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夭折的和平|大新聞大曆史

鳳凰衛視 2024-05-17 20:11:22

近日,聯大通過決議,挺巴勒斯坦入聯。

以色列當場粉碎《聯合國憲章》,

苦等超半個世紀,巴勒斯坦入聯路還有多遠?

哈馬斯接受停火協議,以軍仍宣布進攻拉法,

巴以沖突緣何失控?

回顧曆史,《奧斯陸協議》的簽署,

讓巴以有過和平的曙光,

但最有望解決巴以沖突的人——拉賓和阿拉法特,

卻因推進和平進程,遭到刺殺和毒殺。

試問巴以問題何時能解?

和平之路還有多遠?

巴勒斯坦“入聯”長路漫漫

當地時間5月10日,聯合國大會恢複召開第十屆緊急特別會議,並以143票贊成、9票反對、25票棄權通過一份曆史性決議,將美國否決巴勒斯坦入聯申請的決定打回安理會重審,並賦予了巴勒斯坦一系列權利,包括巴勒斯坦外交官將有權提出提案和修正案,可以當選爲全體會議和委員會的正式職務,有權就中東事務發言,並有權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發表聲明。

表決結果出爐後,聯大全場掌聲熱烈。越來越多國家已准備接納巴勒斯坦成爲聯合國正式會員國。巴勒斯坦常駐聯合國觀察員曼蘇爾激動地向大家表達感謝。而以色列方面同樣情緒激動。以色列常駐聯合國代表埃爾丹將碎紙機帶上了演講台,當場攪碎了《聯合國憲章》。

值得注意的是,該決議並沒有使巴勒斯坦成爲聯合正式國會員國,也沒有賦予其在聯合國大會的投票權。巴勒斯坦能否成爲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仍然需要聯合國安理會來投票決定,而美國也仍然握有決定性的一票否決權。面對決議的通過,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發言人內森·埃文斯在5月10日警告稱,如果巴勒斯坦再次申請聯合國會員資格,美國將再次使用否決權。

其實,這不是第一次巴勒斯坦申請“入聯”!

說起巴勒斯坦的“入聯”之路,還要回溯到1947年。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181號決議》,將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成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國家。其中60多萬猶太人分到57%的沿海的肥沃土地;而130多萬的阿拉伯人分到43%的荒涼貧瘠之地。

按照聯合國《181號決議》,猶太人在1948年5月14日建立了以色列,並在以色列建國一周年的前夕,也就是1949年5月11日加入了聯合國,成爲正式成員國。但是阿拉伯人並沒有選擇建國,而是在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就發動了一場全面戰爭,試圖驅逐猶太人,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

在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後,以色列完全占領了當時聯合國決議劃分給巴勒斯坦的領土。這片土地一共27000平方公裏,以色列把6000平方公裏的土地,給了巴勒斯坦人。其中,加沙和約旦河西岸是比較大的兩塊。

此時的巴解組織在繼續武裝鬥爭的同時,開始積極尋求加入聯合國參與聯合國事務,以期加大自身在國際的影響力。197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第3237號決議》,批准巴解組織爲觀察員。1988年11月13日,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接受聯大《第181號決議》。建立以耶路撒冷爲首都的巴勒斯坦國,國土面積爲6000多平方公裏,人口400多萬。1988年12月,聯合國大會決定用巴勒斯坦這一名稱,代替巴解組織,並維持巴勒斯坦的非國家觀察員類別。

2011年9月23日,在第66屆聯合國大會上,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遞交了巴勒斯坦加入聯合國成爲正式成員國的申請。但在美國的直接幹預下,最終巴勒斯坦入聯的申請沒有通過。即便如此,巴勒斯坦仍未放棄其“入聯”的努力。同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投票接納巴勒斯坦爲正式成員。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高票通過了巴勒斯坦成爲聯合國觀察員國的決議。

伊朗和以色列曾有過和平的曙光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巴以沖突曾有機會和平解決,且已付諸實踐。可惜領頭人被人暗殺,導致這項和平進程戛然而止。推動巴以沖突和平解決的領導人,就是以色列已故總理拉賓和當時巴解組織的領導人阿拉法特。

1974年6月,工黨領導人的拉賓接過黨主席的位置,並擔任以色列總理。曆經數次阿以戰爭的拉賓逐漸認識到,只有和平談判才是解決阿以問題的唯一出路。于是,在拉賓的努力下,1975年9月1日,以色列與埃及簽訂西奈臨時協議。兩國宣布,以後無論中東地區發生何種沖突,兩國都不再向對方使用武力,而應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與埃及的和解讓拉賓看到了希望,正當拉賓想進一步促進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和談進程時,意外發生了。

拉賓被指在與美國的武器交易中,涉嫌收受巨額“好處費”。種種壓力下,1977年5月,拉賓引咎辭職。同年11月,右翼黨派利庫德集團開始執政,工黨結束了長達29年的統治,拉賓就此沉寂了幾年。

阿拉法特是巴解組織的領導人,和以色列的拉賓一樣,他也經曆了從軍事鬥爭到和平思想的轉變。在長期的抗爭中,阿拉法特逐漸認識到,以暴易暴無法取得真正的勝利,他加強了政治和外交鬥爭的力度,力求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問題。

但在巴解組織成立之初,內部是派系林立。每個成員組織背後都有爲他們站台的國家。跟伊拉克、敘利亞這些國家走得很近的,主張采用極端手段來實現政治訴求。而跟西方一些國家關系密切的,就比較傾向于跟以色列和談。于是乎,原本崇高的建國理想,在不斷的失控中走向了扭曲,走向了渙散。

1970年9月6日,巴解組織中的“人民陣線”劫持英國、德國和瑞士的3架飛機到約旦,將300多名乘客囚禁沙漠,還炸毀了多架飛機,要求歐洲各國釋放巴勒斯坦的囚犯。劫機事件一出,約旦政府的國際名譽一落千丈,各國紛紛指責約旦和恐怖組織沆瀣一氣。終于,約旦軍方率先撕破了臉。劫機事件後不久,全副武裝的約旦士兵便步入巴勒斯坦難民營。一陣炮火交鋒後,阿拉法特跟巴解組織被驅逐至黎巴嫩,4000多名遊擊隊士兵和數萬平民的屍體,則留在了寂靜的難民營。由于沖突爆發在1970年9月,因此,該事件也被稱爲“黑九月事件”。

在經曆了“黑九月事件”後,爲了血祭巴解組織被約旦驅離的日子,一部分年輕人自發組成了一個名爲“黑九月”的極端組織,並成功制造了一起震驚全世界的慕尼黑慘案。11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恐怖分子所殺害,慘案發生後,巴勒斯坦問題非但沒有因此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重視,而以色列卻獲得了廣泛的同情。曾經那個爭取自由、反抗欺壓的法塔赫也被許多國家視爲純粹的恐怖組織。

此時的阿拉法特意識到無窮無盡的恐怖襲擊,換不來真正的和平。巴勒斯坦需要休養,巴勒斯坦人需要和平,他們需要一個家。于是,阿拉法特在慕尼黑慘案後強行解散“黑色九月”,是他面對內部壓力所能爲和平做的最大努力。1974年,在解散“黑色九月”後一年,阿拉法特接受了聯合國的邀請。11月15日,他當著衆多國家代表的面堅定地說“今天我帶來了橄榄枝,也帶來了自由戰士的槍,不要讓橄榄枝從我手上掉落”。1984年,他又提出了著名的“以土地換和平”方針,以一人之力艱難地推動著巴以的和平進程。

巴以和談迎來機會

1992年,以色列又一屆總理大選開始了,拉賓在大選中高舉和談旗幟,此時此刻,曆經40年戰亂的以色列人,他們希望拉賓能達成與巴勒斯坦的談判,從而結束每天提心吊膽的生活。同年6月,工黨擊敗利庫德集團,重新成爲執政黨,拉賓再次擔任以色列總理。就職典禮上,拉賓首次提出,征服和奴役另一個民族不是猶太民族的傳統,緊接著上任不到一星期,拉賓第一次以平等的身份向巴勒斯坦人發出和平言論,“無論是和平相處還是對抗沖突,命中注定,我們要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言論發出後,拉賓馬上又宣布撤銷100多個猶太非法定居點,並在以色列境內爲他們建造5000套住房,用以安置他們。另外,拉賓還承諾,在合適條件下,以色列不排除撤出戈蘭高地的可能。

對于促進巴以和平,這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占盡的節點,阿拉法特沒有錯過這個節點。1993年9月,他和拉賓正式簽署《奧斯陸協議》,並代表巴勒斯坦接受按1967年以色列實控線爲准進行邊界劃分。要知道,這個疆域劃分比1947年聯合國第181號決議的劃分還要少許。面對巴勒斯坦方面釋放的巨大善意,以色列作爲回應,歸還前幾次中東戰爭中占領的土地。

但是兩年後,拉賓在以色列國王廣場上胸口連中兩槍,在手術台上不治身亡。從拉賓被刺殺後,巴以沖突愈演愈烈。

拉賓、佩雷斯所屬的以色列工黨,主張承認巴勒斯坦人的自決權,不反對建立一個擁有有限主權的巴勒斯坦國,支持“兩國方案”,也就是,以色列是一個國家,巴勒斯坦也是一個國家,兩個國家並存。工黨同意向巴勒斯坦國讓出部分土地,終止擴建定居點,用這樣的方法來換取和平。而現任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所屬的以色列利庫德集團就奉行擴張政策,主張以暴力控制地區安全,並強烈反對巴勒斯坦立國。2023年10月以來的這場巴以沖突,半年多時間,以色列軍隊就已經打死巴勒斯坦人35000多,打傷巴勒斯坦人78000多。

這真是,巴以和解如夢呓,中東和平歎無期。

2024年5月19日 晚19:15

大新聞大曆史 爲您講述

巴以夭折的和平

制片人:王瑩

編導:周桐羽

編輯:周桐羽

0 阅读:73
评论列表
  • 2024-05-19 08:51

    遙遙無期,看樣子只有黴帝明顯衰落了才有巴勒斯坦建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