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一戰史:看不到一點希望,德國終于瘋了,盡全力發起最後一擊

聰征說社會 2024-05-18 20:20:42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張潤晨

編輯|t

引言

一戰的德國到底經曆了什麽呢,簡單來說就是一直在贏,一直在贏,但是就是始終都無法獲得戰爭的勝利。德意志第二帝國“不知疲倦的翻越每一個山丘”,但是戰爭卻始終都看不到一絲結束的希望。

在這樣的現狀之下,德國終于“瘋了”,在1918年對英法發動了最後一擊——“皇帝攻勢”!

(19世紀的德軍)

一、既然贏,就要一直贏下去!

1914年一戰爆發,這場世界大戰深刻的影響了人類曆史的進程,徹底爲“王權時代”合上了棺材板。但是這場大戰本身,卻是無比精彩的。

與二戰不同,一戰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直到戰爭的最後一年,局內人依然無法看出究竟誰才能夠成爲最後的贏家。

(戰場上的士兵)

畢竟直到1917年,似乎局勢對于德國而言依然是一片大好。但是就在這樣的“一片大好”中,德皇和他的將軍們卻漸漸的喪失了理智……

1916年,歐陸戰場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已經油盡燈枯。這場戰爭事實上就是依靠著美國不斷輸出的各種商品維持下來的,而在戰爭中維持中立的美國,則允許任何抵達美國本土的任何國家的船只,從美國購買任何的商品包括任何種類的軍火。

但是問題在于,1916年的協約國雖然沒有在陸地上反攻德國的能力,但是英法兩國卻保留了實力依然強勁的海上力量。但是1916年5月,一直都在贏的德國卻輸掉了日德蘭海戰,這場海戰地結束事實上也注定了德國的戰敗。

(早期海戰)

因爲公海艦隊的覆滅意味著德國再也沒有打破英國皇家海軍海上封鎖的可能性,德國和他的盟友們在事實上也被協約國海上封鎖了。這使得同盟國的貨船事實上根本無法到達美國,美國實際上也就只是在對協約國輸血。

于是在1917年初,威廉二世的將軍們提出了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就是“無限制潛艇戰”,也就是無差別的擊沉任何可能進入協約國海港的任何國家的船只。這個計劃得到了威廉二世的認可,于是在1917年2月“無限制潛艇戰”正式實行。

但是“無限制潛艇戰”並沒有讓孤立主義盛行的美國下定決心參加一戰,真正讓美國下定決心參加一戰的是“齊默爾曼電報事件”。在“無限制潛艇戰”開始的同時,德國希望將墨西哥拉攏到同盟國陣營中,由此通過墨西哥來牽制美國,事實上也就是讓墨西哥入侵美國。

(無限制潛艇戰)

這一提議被德國外交大臣阿圖爾.艾默爾曼通過電報的形式發送給了墨西哥政府。但是問題在于德國直通北美的海底電纜早就被英國切斷了,這也使得德國向墨西哥發送電報必須通過兩個中立的第三國,反別是丹麥的哥本哈根和美國的華盛頓。

但是這也使得電報信號必須途徑英國,英國也就順利截獲了電報並發給了美國。威爾遜總統要求德國解釋自己的行爲,但是德國根本就懶得解釋,美國就此加入協約國。威廉二世之所以這麽硬氣,是因爲他認爲美國陸軍太弱,想要參戰至少需要經過一年的准備時間。

但是1917年德國和自己的盟友奧匈帝國先後贏得了卡波雷托戰役,粉碎了俄羅斯共和國的“克倫斯基攻勢”,意大利和俄羅斯共和國可以說基本上失去了戰爭能力。塞爾維亞更是被全境占領,羅馬尼亞也被保加利亞逼到只剩15%的領土,正在單獨和同盟國媾和。

威廉二世認爲,再給他一年時間,只要讓英法得不到來自美國的援助,那麽他有信心在一年的時間內徹底戰勝法國,然後把英國逼回海島上。但是美國的參戰也意味著德國只有一年的時間了,所以德國必須發動一次大規模攻勢,徹底粉碎英法的抵抗。

(威廉二世)

二、皇帝攻勢

事實上在卡波雷托戰役之前,德國其實是沒有能力發動大規模攻勢的。這是因爲德國在西線的兵力長期少于協約國,畢竟德國是在三線作戰!法國人更是在1917年4月發起了“尼維爾反攻”,逼得德軍不得不退回興登堡防線。

但是法軍“尼維爾反攻”的勝利也刺激到了俄羅斯共和國,進而直接導致了葬送俄羅斯共和國的“克倫斯基攻勢”。俄羅斯共和國被打出一戰戰場之後,德國便騰出手來處理了南線的意大利,卡波雷托戰役後意大利也徹底完犢子了。

這時德軍從東線調集了48個師,從南線調集了8個師,1918年3月初德軍在西線的兵力達到了192個師,356萬人。而英法聯軍在“尼維爾反攻”中雖然勝利,卻也損失了34萬人,所以協約國兵力下降到了178個師,共380萬人,其中還有大量的印度人。

(魯登道夫)

西線的雙方兵力,首次達到了平衡,德軍具備了發動大規模攻勢的基礎。而美軍在僅僅一年的時間內,在歐洲的兵力就已經從1308人上漲到了18.3萬人,留給德國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皇帝攻勢就在這樣的基礎上展開了,德軍打算先包圍比利時的英軍,同時切斷法國的東部港口,直接將英國逼出戰爭。處理完北部的英國之後,再通過亞眠直沖巴黎,最終粉碎法國的抵抗。

1918年3月21日的淩晨,法國和比利時的邊境線上彌漫起了數月以來最大的一場大霧。所有人都以爲德軍在這種天氣下根本不可能進攻,但是4:40時,德軍的炮擊毫無征兆的開始了。

(一戰)

上萬門火炮齊名,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炮擊正式開始了,5個小時內,德軍打出去了320萬發炮彈。從英軍戰壕往後的40公裏內的所有兵站,集結點,通訊點和交通樞紐全部被炸毀。400公裏的土地上,每個英軍士兵都被分配了至少10發炮彈!

巨大的轟鳴聲甚至驚醒了海峽對岸的倫敦市民們,在炮聲中驚醒的倫敦人甚至認爲德軍正在進攻英國本土!但是當他們乘船來到海上的時候,他們看到的是濃濃的大霧也無法遮擋住的一片火海,海的對岸已經成爲了地獄!

9:35分,在大霧的掩護下上百萬的德軍士兵開始向英軍陣地發起沖鋒。僅是一個照面,被炸到灰頭土臉的英軍士兵就成百上千的被俘虜。3月21日當天,德軍就推進了十公裏,這在以百米爲單位的西線,無疑是極其亮眼的戰果。

(威廉二世,興登堡和魯登道夫)

雖然英國,法國以及比利時的官兵抵抗的很英勇,但是勝利的天平還是不可避免的向著德國的一方傾斜。當消息傳到白宮的時候,壓力來到了威爾遜總統的頭上。

三、誰才是“阻止德國取勝的無形之手”?

1918年的上半年,壞消息一個接一個的傳到了白宮。先是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炮擊——米歇爾行動,緊接著就是皇帝攻勢的發起,接下來是涉及到78個前線師的法軍嘩變。

而美國國內的消息同樣也談不上多麽樂觀,原本計劃半年內完成訓練的20萬美軍,恐怕無法完成既定任務了。

因爲1918年3月,一場規模空前的流感席卷了整個美國,這場流感被稱之爲“西班牙大流感”。一方面是國內緊張的流感,一方面是歐洲岌岌可危的戰局,擺在威爾遜面前的是一個絕無可能兩全的抉擇。

(威爾遜)

要麽他立刻讓染病的美軍奔赴前線,要麽他坐視巴黎淪陷。最終威爾遜選擇放任疫病,優先處理德軍的皇帝攻勢。

由于美國參戰前陸軍總數僅有15萬,因此爲了快速征兵,美國修建了大量的簡易兵站,這也使得美軍駐地成爲了全美人口最爲密集的場所。

數百萬美軍新兵就這麽擠在兵站之中,而因爲緊接著發生的“皇帝攻勢”,這些潛在的病毒攜帶者必須立刻登上更加擁擠的運兵船。“西班牙大流感”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幾乎無可避免的快速傳播。

當流感伴隨著美軍新兵們一起抵達歐洲的時候,迎接病毒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的歐洲,一個極其適合病毒傳播的新環境,“西班牙大流感”開始迅速在英法聯軍中傳播。事實上美軍的到來並沒有在本質上改變西線戰局,因爲這些新兵根本沒有做好戰爭准備,他們幾乎沒有什麽戰鬥力。

(西班牙大流感)

正相反,大量的美軍,英軍和法軍在接下來的戰鬥中被德軍俘虜。但是這也造成了一個意外的後果,那就是被俘的協約國士兵開始傳染德軍士兵!

僅僅幾周後,德軍幾乎每個師的感染病例都達到了1000-2000人,有些師甚至有一半的兵力都喪失了戰鬥力。

而在德軍前線,流感的死亡率更是高達驚人的50%-60%。也就是說在大流感的威力下,某些德軍師直接報銷了四分之一的兵力!英法聯軍的處境也同樣糟糕,但是美軍仍然在源源不斷的輸送兵力前往歐洲,5月底美國已經向歐洲輸送了66.7萬的兵力。

在法軍嘩變的同時,德軍也不好受。列甯蘇俄革命領袖開始策動歐洲國家的革命,德國就是其中的首要對象。布爾什維克主義開始在德軍底層官兵中大量傳播,德軍也開始頻繁嘩變。如果說德軍還能穩住戰線的話,那麽南線的奧匈帝國則幹脆已經被打敗了。

(德國基爾軍港兵變)

在這種情況下,德軍除了談判似乎也別無選擇了。“皇帝攻勢”耗幹了德國的最後一絲余力,但是卻並未取得預想中的效果。

魯登道夫將原因歸咎于突然出現的“西班牙大流感”,在後來的回憶錄中,魯登道夫是這麽說的:

“這場瘟疫,就是阻止德國取得最後勝利的無形之手!”

參考資料:

[1]王葉英.1918年大流感和第一次世界大戰[D].首都師範大學,2012.

[2]徐繼連.“貝爾塔斯”與1918年德國攻勢的瓦解[J].軍事曆史,1992,(06):58-59.

[3]一百年前,打敗德國的不是英法,而是一種病毒.齊魯晚報,2020-04-14

0 阅读:20

聰征說社會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