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時期,爲什麽要選擇去陝北?是時候告訴大家真相了!

曆史小松 2024-03-31 17:43:47

1934年10月,隨著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爲保存有生力量,被迫進行戰略性轉移,退出江西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兩萬五千裏長征路由此展開。

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根據地,並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不過,有人會說中國那麽多地方可以選擇,而陝北地區的條件是那麽艱苦,爲什麽一定選擇去陝北呢?

當時,長征的唯一目的,就是保留火種,活下去。

至于去哪,並不是說想去哪裏就可以,特別是南方地區,國府在南方經營許久,沿途重兵雲集,南方絕對不是紅軍長征的絕佳之地。

所以說,至于紅軍長征何處,當時紅軍內部也是經過了一系列的討論,有提議去湘西和賀龍的紅二六軍團會合。

但是,湘西地區處于南方,從地圖來看,國府一定會在沿途布置重兵,等著紅軍來自投羅網。

當時,長征本來就讓紅軍將士疲憊不堪,武器裝備也是比較落後,卻要硬碰硬和敵軍作戰,湘江一戰,中央紅軍從8萬人馬銳減到3萬,傷亡一半人馬以上。可以明顯地說,紅軍此時的軍事指揮急需做出調整。

在四渡赤水後,面對敵強我弱的局面,當時紅軍內部提出3個戰略轉移方向,分別是貴陽北部、雲南東部、四川西北。

當時,有人提議攻占四川,但是教員覺得川軍並不好打,不如直接北上入陝北,那裏的國民黨軍人數少,並帶著中央紅軍8000余人順利北上,最終在陝北會師,這也是最後一次修訂戰略方向。

同時,中央紅軍,也就只有陝北可去了,甚至去陝北的決策部署全流程已經有了草案。

其實,教員決定去陝北,是看了當時還是戰鬥英雄的戰士梁興初(抗美援朝打出萬歲軍的38軍軍長梁興初),出去搞偵查帶回來的一張報紙。

這張報紙有什麽特殊之處呢?

當時,教員等紅軍領導從報紙裏得知:“在距此地西北方向的陝西北部,有劉志丹等人領導的紅二十六軍5000余人和六七個縣域、十數萬民衆的蘇區根據地存在而且非常活躍。”

這對于教員,和所有中央紅軍將士來說,那可算得上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同時,從那份報紙還透露出一個消息,那就是徐海東領導的紅25軍3000余人,已經在陝北和紅26軍會合。

從這裏開始,就堅定了教員帶著部隊北上去陝北,和紅25、26軍會合的決心。

等中央紅軍順利到達陝北以後,才知道原本貧瘠的陝北,對于紅軍來說,簡直就是一塊風水寶地,是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的搖籃。

之所以說陝北是紅軍的風水寶地,主要是有3方面的原因。

第1個原因,就是陝北的革命基礎好。前文說過,紅25和26軍在陝北已經經營許久,群衆基礎牢靠。

同時,正如前文所講,渭南一帶還有劉志丹的部隊,陝北延安有謝子長的部隊。

這兩支紅軍隊伍已經建立起十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中央紅軍一旦北上,便可以和劉志丹、謝子長的紅軍部隊順利會師,從而占領整個陝北和陝中地區。

第2個原因,那就是陝北恰好是國民黨反動派軍統治最爲薄弱的地區。

首先,我們要知道,國民黨反動派軍常年經營南方,可以說國民黨反動派就是一個南方政權,所以南方俨然不適合紅軍駐紮發展。

然後,陝中、陝北自然就是國民黨統治十分薄弱的地區,國民黨反動派政權當時在陝中、陝北一帶,也根本不存在控制力,這對于紅軍來說簡直就是一塊風水寶地。

第3點原因,便是陝北地區的地形地勢,十分適合防守,易守難攻在軍事上是特別講究的。

單從地理環境來看,陝北地區,到處都是高山大嶺,溝壑縱橫,千溝萬壑,連綿數千裏,易守難攻,很難打進來,十分適合軍事武裝發展,也是紅軍的絕佳休養生息之地。

還有一點,就是陝北也是北向靠近蘇聯,便于可以從蘇聯獲得武裝、資金、藥品等援助。

其實,當時中央紅軍到達陝北以後,實際情況並不好。畢竟數萬大軍需要吃飯,武器彈藥,藥品等,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沒辦法,紅軍將士們只好在陝北自力更生,辦兵工廠,耕種田地,甚至在陝北開發出一塊塞上江南,這就是南泥灣。

1937年10月,共産國際方面來了消息,支援紅軍80余萬美金,這對于生存條件差的紅軍來說,簡直就是雪中送炭。

當教員聽到蘇聯方面的80萬美元援助,整個人都變得精神許多了,並且還收到共産國際的一封援助書信,教員常舒一口氣。

有了這80萬美元,紅軍將士們就可以度過一個嚴寒的冬季了。後來,紅軍將士們也是依靠這80萬美元,擊退數次國民黨反動派軍的進攻。

簡單來說,當時紅軍長征入陝北,就是因爲南方已經被各軍閥分割完畢,而且這些軍閥雖然並不是要置紅軍于死地,但是絕不容忍紅軍進入自己的領地。

那麽,陝北地區地廣人稀,各地軍閥難以雲集大軍圍剿,幾乎沒有軍閥實際控制這片區域。

所以,對于紅軍來說,北上入陝北是最爲正確的一次戰略選擇,也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央紅軍的北向發展局勢,進而也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提供了基礎。

9 阅读:3257
评论列表
  • 2024-03-31 19:40

    俄界會議都沒有定下來,在哈達鋪報紙上看到陝北有紅軍才臨時決定去的。此前去的路線有好幾處,如去甘肅南部建立抗日根據地,鄒雲貴去中蘇邊境,去外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