使剩下的五十多種中國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阻礙,但也不可能得到國際上最大的科技力量的幫助。

最終,法國的《世界報》也坦言,現在大多數的限制性科技都已被中國所攻克,有些科技更是中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毋庸置疑,如今,無論是中國的技術還是産品,都在不斷實現著“彎道超車”。

也正是在歐美各國對先進機床的封鎖之後,中國才意識到,自己必須要走出國門,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這對于我國的經濟和科學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正在對現有的國際科技領域進行著激烈而又深入的改革,並在不久後,對現有的科學和技術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沖擊,期待著在不久的未來,能夠重塑國際標准,並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一股新的技術革命。

這一次的技術進步,預兆著中國將會成爲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合作才是未來的主旋律。

參考:

CCTV4《中國3D打印技術彎道超車,未來我們還能打印什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7830650270873874&wfr=spider&for=pc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我國科學家實現生物3D打印技術重要突破》

https://www.most.gov.cn/gnwkjdt/202204/t20220401_180075.html

光明網《3D打印技術骨科應用步入純國産化》

https://m.gmw.cn/baijia/2023-03/02/1303299056.html

0 阅读:0

甄客百曉生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