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價治理新政流出,銷售額超5億的品種或將被“風險處置”

健識健識 2024-05-18 05:55:08

日前,一則網傳文件《關于做好藥品價格風險處置(第一批)的函》砸在醫藥人的心上。

網傳函件中,國家醫保局公布了第一批藥品的價格“風險品種表”,並要求各地開展風險處置,將處置情況彙總上報,但相關産品的名單並未公布。

該網傳函件顯示,國家醫保局價格與招采司已經“建立藥品價格治理舉一反三”的工作機制,會在今後分批將要處置的藥品名單分發給各省市醫保局,開展藥價風險處置。

2019年以來,國家醫保局連續推出集采、價格談判等藥價控制機制,其他相關部門也配合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但藥品價格依然存在不小的水分和空間。今年以來,國家醫保局動作不斷,約談、“四同藥品”整治等政策相繼推出,醫藥行業面臨的監管環境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鎖定整改目標

根據網傳函件,藥價風險處置主要針對幾類品種:已整改藥品同通用名其他廠牌價格明顯偏高、銷售費用率明顯偏高、群衆反映挂網價格明顯虛高等異常情形,且年銷售額達5億元以上或近5年來連續漲價的藥品。

這幾類産品是有明確的指向的。

集采制度實施後,不少藥品通過以價換量爭取到了市場,還有一些原研藥、過評藥品也有相應的價格調整。這些未中選的品種到底該定什麽價,並沒有明確的說法。尤其是原研藥和過評仿制藥之間的價差過大,與集采仿制藥的價差更大,引發了一些社會討論。

一些省份公布的銷售排行名單中,沒進集采的原研藥占據銷售額前幾名,不僅削弱了集采的惠民性,也讓大幅降價的中選企業沒能真正換來市場。(詳見:集采落選的原研藥,爲何依然賣到全省前三?)

這次國家醫保局明確給出了處置標准:已整改藥品同通用名其他廠牌價格明顯偏高,且年銷售額達5億元以上或近5年來連續漲價的藥品。

網傳函件中,國家醫保局給出的整改目標是:將最小制劑單位價格明顯高于同通用名並且已整改廠牌價格的,調整至不高于已整改價格的1.8倍以內。

此前,河北醫保部門一直要求同質量層次、同通用名的藥品,價差不得超過1.8倍。該函件的要求比河北更進一步:所有藥品價差都要在1.8倍以內。目前市場環境來看,許多未進集采的原研藥價格遠遠高出了集采藥價格的1.8倍,將會是整治的主要目標。

此外,藥企整體銷售費用高的問題近年來已有改善,但仍有個別企業經營模式改不過來。不僅如此,還有企業大額銷售費用去向存疑。該網傳函件也對這部分企業出手了,表示要嚴查銷售費用率偏高的企業和品種。

根據《審計》數據,以2022年A股上市藥企的平均銷售費用率22.8%爲參照,對企業來說,20-25%是安全線、30-35%容忍線、40-45%可能就是風險線、50%及以上那就是重點審計線了。

國家醫保局此前也有過表示,經約談後,仍有少數藥品、耗材未降價或整改明顯不到位,銷售費用率仍大于50%,對此須堅決采取可用措施,進一步督促整改。

另外,近期經常出現一些職業“舉報人”,對醫藥電商平台上銷售的藥品與挂網藥品進行價格比較,這也引起了醫保部門的警覺。如果是個別品種在個別電商店鋪中價格異常,或許還能用商業邏輯來解釋,但如果電商價格整體低于挂網價、甚至低于集采價,那只能說明集采並沒把藥價水分擠幹淨。國家醫保局自然要嚴密監視。

分類處置,逐級整改

“藥價風險處置”是這次的新提法,和年初國家醫保局提出的約談一樣,都是整治藥價的新舉措,值得廣大藥企嚴密關注。

4月份,由于集采藥品價格虛高、異常,國家醫保局已經開始對一些企業進行約談。部分企業對再次降價調整有明顯抵觸心理。醫保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有的企業在約談後,幹脆選擇不參加集采。

這種情況也被醫保局考慮在內,對企業停産停供逃脫價格整改的,國家將穿透到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防止通過關聯交易改頭換面逃避監管。

一張大網鋪下,對藥品挂網價格展開了全方位狙擊。

持續的藥品價格趨同、降價整頓,是國家治理藥價亂象和醫保資金監管的必然手段與措施。網傳函件雖未正式公開,但從多地更新的規範挂網措施細則來看,很多政策已有呼應。

5月16日,安徽省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範挂網藥品采購限價申報工作的通知》,在前期申報階段就對藥品挂網做出約束,要求企業申報應以“最小零售包裝”爲單位申報價格,爲同通用名不同廠牌的藥品價格的統一劃線做出了鋪墊。

考慮到政策正式下發的可能,有行業人士認爲,醫藥價格整改不能操之過急,政策一刀切有可能對企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企業需要適應,行業也需要適應。目前來看,隨著藥品價格的趨同監管下問題的暴露,在此基礎上完善條例是可行的思路。

撰稿 | 苗苗

編輯 | 江芸 賈亭

運營 | 山谷

插圖 | 視覺中國

聲明:健識局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0 阅读:203

健識健識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