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次祭出制裁大招,最先喊疼的卻是美國企業

海峰看科技 2024-05-16 13:48:06

文/黃海峰的通信生活

近日,美國頻繁使用制裁手段,限制中國科技發展。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宣布將37家中國實體納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其中包括了22家量子産業科研機構。

兩天前,美國政府剛剛舉起制裁大棒揮向華爲。據多家媒體報道,美國政府不再向英特爾、高通提供向華爲出售部分芯片的許可。這也預示著華爲筆記本、手機、平板等終端業務將受到影響。

對于美國政府的突然出手,各方反應不盡相同。其中,英特爾、高通等美國企業最先做出反應。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美國最新制裁帶來的影響。

美企先喊疼

在美國政府將撤銷英特爾及高通對華爲出售許可證消息傳出後,英特爾及高通最先有了反應。比如,英特爾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英特爾預計2024年第二季度的收入將保持在原指導區間125億美元至135億美元之間,但實際收入將低于此前預期的中間值。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市場在英特爾收入占比達到27%。再看高通,2023年,中國市場收入占比高達62%。

消息一出,兩家企業股價便有波動。據媒體報道,高通股價在7日交易期間下跌 0.9%,英特爾股價在7日當天相對平穩,不過在上述提交給SEC的文件公開後,英特爾股價在8日午盤交易中下跌2.5%至29.91美元每股,在8日美股收盤時,英特爾股價繼續下跌,跌幅達到2.22%,收盤價爲30美元每股,創下了自2023年6月5日以來的收盤新低。

各方回應

對于美國政府再次針對華爲的制裁,我國商務部在新聞發言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中方注意到相關媒體的報道。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濫用出口管制措施,針對特定中國企業一再采取無理制裁打壓措施。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美方限制純民用消費芯片産品對華出口,對特定中國企業實施斷供,這是典型的經濟脅迫做法,不僅違背世貿組織規則,也嚴重損害美國企業利益。美方所作所爲已嚴重違背“不尋求與華脫鈎”“不阻礙中國發展”的承諾,更與其“精准界定國家安全”的說法背道而馳。中方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權益。

英特爾及高通並未做出回應。據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向相關企業進行了求證,接近英特爾的人士回應稱“no comments(不予置評)”,高通方面暫未作出回應。

不屈的中國企業

美國制裁華爲,表面看是華爲業務對美國企業造成沖擊,深層原因是華爲等中國企業的崛起對美國的科技霸主地位構成了直接沖擊,美國不願意失去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

爲此,美國政府不惜動用國家之力制裁中國企業。目前,海康威視、大華科技、科大訊飛、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等企業被列入美國出口管制“實體名單”中,限制了它們從美國購買零部件的能力。

此外,美國政府還制裁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中國高校。

美國當地時間5月9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宣布將37家中國實體納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其中包括了22家量子産業科研機構。BIS強調,上述中國量子機構因推動了中國量子技術進步以及獲取或試圖獲取美國原産物項用于發展量子技術能力而遭到制裁。

面對美國制裁,中國企業並未退縮,反而迎難而上,在科技領域取得一個個突破。比如,華爲麒麟芯片再次回歸。對于最新發布的華爲Pura 70系列,有業界報道該産品關鍵零部件國産化率已經達到了90%。這些便是對美國制裁最好的回應。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歐欣團隊在钽酸锂異質集成晶圓及高性能光子芯片制備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挖掘了钽酸锂相較于铌酸锂在光電性能和批量制備方面的更大優勢。相關成果5月8日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4年3月份芯片産量數據顯示,今年3月,中國的芯片産量就實現了28.4%的驚人增長,總産量達到了362億顆,這一數字不僅標志著曆史新高。

點評:

美國再次對華爲采取制裁措施,雖然讓華爲在部分業務方面面臨挑戰。在長遠看,這也堅定了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發展理念。

但對美國而言,這一事件也暴露出美國政府的霸權主義和雙重標准。美國一方面倡導“公平競爭”,另一方面卻對中國企業百般刁難,甚至不惜采取斷供等手段來打壓中國企業的發展。

此外,這一事件也引發了全球對于科技産業供應鏈的思考。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任何一個環節的斷裂都可能對全球産業鏈造成重大影響。

0 阅读:119

海峰看科技

簡介:關注5G、手機、AI、雲等技術和産業發展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