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單位開始走下坡路的征兆

周亦見 2024-04-25 20:08:26

任何一個組織,但凡開始走下坡路,一定會有征兆。

比如,下面提到的這種。

如果身處在這樣的單位裏,能撤就早點撤吧。

01

《資治通鑒》故事

故事接著上篇講。

子思在衛國做客,發現了一個現象。

這天,衛侯心血來潮,想出了個離譜的政策。

結果他的那幫大臣們,跟提前商量好了似的,一個個點頭如搗蒜,全都叫好。

子思看歎息了一聲,“衛國上下,君不君、臣不臣”。

有個叫公丘懿子的臣子聽到了,就問他什麽意思。

子思:

“君王太自以爲是,別人的好意見都聽不進去。就算他做的是對的,這種自以爲是的態度,也會把人拒之門外,更別提他如果錯了,那就是錯上加錯!”

“作爲一個領導,不分辨事情的對錯,只喜歡聽別人拍馬屁,那真是愚蠢到家了。而那些大臣們,不堅持真理,只知道阿谀奉承,也是無用至極。”

“這種環境,百姓怎麽可能支持呢?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國家可就真完蛋了!”

後來,子思直接跟衛侯說:“你的國家治理得一團糟”

衛侯很納悶:“爲什麽這麽說呢?”

子思解釋道:“原因很簡單。你總是一意孤行,覺得自己的想法最對,大臣們都不敢指出你的錯誤;同樣,大臣們也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小官和老百姓也不敢說他們不對。”

“從上到下,都覺得自己很好,只接受贊美,聽不得批評。這樣下去,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對的,誰敢提出不同意見誰就倒黴。你覺得這樣,能有好的發展麽?”

《詩經》裏說得好:“都說自己最聖明,誰知鳥雌雄?”,這不就是說你們這幫君臣麽!”

子思言于衛侯曰:“君之國事將日非矣!”公曰:“何故?”對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爲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爲是,而士庶人莫敢矯其非。君臣既自賢矣,而群下同聲賢之,賢之則順而有福,矯之則逆而有禍,如此則善安從生!《詩》曰:‘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02

解析

這段材料,很有現實意義。

在工作上,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現象:

下級對上級總是點頭稱是,很少提出自己的見解或建議。

說實話,這種情況看似和諧,實則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當每一個人都只懂得附和,即便上級的決策再正確,也失去了集思廣益、共同完善的機會。

這就像是一條原本可以彙聚衆多溪流的江河,卻因爲缺乏不同的聲音而日漸幹涸。

更爲嚴重的是,如果上級的決策存在偏差,下級的沉默和附和,無疑會加劇問題的嚴重性。

這種情況下,整個團隊就像是一艘偏離了航道的船,如果不及時調整,很可能會觸礁沉船。

曆史上,不乏因爲盲目附和而導致國家衰敗的例子,這種決策方式,其潛在的消極影響,足以讓一個國家走向衰敗。

那麽,如何打破這種“沉默”呢?

關鍵,就在于上級領導者的態度和智慧。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要敢于聽到不同。

這就好比是一座花園,只有允許各種花卉自由生長,才能呈現出五彩斑斓的美景。

同樣,一個團隊中,只有鼓勵成員各抒己見,才能激發出更多的創新火花。

因此,作爲上級,擁有容人的雅量和擇善而從的智慧,那是相當重要。

這不僅關系到個人的成長和團隊的發展,更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整個組織的未來走向。

只有當每一個成員都敢于發聲、願意發聲,這個團隊才能健康發展。

不獨有偶,這個道理孔子也曾論述過。

在《論語》中,記載了孔子與定公的一段對話。

定公問:“一句話就能讓一個國家昌盛起來,真的有嗎?”

孔子回答道:“話不能說得這麽絕對。不過,常言道:‘爲君難,爲臣亦不易。’如果國君能明白這其中的難處,那豈不近乎是一句話,就能振興一個國家了嗎?”

定公又問:“那一句話也能亡國,真的嗎?”

孔子琢磨了一下,回應道:“話還是不能說得太絕。有的人就說:‘當君主沒什麽樂趣,就是說的話沒人敢反對。’”

“要是他說得對,那大家聽從是理所當然;可要是他說得不對,還沒人敢反對,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話能亡國了嗎?”

定公:“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爲君難,爲臣不易。’如知爲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爲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道理很簡單,君主一定要聽見不同!

其實,不光是國家,這個道理對任何組織也適用。

比如說,前幾年的的碧桂園。

這不是曆史,是2022年在我們身邊發生的現實。

據碧桂園中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的營收同比減少了30.89%,而歸母淨利潤更是大幅下滑了95.9%。

這一跌幅,是公司自2007年上市以來的最大記錄。

最近這幾年,樓市逐漸降溫。

回顧2018至2019年期間,當低級別城市的房地産市場繁榮逐漸消退,各大房企開始轉向一線和二線城市時,楊老板卻仍然堅守他的“全覆蓋”策略。

原因很簡單,“全覆蓋”打法之前是奏效的,直到2022年。

那時,碧桂園的業務已經遍及全國700多個縣,盡管業務範圍已經非常廣泛,但楊老板在各種會議上,仍舊催促團隊到縣城去買地開發新市場。

有次,甚至還在業績發布會上怒怼記者:“你說三四五線城市銷售下滑,有什麽數據來源?”

雖然碧桂園作爲一個典型的家族企業,擁有吸引大量博士和頂尖職業經理人的能力,但在這個組織中,真正的決策者始終只有一個人。

所以,任何組織都是一樣,一定要聽見不同。

最後,送給大家《論語·子罕篇》裏的一句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思很簡單,不憑空臆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爲是。

希望我們共勉。

0 阅读: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