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研究團隊借基因編輯精准改良根瘤,大豆産量可提升10-20%以上

陽陽深度 2024-05-18 07:48:35

世界農化網中文網報道: 2024年5月,廣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關躍峰團隊與孔凡江團隊在Nature Plants中發表一項題爲″Genetically optimising soybean nodulation improves yield and protein content″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基因編輯精准調控根瘤數量,實現碳氮平衡的高效固氮,從而在大田種植條件下大幅提高大豆産量和蛋白含量。該研究由此提出″優化結瘤固氮促進高産優質″的精准育種新思路。

我國大豆80%以上依賴進口,造成供需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中國大豆單産水平與美國、巴西等主産國有較大差距。培育高産高油高蛋白且環境友好的大豆新品種,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大豆育種中,産量和蛋白質存在難以克服的負相關性,過去以産量爲目標的大豆育種往往導致蛋白質含量顯著下降,成爲困擾高産高蛋白高油大豆育種的瓶頸。與此同時,大豆能通過結瘤固定空氣氮素,是環境友好型作物。然而過去發現的超級結瘤(Super-nodulation)大豆,均因碳氮失衡而産量下降,導致 ″大豆多結瘤會減産″的思維定勢,因此育種中普遍忽視對生物固氮的遺傳改良。

該研究通過基因編輯,創制了根瘤數量不同程度改變的各種大豆突變體(nin-4m,ric1b/2b,ric1a/2a,ric-6m和nark),發現超級結瘤大豆突變體ric-6m和nark生物量減少,而根瘤增加1倍的ric1a/2a突變體生物量顯著增加。同位素示蹤等實驗表明,ric1a/2a根瘤數量適當提高,不僅增加生物固氮作用,還通過氮素促進了葉綠素含量,增強大豆光合效率,最終達到碳氮協同促進。ric1a/2a中適當增加的根瘤並未像超結瘤突變體一樣消耗過多碳源,因此維持了碳氮平衡。

作者在福建、河北等地開展了多年多點田間試驗,與底盤國審品種華春6相比,ric1a/2a的小區産量顯著提升10-20%以上,而蛋白質含量穩定提高1-2個百分點,且不顯著降低含油量。這歸因于ric1a/2a中轉運到種子的碳源與氮源協同提升,由此實現協同增加産量和蛋白質的生物育種。

通過基因編輯等生物育種手段優化大豆結瘤固氮,有望成爲提升大豆單産和品質,並促進綠色種植的重要途徑,對打好大豆種業翻身仗有重要意義。

0 阅读:0

陽陽深度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