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基層|從草到寶,小艾草“變身”大産業

河北新聞網 2024-04-16 09:11:04

4月2日一早,館陶縣柴堡鎮天河村的王學坤蹬上電三輪車,直奔他的艾草地。“半個多月沒來,都一拃多高了。”蹲在地頭,王學坤掏出手機又拍又錄,很快就發出一條小視頻:“家人們看一下啊,咱家艾草多茂實,有時間過來春遊啊。”

4月3日,館陶一家艾産品門店裏,銷售人員正在展示艾草産品。 河北日報通訊員 王華美攝

從2017年開始種艾草,王學坤越種勁頭兒越足,現在經管著上百畝艾草地。

“種艾草不孬。”看著簇簇艾草隨風輕搖,王學坤一臉滿足,伸出兩個手指比劃,“再有倆月,就能開鐮,這茬畝産1500斤穩穩的,秋天再收一茬,一畝地賣3000塊錢不成問題。”

看王學坤說得起興,館陶縣艾草協會副會長王恩昭也來給艾草“站台”。

“館陶艾草品種是出絨率高的大葉艾草,種植過程中不打藥,只追加有機肥,不愁賣不上好價錢。”王恩昭對記者說,一直以來,館陶有種艾草、用艾草的傳統,這些年縣裏推廣綠色種植,全程跟蹤培訓艾草種植技術。

憑著過硬的品質,館陶小艾草闖出大名堂,不僅成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産品,還入選河北省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扁鵲計劃”。館陶縣委書記王立偉介紹:“如今館陶縣艾草種植面積達2萬多畝,全縣277個村,幾乎村村都有艾草地,年産值7000多萬元。”

“種艾草省心,一年栽下去能連著收五年,不用特別侍弄,我還能再打份工,多掙一份錢。”看完艾草地,王學坤又蹬上電三輪車,來到村裏的艾絨加工廠。

換上工作服,轉身成工人。王學坤熟練地把一捆捆經過三年以上陳放的艾葉裝入石臼中,石臼上方的木制杵頭連續搗杵艾葉:“這古法錘絨機打出的艾絨,比普通機器加工的貴一倍。”

古法艾絨貴在哪裏?

王學坤拿起一團棉絮樣的土黃色艾絨,手指輕輕一拽,拉出綿長的絲:“你看這絨線有多長,點起來燃燒慢、穿透力強,灸感特別好。”

“爲了這團絨,我們可是下了功夫。”王恩昭說,手工制絨成色好效率低,好把式一天也打不出二兩絨,打絨機效率高,但工作時金屬産生熱量,破壞了艾絨的藥效。爲此,館陶自主研發制造了挑選台、古法錘絨機、篩絨機等古法手工制絨設備,生産過程不接觸金屬,保證了藥用效果。

有了高品質的艾絨,館陶的艾産品格外豐富。

“這是我們的助眠新産品,裏面裝的是艾絨和薰衣草,安神效果挺明顯,工人打包裝時總是打瞌睡。”4月3日,在河北常艾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廳裏,培訓部主任陳紅霞向客戶介紹,公司有六大系列120多款艾制品。

“今年前4個月,已經接了400多萬元的訂單,前幾天剛給馬來西亞客戶運走了一批産品。”說起銷量,陳紅霞面露喜色,“館陶艾草名聲越來越大,直接拉動了公司業務,接單更快、更多、更遠。”

常艾坊3公裏外的館陶縣中醫院裏,前來艾灸的患者絡繹不絕。腸胃不好的李阿姨躺在病床上,腹部頂著一個大葫蘆,隨著艾灸香氣的蔓延,李阿姨說溫熱感很快遍布全身,整個人暖乎乎的,挺舒服。

“葫蘆灸利用葫蘆的形狀特點,保溫效果更持久。”館陶縣中醫院治未病科主任徐耀京介紹,艾灸療法因其綠色、安全,越來越受到認可,臍灸、督灸、隔物灸……多種灸法百花齊放。

館陶人看准了艾灸的養生商機,在縣裏開了5家艾灸培訓機構和11家中高檔灸療館,還在各地開拓加盟店。

該縣依托天河村建的艾草小鎮,最近成了網紅打卡地,每到周末遊客不斷。仙女湖、告白花廊、同心廣場、鵲橋、織女湖等景點相映成趣,能逛小半天,累了喝一杯艾草茶,還能親手制作艾絨,再卷成艾條帶回家。

“下回再來,我們的民宿就收拾好了,裏面有艾灸體驗,還有艾葉青團、月餅等時令小吃,一定得多住幾天。”春光裏,王恩昭與遊客相約艾草康養。(河北日報記者 馬 利)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