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突發前,這些征兆要注意!及時就醫,時間就是大腦!

快樂的小大夫 2024-04-23 12:12:28

每年腦卒中的發病率逐漸上升,讓人不得不提高警惕。腦卒中究竟怎麽回事?如何預防?

腦卒中的真面目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腦部血液循環突然中斷所引發的一系列嚴重問題。根據發病原因的不同,腦卒中通常分爲兩大類:

1. 缺血性腦卒中:最常見的類型,約占80%。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或血塊阻塞,腦部血流量驟減,導致腦細胞缺氧,不能正常工作。

2. 出血性腦卒中:約占20%,包括腦內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高血壓是主要原因,血管壁弱點破裂後,血液滲入腦組織,損傷腦細胞。

注意!腦卒中的征兆

腦卒中的發生往往突如其來,但它也有一些先兆:

1. 言語不清:說話含糊不清,或找不到合適的詞語;

2. 單側麻木或無力:面部、手臂或腿部突然麻木,尤其是身體的一側;

3. 視覺模糊:包括暫時性失明,雙眼或單眼視線模糊;

4. 頭痛劇烈:無明顯原因的突發性劇烈頭痛;

5. 平衡失調:走路時搖晃,或者無法保持立姿。

如果你或你周圍的人出現上述任何症狀,請立即呼救並尋求緊急醫療幫助,時間就是大腦,迅速救治能夠最大程度減少腦細胞的損傷。

腦卒中,高危人群有哪些?

腦卒中並不是無緣無故就會發生的,它有著一定的“偏好”。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吸煙、飲酒、肥胖等不良生活習慣者,都是腦卒中的高危人群。

此外,年齡也是腦卒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腦血管的退化會增加腦卒中的風險。

如何治療?

一旦發生腦卒中,立即的醫療幹預至關重要:

1. 溶栓治療:對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使用溶栓藥物可以在幾小時內疏通閉塞的血管。

2. 介入治療:對于大血管阻塞性腦卒中,機械取栓術可以直接從血管中移除血栓。

3. 手術治療:對于某些出血性腦卒中患者,手術是去除血腫、減輕壓迫或修複破裂血管的有效方法。

預防腦卒中,要做什麽?

對抗腦卒中,並非遙不可及。以下是五條生活中可行的預防措施:

1. 健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限制鹽分、高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

2. 適量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鍾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遊泳或騎自行車。

3. 戒煙限酒:吸煙和過量飲酒會破壞血管,增加腦卒中風險。

4. 控制體重:保持正常的體重指數(BMI),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5. 定期體檢:了解並管理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膽固醇等慢性病狀況。

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控制好這些危險因素,是預防腦卒中的重要措施。

腦卒中患者日常如何護理

1. 基礎生活照料

飲食管理:提供營養均衡的食物,幫助患者進食或鼓勵自我進食,必要時安排吞咽訓練。

個人衛生:幫助患者進行日常洗漱、沐浴等,防止皮膚感染和壓瘡。

排泄護理:根據患者情況可能需要使用導尿管或定時幫助上廁所,以及及時更換尿布。

2. 運動與康複

物理治療:按照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建議進行適當的康複運動,預防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

言語治療:如果患者有言語障礙,應該進行言語治療幫助恢複語言能力。

日常生活技能訓練:鼓勵患者參與穿衣、洗漱等日常活動,增強生活自理能力。

3. 藥物管理

服藥指導:確保患者按時按量服用醫生開具的藥物,監測藥物的副作用。

跟蹤監測:記錄患者的血壓、血糖等關鍵指標,必要時聯系醫生調整治療方案。

4. 情緒支持

心理疏導:傾聽患者的想法和情緒,給予積極的心理支持和鼓勵。

社交互動:鼓勵家庭成員和朋友與患者交流,避免患者感到孤獨和沮喪。

5. 防止並發症

監測症狀:注意監測任何異常症狀,如感染迹象、呼吸困難、再次中風迹象等。

定期複診:定期帶患者去醫院複查,及時了解恢複情況和調整治療方案。

6. 環境安全

改造生活空間:確保家中沒有障礙物,必要時安裝扶手、無障礙廁所等輔助設施。

防跌措施:在必要的地方鋪設防滑墊,確保患者行走安全。

7. 教育與培訓

疾病知識:向患者和家屬普及腦卒中相關知識,包括病因、預防再次發生的策略等。

急救培訓:教會家屬如何識別中風的征兆,以及在緊急情況下的初步處理方法。

每名腦卒中患者的情況都不盡相同,因此護理計劃需要根據個體的具體需要來制定。務必與專業的醫療團隊保持密切溝通,以便爲患者提供最適合的護理和康複指導。

如果不幸發生了腦卒中,及時的急救和康複同樣重要。在腦卒中發生後,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將患者送往醫院接受專業治療。

在急救過程中,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避免嘔吐物堵塞呼吸道;同時,要避免隨意搬動患者,以免加重病情。在康複階段,患者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康複訓練,包括肢體功能訓練、語言功能訓練等,以盡快恢複生活能力。

腦卒中雖然可怕,但只要我們掌握了正確的預防和治療方法,就能夠有效地降低其發病率和死亡率。

3 阅读:1047

快樂的小大夫

簡介:傳播醫學知識,普及健康理念,分享醫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