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在220年稱帝,劉備也在第二年稱帝,爲何孫權一直拖到了229年才稱帝?

蘋果識影 2024-05-09 10:54:13

要說東漢末年真正進入三國時期,應該算到孫權229年稱帝的時候。三國中,曹丕在220年接受漢獻帝禅讓率先稱帝,當時曹丕有著雄厚的實力支持,北方人心已經基本收攏,因爲曹操當時已經是做到了極限,雖然一生沒有篡漢自立,但已經做好了所有的鋪墊。劉備作爲漢室宗親,一直頂著興複漢室的光環,他緊隨曹丕稱帝更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樣來看的話,曹丕和劉備稱帝都具有一定的正統性和法理性,反觀孫權,則完全不符合稱帝的法統。

江東孫氏出生寒微,祖父只是個普通的農民,爲了尋找到稱帝的合法依據,孫權才一直在等待機會。爲此,孫權花了近三十年的時間,從孫策時期的五個郡擴大到了橫跨揚交荊三州的三十三個郡,自己也從一個雜號將軍一步步做到吳國的開國皇帝。

孫權一直不稱帝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強大的外患一直存在,來自曹魏和蜀漢的壓力始終存在。曹丕和劉備稱帝後,都曾對東吳發動過大規模的戰爭,曹丕曾先後三次大規模攻吳,但都無功而返。而劉備則傾全國之力東進伐吳,雙方爆發夷陵之戰,最後以蜀漢的慘敗而告終,最終孫劉再次結盟共同抵抗曹魏。

公元228年,諸葛亮開始率軍北伐,從此對東吳不構成威脅。也是在同一年,曹魏在石亭之戰中大敗,同時爲了抵禦蜀漢的進攻,開始把戰略重心放到西線,在淮南方向上部署的兵力大幅減少。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東吳兩大戰略方向上的壓力都徹底解除了,所以它才在229年稱帝。

0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