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琴座發現兩顆宜居星球!50%都是水,距地218光年,可能存在生命

魅力科學君 2024-03-20 19:54:08

我們的地球能夠成爲一顆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球,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運行在太陽的“宜居帶”之內,這裏距離太陽既不太遠,也不太近,使得地球從太陽獲得的熱量,可以讓地球表面的水以液態的形式存在,而液態水正是已知的所有生命都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從理論上來講,宇宙中的每顆恒星都有一個“宜居帶”,所以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運行在“宜居帶”之中,表面可能存在大量液態水的行星,就有可能存在生命,而這樣的星球,通常也被稱爲宜居星球。

在過去的日子裏,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不少宜居星球,所以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講,發現宜居星球一般都算不上什麽新鮮事,不過也有例外,比如說科學家就在天琴座方向發現了兩顆宜居星球,引人注目的是,在構成它們的物質中,有50%都是水。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具體是怎麽回事。

在天琴座方向、距離地球大約218光年的位置上,有一顆被稱爲“開普勒-138”(Kepler-138)的恒星,它是一顆比太陽小得多的恒星,其質量和半徑大約只有太陽的一半。

“開普勒-138”有三顆已被確認的行星,科學家將它們分別命名爲“開普勒-138b”、“開普勒-138c”和“開普勒-138d”,在這三顆行星之中,“開普勒-138c”和“開普勒-138d”都運行在“宜居帶”之內,所以它們被認爲是潛在的宜居星球,並因此受到科學家的重點關注。

隨著觀測數據的累積和研究的深入,科學家驚訝地發現,“開普勒-138c”和“開普勒-138d”的密度處于一個奇怪的範圍:它們的半徑都是地球的大約1.51倍,質量分別爲地球的2.3倍和2.1倍,據此可以估算出它們的平均密度約爲每立方厘米3.6克左右。

之所以說這樣的密度是“奇怪”的,是因爲這遠低于岩石行星的預期密度,要知道我們地球的平均密度就有大約每立方厘米5.5克,而以它們的質量來講,它們自身的引力比地球更大,如果它們與地球一樣都是主要由岩石物質構成,那在更大的引力“壓縮”下,它們的密度應該比地球更大才對。

爲什麽會這樣呢?一個合理的推測就是,構成這兩顆星球的物質,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比岩石物質密度低得多的物質,具體是什麽物質呢?科學家認爲,最有可能的就是水。

由于水是由氫和氧這兩種元素構成,而氫和氧的豐度在已知宇宙中分別排第一和第三,在此基礎上,再加上氫和氧很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水,因此水在宇宙中是廣泛存在的,只不過宇宙中絕大部分的水,都是以固態或氣態的形式存在。

爲了驗證這種觀點,科學家利用“開普勒-138c”和“開普勒-138d”的觀測數據建立了計算機模型,通過對比已知的行星成分和結構,來進一步解析它們的物質構成,在綜合考慮了行星的溫度、壓力以及可能的內部結構之後,得出了最符合實際觀測數據的模擬結果。

(地球和“開普勒-138d”的內部結構對比圖,“開普勒-138c”與“開普勒-138d”基本相同)

模擬結果顯示,構成“開普勒-138c”和“開普勒-138d”的物質至少有50%都是水,它們擁有厚厚的大氣層,其中的氣體主要是水蒸氣,它們的星球表面,存在著由液態水構成的海洋,隨著深度的增加,壓強也會越來越大,所以在這片海洋的深處,則是在高壓狀態形成的水冰,在水冰層之下,才是它們的岩石內核。

根據科學家的估算,這兩顆星球上的海洋非常深,其平均深度至少有2千公裏(作爲對比,我們地球海洋的平均深度大約爲3.7公裏),而這也就意味著,在它們的星球表面,是不可能存在陸地的。

據此我們可以認爲,這樣的星球算得上是宜居星球,在它們的海洋之中,有可能存在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觀測數據表明,“開普勒-138c”和“開普勒-138d”的主恒星其實是一顆比較“年輕”的恒星,其年齡只有大約10億年,從地球生命的演化曆程來看,這樣的時間,還不足以演化出高級生命形式,所以就算這兩顆星球上真的存在生命,那它們也很可能只是一些比較原始的生命。

10 阅读:1824
评论列表
  • 2024-03-26 03:14

    218光年,坐什麽去?

    愛你不是兩三天 回覆:
    讓你挂了飄過去
  • 2024-04-04 02:14

    可能存在小扁![好生氣]

  • 2024-05-17 00:00

    地球已經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理論推測地磁反轉,地球生物大滅絕)photon energy and photon behavior discussions 光是電磁粒子。危險在于,太陽發射更多負光子將導致其正的靜電持續增長(十分緩慢但不可逆轉),地球接受負光子帶負電(靜電自旋産生地磁場),太陽地球間電和磁都是引力,到了一定階段,地球太陽距離處于低谷,地球高溫,太陽內部靜電斥力破壞它的結構穩定。在某些擾動條件下,太陽耀斑大爆發(正電物質)射向地球,熱不可當,伴隨隕石,生物大滅絕。然後地球由帶負電逐漸轉向正電,地磁反轉,地球因電磁力反向遠離太陽,靠近月亮,漫長冰河期,新的造山運動。。。不斷周期循環。下一個滅絕與冰河期已經不遠了,觀測太陽的變化很重要………如果爆發時間不長,就有可能設法躲過滅絕災難(學習老鼠)。迷信騙子悖論斯坦將導致人類無法逃脫第六次地球生物大滅絕。………有趣的是,地磁場有明顯的24小時周期變化,顯然由太陽光子照射決定。詳見論文“新沂台和馬陵山台地電場日變化及潮汐響應初步分析”

  • 2024-05-07 15:45

    我的了。我的。

  • 2024-05-19 11:40

    就算是在1光年處,都到達不了!!

  • 2024-05-25 21:30

    是不是又想同馬斯克合作開發移民?

魅力科學君

簡介:解讀科學知識,探索科學趣聞,感受科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