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法國的國禮,這位福建人參與編寫

台海網 2024-05-10 09:10:54

來源:東南網

法國時間5月6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愛麗舍宮同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行會談之前,兩國元首夫婦互贈禮品。

互贈的禮物中有兩本詞典。習近平主席送的,是一本1963年版的《簡明法漢詞典》;馬克龍總統送的,是一本1742年出版的《漢法詞典》。

馬克龍總統介紹,《漢法詞典》的編寫曆時38年,參與編寫的還有一位來自福建的中國人,他就是黃嘉略。

1679年,黃嘉略生于福建莆田。祖父黃江卿曾任明朝禦史,父親黃保羅樂善好施,是一名天主教教徒。7歲那年,黃嘉略被在興化傳教的法國牧師李斐理收養爲義子,並開始學習法語、拉丁文和天主教的基礎知識,還拜師莆田著名儒師學習傳統儒學。

1701年,黃嘉略跟隨羅馬教廷中國牧區主教梁宏仁輾轉來到法國巴黎。在法國王家學術總監羅·比尼昂傳教士推薦下,黃嘉略成爲法國王室漢語教師。

作爲18世紀初進入法國上流社會的第一個華人,精通漢語,熟悉法語,還懂得拉丁文和意大利語的黃嘉略,很快便得到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青睐,被聘爲法國王室的中文翻譯,負責翻譯傳教士從中國寄來的信函、報告等,兼任整理法國皇家圖書館的中文書籍和漢語翻譯等工作。

從1711年開始,黃嘉略開始編寫《漢語語法》和《漢語字典》直至去世。其間,黃嘉略先後得到兩位法國學者——弗雷萊和傅爾蒙的協助,他們兩位後來都成爲早期法國漢學的開創者。

黃嘉略不但造就了弗雷萊和傅爾蒙的漢學家頭銜,還影響了法國啓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鸠對漢文化的認識。

1713年,年僅24歲的孟德斯鸠經人介紹認識了黃嘉略。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孟德斯鸠一共拜訪了黃嘉略7次,因此結下深厚的友誼。

後來,孟德斯鸠將他與黃嘉略的談話內容整理爲3次記錄,最長的達20頁,裝訂成冊,冠名爲《關于中國問題與黃先生的對話》。其著作《波斯人信劄》中至少有5處直接取材于他們的談話,《論法的精神》中有6處直接引用了他們的談話內容,足見黃嘉略這位中法文化交流先驅對孟德斯鸠影響之深遠。

黃嘉略在法期間還翻譯了多部中國經典文學作品,使法國人和歐洲人能夠比較准確地了解中國古典文學的體例、題材、描述方式和故事情節等。其中,包括黃嘉略在法國翻譯的第一部中國小說《玉嬌梨》與中國著名詩人的經典作品,進一步推動了法國乃至歐洲漢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

1716年,黃嘉略英年早逝,留下一批未完成的手稿和中文書籍。法國皇室對黃嘉略遺下的文稿很重視,羅·比尼昂專門寫了一封文書交代黃嘉略的遺物安排,當中不少手稿最終由傅爾蒙接手。

如今,《漢語語法》手稿仍存于巴黎天文台圖書館、巴黎外方傳教會檔案館和巴黎國立圖書館抄本部等處,未完成的《漢語字典》手稿現存于巴黎國立圖書館東方部,成爲中法文化交流最早的學術成果的重要見證。

1965年,法國學者艾丹妮完成其博士論文《尼古拉·弗雷萊》(1978年出版),書中對黃嘉略作了詳盡介紹,贊揚黃嘉略在中法文化交流中的特殊貢獻。中國社會科學會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研究員許明龍先生稱,黃嘉略是“中法文化交流的先驅”“中國漢語對外傳播的拓荒者”。(福建日報記者 林愛玲 通訊員 蔡天新)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