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GDP遭反超,反嘲德國經濟有病,同病相憐,病夫何必嘲笑病夫

孤煙暮蟬 2024-02-18 13:36:16

今年1月中旬,日媒日經中文網曾就2023年德國名義GDP或超過日本一事發布過一篇評論文章。該文章提到,“德國作爲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其名義GDP將超過日本。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3年德國名義GDP有可能逆轉日本,躍居世界第3,僅次于美中。”

乍聽之下,大家是不是還以爲,日經出的這篇東西是奔著給德國經濟戴小紅花來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在陳述完去年的德國名義GDP或有望超越日本的客觀情況之後,日經話鋒一轉,馬上就開起了針對德國經濟的批鬥大會,“受到烏克蘭危機直接影響的德國經濟是否真的在增長?事實上,擺在德國經濟面前的,是會導致經濟長期停滯的‘日本化’的深刻結構性問題。”

瞧,爲了淡化讀者對于“德國名義GDP超越日本”一事的直觀印象,日本媒體甚至不惜把自己都擡出來黑了一番,將德國經濟的前景說成是“面臨經濟長期停滯的日本化結構性問題”。

比黑人先自黑的操作更絕的,是日經給它們的這篇報道所擬的那個標題《德國GDP超日本,仍是“歐洲病夫”?》。或許是因爲生怕讀者看不懂它們的寫作意圖,所以日經還在它們這篇東西的末尾處補充了這樣的說明:

“‘歐洲病’,是指自1990年兩德統一後,到2000年代長期低迷的德國經濟狀況。最初由于兩德貨幣的整合,使得原東德地區的個人消費增加等,出現了短暫的經濟繁榮,但由于結構改革緩慢,經濟繁榮只維持了很短時間。尤其是失業問題突出,失業率曾一度超過10%。”

我不知道日本人怎麽看,但是“XX病夫”這種說法對于我們中國人,尤其是我們這些70後、80後,我們這些曾經深受李小龍、梁小龍、李連傑和甄子丹等若幹個版本的《精武門》的熏陶的中老年人來說,我們是肯定不會對此感到陌生的。尤其是李小龍版的《精武門》,陳真單槍匹馬地跑去虹口道場踢館,當著一群日本侵略者的面,將他們送來羞辱我們的“東亞病夫”的牌匾一腳踢碎的場景,只要是看過的人,我相信應該都會記憶猶新。

沒辦法,國仇家恨,在那個晦暗的年代裏,身爲弱勢者的我們,也只能通過這種既悲壯、又無奈的方式,來向那些嘲諷我們、欺淩我們、羞辱我們的人還以顔色,盡管那顔色實際上是以我們的鮮血染成的。

李小龍版的《精武門》是1972年上映的,如今一晃眼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要是他還健在的話,如今應該也是個年過八十的抖擻老人了。不知道要是他看到了今天日本的這副德性,心中又會作何感想?要是李家後人重溫經典,結合我們如今的時代背景,再拍一部21世紀20年代的《精武門》的話,我想片子裏頭的場景設計可能就不會再像當年的那樣了。

陳真再扛著“東亞病夫”的牌匾去找日本人算賬的時候,也許就不會當著他們的面將牌匾一腳踢碎,然後掏出雙節棍來將他們一一撂倒,而是將牌匾輕輕放下,用滿是嘲諷的語氣,幽幽地向他們吐出一句:“東亞病夫的稱號,更適合你們。這塊牌子,還是留給你們當做紀念吧。”

說回日經在文章裏頭提到的“歐洲病夫”一說,我好奇地在網上查了一下,發現這個說法原來也不新鮮了,早在德國以前,很多歐洲國家曾經都被人扣過“歐洲病夫”的大帽子,其中就包括我們很多中國人也耳熟能詳的、但是在我們的語境下常常被叫做“西亞病夫”的奧斯曼帝國。

“歐洲病夫”這個說法最初就是用來指代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江河日下的奧斯曼帝國的,因爲它在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核心領域的競爭力相比其他歐洲大國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

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病夫”這頂帽子又被戴到了其他歐洲國家,尤其是那些因爲經濟困難、政治不穩或社會動蕩等因素而陷入衰落狀態的歐洲國家。

在冷戰末期和後冷戰時代,因爲和平與發展已經逐漸成爲了新的時代主題,所以在這一時期,“歐洲病夫”的名號常常會被用來形容那些經濟搞得一塌糊塗的歐洲國家。希臘、意大利、西班牙,乃至是頂著五常名頭的英國,都曾因爲經濟增長遲滯、失業率居高不下和無法擺脫財政困境等負面因素,而被時人嘲諷爲“歐洲病夫”。因此嚴格說來,“歐洲病夫”這個說法並不是一個單一攻擊技能,而是一個群嘲技能。只要你把“經濟困頓”這個概念的定義標准放得足夠寬泛,整個歐洲其實處處都是病夫。

有沒有感覺這種操作看著有點眼熟?很多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經濟的時候玩的就是這麽個套路。以前你的GDP年均增長兩位數,現在放緩到4、5個百分點,它們就說你經濟不行了、陷入困頓了、要崩潰了,然後“東亞病夫”的大帽子就又扣回來了。

西方媒體這種操作我們中國人是見得多了,身經百戰了,現在多少也形成了一些輿論抵抗力了,所以我們不會太拿他們的認知戰套路當回事。而且我們的經濟是怎麽回事我們心裏又不是沒數,你就是全紅婵也不可能回回參加比賽都拿滿分啊。在十米跳台上站的時間長了,肯定也會有發揮失常的時候,偶爾拿個9.1、9.0分也是完全可以預料到的事情。這把發揮得不好,下把調整心態再贏回來就行。

再說了,全紅婵偶爾發揮失常,這個毛病她的教練和隊友挑一挑也就行了,有你們菲律賓隊、日本隊、英國隊這群常年陪跑的家夥什麽事?你們也不照照鏡子看看自己那德性,人家的偶爾失常就是你們的超水平發揮了,就你們這樣的也好意思吐槽人家這個不行、那個不對呢?快拉倒吧。壓水花這事還輪不到你們指手畫腳,你們能保證在落水之前把動作都完整地做完就謝天謝地了。

以往都是我們在台上表演跳水,入水水花稍微大了點他們就擱觀衆席上一個勁兒地起哄,這下輪到他們互相傷害了,我們成了席上有說有笑的看客。從被他們罵作是“東亞病夫”,到笑看他們給別人扣“歐洲病夫”的大帽子,這兩句話在我這裏只隔了一個逗號的距離,但這個跨越,卻花了我們足足好幾代人的時間。

我今天之所以會提起日經的這篇舊聞,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覺得它很喜感。這種喜感既來自日本媒體在它們報道的字裏行間所流露出來的阿Q精神,也來自美聯社記者影山尤裏(YURI KAGEYAMA)最近所寫的一篇題爲《日本陷入衰退,並且失去了第三大經濟體地位》(Japan slips into a recession and loses its spot as the world’s third-largest economy)的報道。

是的,日經在一個月前打的提前量沒錯,日本經濟在去年確實是被德國超過的,雖然只是名義GDP,雖然只是落後了2000億美元,雖然德國對日本的反超靠的主要是彙率、通脹這些奇技淫巧,但是德國畢竟還是在西方權威機構的統計數據上跑贏日本了。

我不是什麽經濟專家,我對于日本媒體的那些春秋筆法也不感興趣,但對于我還有我這樣的吃瓜群衆來說,光這個事情本身就足夠我樂上一陣子的了。想當初無論奧斯曼也好,大清也罷,不管是“歐洲病夫”還是“東亞病夫”,這些诨號都是其他列強給起的,當年的奧斯曼和大清固然是拉胯,但咱也沒聽說這對病友會因爲弱弱相爭而把“XX病夫”這頂大帽子往對方腦袋上扣的。

現在可好,一個多世紀過去了,輪到當年被奧斯曼和大清擡頭仰望的德日兩國同病相憐了,這倆反倒互相迫害了起來。我現在算是明白爲什麽我們和土耳其在曆史上都曾做大成爲顯赫一時的世界級大國,而德日這倆最多也就是地區一霸了,敢情底線在那兒擺著呢。魯迅那話是怎麽說的來著?“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到底是大文豪啊,先生誠不我欺。

我有一種感覺,在經過這輪變故之後,中美兩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經濟差距將會進一步拉大。中美穩居第一梯隊,後來居上的印度會在第二梯隊獨領風騷,然後才是卡在5萬億美元GDP的門檻上死活過不來的德日兩國。

無論日本人承不承認都好,無論經濟、政治、軍事還是外交,中日兩國早就不是一個位面上的對手了,這不是因爲我們兩國都放下了各自心中對于彼此的曆史芥蒂,而是因爲大家的層次已經差得太遠了。爲什麽當年的《精武門》裏的陳真打的是日本道場主,而後來的《戰狼》裏的冷鋒揍的卻是美國雇傭兵呢?無他,時代變了而已。

從當初的豪言超美遭反削,到後來心口不服被中國後來居上,再到可預見的將來被印度壓在屁股下面,過去30年的日本經濟發展史,就是一部想當人家大爺,反被打成兒子,最後發現自己其實就是個孫子的曆史。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日本媒體有那閑工夫在輿論場上圍德救日,還不如多花點心思用來反省反省自己。咱都往後撤了一百步了,哪有臉笑話人家才退五十步的?既然是同病相憐,病友就不要爲難病友啦。亞歐大陸足夠大,我相信能夠同時裝得下兩個病夫的。

1 阅读:111
评论列表
  • 2024-02-19 14:13

    德國gdp水分很大,物價漲得太多了,生活用品和食物基本都漲了一倍,看似gdp有點增長,其實生活水平降低了

孤煙暮蟬

簡介:觀察世界,大國崛起之際;反省自身,小國博弈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