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模型五虎”浮出水面

動點科克 2024-05-11 21:34:40

大模型浪潮的席卷速度,超越了曆史上任何一場技術革命。

年初,OpenAI發布Sora,馬斯克、周鴻祎不惜溢美之詞,狂熱蔓延全世界。正當大家還在驚歎“未來已來”,Anthropic公司宣布Claude-3正式發布,並宣布在AI邏輯基准測試中超過了ChatGPT-4。與此同時,Google和馬斯克同時跳入開源大戰,分別推出Gemma和Grok。

全球大模型的競爭熱潮,從小衆圈層向外擴散,像漣漪一樣,播散向全世界。一場大模型的無限競爭就此打響。全球科技巨頭攜帶著大筆充沛的資金、漂亮履曆的技術人才將戰場燒的更加火熱。

但冷靜一看,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大模型領軍者,大多卻是年輕的AI企業:估值高達290億美元的OpenAI,成立于2015年;被稱爲OpenAI“最強競爭對手”的大模型公司Anthropic成立于2021年;“歐洲新秀”Mistra創立至今,剛到一年。三家閃耀的AI明星公司的員工加起來卻可能不到一千人,只是科技大廠的一個部門的人數。

爲什麽這場對大模型王冠的追逐戰,不在巨頭的射程範圍內?

01 爲什麽榮光屬于AI企業?

首先,打破一個認知誤區:大模型並不是一場單單依靠資源的軍備競賽。

在ChatGPT橫空出世後,一個廣爲流傳的說法是,OpenAI成功的關鍵在于背靠微軟Azure雲上的數萬張A100卡,成本高達數億美元。更有甚者認爲大模型的勝率取決于資源的充沛程度。

然而,今年3月,美國初創公司 Databricks 突然公布旗下開源大語言模型 DBRX,號稱是全球最強開源大模型,參數規模達到 1320 億,表現更是超越 Meta 的 Llama2、Mistral AI 的 Mixtral,以及馬斯克旗下 xAI 公司剛剛開源的 Grok-1。

更重要的是,他們只花了 2 個月和 1000 萬美元,在性能全面超越 GPT-3.5 的同時,訓練時間和成本都只有 GPT-3.5 的一小部分。

事實上,資源對于任何領域的競爭都很重要,但資源在大模型領域卻不是萬能的、更不是唯一因素。而AI企業相比科技巨頭,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就在于技術探索上的靈活性。

Google曾是人工智能深度學習領域裏當之無愧的王者。2016年,擊敗人類圍棋冠軍李世石的阿爾法go就是出自谷歌Deepmind,而在自然語言模型領域,谷歌也曾遙遙領先。

然而,2022年ChatGPT橫空出世。實際上拉開身位差距的是技術路線上的分歧。谷歌追逐的自然語言模型應該是一系列的垂類,參數相對較小、適用場景面相對較窄的模型,而OpenAI認爲應該做一個通用的海量參數,海量數據訓練的超級大模型。

OpenAI當年的夢想看來是天方夜譚。但即便在與谷歌的較量中長期落于下風,OpenAI也沒有放棄將GPT作爲唯一路線。阿爾特曼的一句話給出了答案——“創業公司做什麽都很難,那不如抓住大機會。”(Startups are very hard no matter what you do , you may as well go after a big opportunity.)

相比于AI企業的靈活性,科技巨頭在押注技術路線上卻很難如此孤注一擲,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動作的遲緩。這也注定了,AI的最新方向大概率要靠AI企業去探索。

海外AI明星公司鱗次栉比、星光璀璨。那麽問題來了,中國領域的AI明星公司在哪?

02 “ 中國大模型五虎”浮出水面

一張SuperCLUE評測榜單揭開了中國大模型五虎的秘密。

刨除BAT,榜單上展現著中國最強AI企業的身影,分別是百川智能、智譜AI、月之暗面、MiniMax、雲從科技。

百川智能成立于 2023 年 4 月,創始人爲前搜狗公司 CEO 王小川。成立後短短數月,百川智能便跻身科技獨角獸行列,成立至今更是連續發布了11款基礎大模型。

智譜AI成立于2019年,今年初已完成新一輪融資。創始人張鵬,畢業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幾年來,公司連續發布了GLM系列大模型、ChatGLM、CodeGeeX代碼大模型等,已成爲國內最早也是最有大模型研發經驗的企業之一。

MiniMax成立于2021年,背後的掌舵者闫俊傑畢業于中科院自動化所,在商湯科技擔任副總裁期間,負責搭建深度學習的工具鏈和底層算法,以及通用智能的技術發展。聯合創始人楊斌,則是闫俊傑在中科院的校友。

同樣來勢洶洶的還有月之暗面(Moonshot AI)——2023年,月之暗面接連完成兩輪共計近20億人民幣的融資,估值超25億美金。月之暗面成立于2023年3月由三位清華校友創辦,帶頭人則是90後學霸楊植麟。

至此,加上雲從科技,中國AI大模型五虎呼之欲出。

雲從科技曾是“AI四小龍”中A股第一股,也是國內AI三駕馬車中,唯一一家具備全內資背景的企業。在業內,雲從科技與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並稱“AI四小龍”,但論起光環與熱度,最年輕的雲從科技,卻是最“頂流”的存在。

“AI國家隊選手”、“中國科學院孵化企業”、“中國AI第一梯隊企業”、“首個同時承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人工智能基礎平台、應用平台,科技部開放平台等重大項目建設任務、並參與國家及行業標准制定的人工智能企業”等稱號,讓雲從科技自2015年誕生以來,始終處于行業聚光燈下。

如今,雲從科技又在大模型時代昂首闊步。

03 被時代眷顧的優等生

去年五月,位列國內人工智能第一梯隊的雲從科技,正式發布了AI智能體(AI-agent)領域的戰略級産品——“從容多模態大模型”。

雲從科技研究院産品總監孫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從容大模型在內部已經曆了多輪叠代。1.5版本時,平衡上下文長度、模型性能與推理成本是叠代重點。從容大模型 2.0 版本已經完成,3.0版本重點是多模態能力--跳過文本直接處理不同模態的數據。

不只是對話體驗,從容大模型還可以編程、寫作、解題等。雲從還對“從容”與ChatGPT進行橫向對比演示,在對同一真題的解答過程中,從容大模型的答題速度相較更快,但推理能力、語義理解能力已超過GPT 3.5,略低于GPT4.0。

經第三方機構SuperClue、C-Eval等綜合評測,從容大模型綜合性能位列全球前五。同時,從容大模型具備多模態能力,在視覺、跨模態領域10次刷新世界紀錄。

據雲從科技介紹,公司已布局了數十個行業大模型,並研發了DataGPT、智能客服、AI鼠標等多個泛AI智能應用,成爲雲從科技布局AI智能體(AI-agent)的重要抓手。

同時,雲從科技與華爲昇騰聯合提出應對智算基礎設施挑戰的解決之道,開啓“國産化算力+智算”的新布局。目前,雙方已合作推出大模型應用底座——從容大模型訓推一體機,並與天津港集團、首鏈科技、今世緣、國網山東、中國電信等合作夥伴一起,成功幫助港口、醫藥、制造、電力、銀行等行業客戶落地生成式AI應用場景。

雲從科技連續踏中兩波AI浪潮,離不開其深厚的科研背景。

雲從科技的創始人周曦,曾以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身份引進回國,擔任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信息所副所長等職位。用了半年時間,他在全國範圍內組建起一支擁有20多位專業人才的團隊,並入選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成爲其中唯一的人臉識別團隊。

在日後,這只團隊成爲了計算機視覺領域的國家隊,其技術成果先後被用在多個省份,在alpha go尚未大戰李世石讓AI一夜爆火之前,就悄然將這一技術帶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之中。

一直到2015年4月,33歲的周曦,卻放棄別人豔羨的“鐵飯碗”,選擇內部創業,牽頭成立雲從科技,專攻人臉識別領域。

“很驚訝,因爲在這個領域很少見到願意放棄現有職位全力投入創業的科學家。”海通證券某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海通作爲雲從的第一個項目,在應用實現上有特別多困難,周曦當時把整個研發弄到上海來攻堅了一周,系統上線後到現在再也沒出過問題。”

從2015年開始,人臉識別作爲計算機視覺領域最易落地的賽道,開始逐漸形成風口。在筚路藍縷七年之後,雲從交上了他的答卷:作爲唯一一家全內資AI企業,順利登陸科創板,被稱爲“AI國家隊”。

翻開雲從科技的招股書,我們可以看到,雲從科技的創始團隊大多來自中科院、中科大。公司擁有近600名科研人員,研發人員占比超過50%,核心團隊曾先後10次獲得國內外人工智能領域桂冠。

如今全球大模型競爭風起雲湧,新的科技浪潮席卷各行各業,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在焦慮和追趕中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如何書寫這一次新的篇章,既是雲從科技新的課題,同樣也是所有中國AI企業迫切的使命。

0 阅读:0

動點科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