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還沒過完,一大批年輕人熬不下去了:高質量的親子關系,都藏在這4個心理學定律裏|精選

嗨豬的家庭 2024-02-19 14:21:07

春節還沒有過完,很多年輕人在網上發帖說:

“回家第二天就開始後悔,想收拾行李回去上班了。”

“真的不想再回家了,我媽從大年三十就開始罵人了,唉~”

“家不是家,我的家在那片小小的出租屋裏。”

“看不慣又被迫在一起好幾天,挺難受的。”

“以後挑爸爸不在家的時候回來,合不來就不見了,電話早就拉黑了。”

……

春節,本是阖家團圓的日子,不知何時起,竟成了檢驗親子關系的鏡子。

親子關系好的家庭,春節就是孩子棲息的港灣,孩子會在父母的懷裏撒撒嬌,在父母的溫言軟語下治愈所有的不愉快,重新蓄滿奮鬥的能量。

親子關系不好的家庭,春節就是一段充滿內耗、難挨的時光,孩子渴望卻融不進去的傷心地。

我經常聽到很多父母抱怨說:

“爲什麽自己爲孩子付出了那麽多,卻換不來和孩子的親密無間?”

“爲什麽我這麽愛孩子,孩子卻感受不到?”

……

正如《養兒育女中長大》所說的那樣:

“親子關系是世界上最高貴,最令人欣然爲之付出的事物,地球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與之相比。”

每個父母都想和孩子保持親密無間的友好關系。

可是,好的親子關系,光有愛孩子的心是不夠的,還需要父母掌握好的方法。

當你不知道如何拿捏親子關系時,不妨看看下面這4個心理學定律。

心理飽和效應

有一次,我陪閨蜜一起接孩子放學。

從接到孩子開始,閨蜜就不停地唠叨孩子:

“今天上課老師講的什麽內容,都聽懂了嗎?有沒有作業?有沒有沒聽懂的內容?一會兒到家趕緊寫作業,及時把不會的題弄懂,今日事今日畢……”

起初,閨蜜的孩子還會應和幾聲,隨著閨蜜越說越起勁兒,孩子竟然偷偷帶上了耳機,無奈地閉上了眼睛。

到家以後,閨蜜繼續不停地唠叨孩子、催促孩子。

孩子躲進廁所裏,她站在廁所門口催。

孩子想要喝口水、吃點水果,她站在孩子旁邊催。

孩子跟她犟句嘴,她就勢輸出一卡車的苦口婆心,直到把孩子逼得情緒崩潰,對著她大吼:

“你夠了沒,你越說我越不想寫,誰愛寫誰寫。”

看著孩子氣憤摔門的背影,閨蜜跟我抱怨說:

“你看看,一說她就炸毛,什麽話都聽不進去。”

其實,並不是孩子說不得,而是閨蜜說得太多了。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在公衆場合擺個攤子,攤子上擺放了紙和筆。

如果有人能夠完整且不修改地寫出1-300的數字,就可以得到50塊錢的獎勵。

許多路人都紛紛拿起筆來嘗試,但最終卻沒有一個人能夠領到這份獎勵。

心理學家認爲:

參賽者之所以失敗了,就是因爲産生了“心理飽和”。

一個人長時間處于緊張的狀態下做一件事,就很容易進入到厭煩的狀態,思緒就會受到外界的打亂,注意力也越來越低,就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不想或者不能繼續完成任務。

同樣的道理,當父母的唠叨和指責讓孩子産生“心理飽和”效應時,孩子就會失去聽話和做事的興趣,引發厭倦和叛逆的心理。

我們每個人能夠接受的某種刺激,都是具有一定限度的。

父母適當地提醒和建議,會讓孩子欣然接受。

過度地唠叨和指責,則會適得其反。

很喜歡一句話:

“人生有度,誤在失度,壞在過度,好在適度。”

沒有一個孩子可以忍受父母長期和頻繁的忠告。

父母越是喋喋不休,孩子越是不勝其煩。

與其如此,我們不如忍住無止境的唠叨、督促和指責,多給孩子一些信任,讓自己和孩子在松弛的環境中愉快相處,遇見更好的成長。

棄貓效應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坐在地上哭鬧不止,父母威脅孩子說:

“你再不起來,我就走了,不要你了。”

孩子做錯了事情,可憐巴巴地拉著父母求原諒,大人一次又一次地推開孩子,並訓斥孩子說:

“起開,拉我幹嘛,我說的話你一次都不聽,愛上哪上哪去,想叫誰媽叫誰媽,我不是你媽……”

孩子忤逆父母的意願,想要報考自己心儀的學校和專業,想要嫁給自己想嫁的人,父母以斷絕親子關系相要挾:

“你要是敢……從此以後,我就沒你這個兒子\女兒!”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會迫于父母的威嚴和親情的羁絆,乖乖聽話。

父母也會因爲自己打敗了孩子而沾沾自喜。

就像“棄貓效應”所說的那樣:

當一只貓被丟棄後,往往會表現得特別乖巧,這是因爲他們害怕被丟棄。

同樣的,父母以抛棄孩子,收回愛的方式控制孩子,孩子怕失去父母的愛,只好被迫妥協或是想方設法地迎合。

這種方式看似很好用,實則藏著很多隱患。

知乎上有一個問答:

“爲什麽很多孩子長大後,和父母不親了。”

一位網友的回答引人深思:

“ 小時候只要考試沒考好,媽媽就讓我在地板上一跪好幾個小時。

只要我有不順從她的地方,她就各種生氣發火,用“我怎麽養了你這麽個白眼狼,我處處爲你好,你卻處處不領情……”情感綁架我。

我被朋友傷害,找她傾訴,她反批評我說:

“心沒用在學習上。”

爲了獲得媽媽的肯定和重視,我只能不斷地妥協,不斷地討好。

長大後,我曾經爲獲取愛而習得的敏感、自卑和討好,讓我的人生路走得逼仄坎坷。

對于父母,我曾經有多麽渴望他們的愛,今天就對他們有多失望。”

你看,“棄貓效應”可以暫時控制孩子,馴化孩子,但也會讓孩子逐漸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失去自身的安全感、價值感,甚至失去自我,讓孩子不相信自己被愛,無法跟父母親近。

所以,千萬不要用收回愛的方式威脅孩子,控制孩子,逼孩子聽話。

好的親子關系是和孩子保持平等的關系,和孩子愉快的相處,給足孩子所需要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讓孩子堅信父母永遠不會抛棄自己,堅信即使自己不夠完美但依然值得被愛。

這是對孩子成長的最好滋養,也是親子關系持久親密的秘訣。

反向努力效應

我曾經也是一個特別內卷、特別焦慮的媽媽。

因爲怕兒子輸在起跑線,怕自己錯過孩子的成長,怕孩子比不過別人,我從兒子會說話起,就給兒子安排各種素質啓蒙和教育。

看見別人家的孩子熟練掌握了20以內加減法,我逼著數都數不清楚的兒子死記硬背10以內的分解,還給兒子買來各種思維拓展的學習資料,只要兒子學不會,我就大發脾氣,一遍一遍地給他講,直到他學會爲止。

看見別人家的孩子英語說得像母語,我逼著兒子每天讀一個小時的英語繪本,就連動畫片也只能看英語版。

我給兒子制定了嚴格周密的學習計劃,讓一個5歲孩子的每一天都過得像監獄。

我本以爲,我所有的努力和付出,會讓兒子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卻沒想到兒子在我的焦慮和內卷下,變得越來越沉默、越來越笨,眼神變得越來越空洞,說話也開始結結巴巴,曾經每天都要挨著我睡覺的他,現在總是一個人裹著被子,背對著我睡。

正如奧爾德斯·赫胥黎描述的“反向努力效應”所說的那樣:

“我們越努力用有意識的意志去做某事,我們就越不會成功。”

很多時候,我們越是關心,越是焦慮,就越想控制,我們的表現和行爲就越有可能變形、變味,結果也會與我們的期望背道而馳。

複旦大學哲學院教授王德峰曾一心想讓兒子考上自己的母校——複旦大學。

爲此,他像所有“雞娃”的父母一樣,從小逼著、盯著兒子學習,讓兒子按照自己的規劃成長。

可是高考成績出來的那一天,他心如冰窖,兒子的成績別說上複旦,差一點就上不了大學了。

他只好無奈地接受現實,選擇讓兒子順其自然。

可結果,卻讓他無比意外:

當他不再逼兒子學習時,兒子竟然愛上了學習,還考上了全球頂尖院校——倫敦商學院。

記得作家慶山曾說過一段話,很有道理:

“人需要按照自己的天性走,變成自己真正的樣子。

就像種子一樣,按照內在的節奏和秩序,發芽生長。”

每個孩子的成長有自己的規律和秩序,我們能做的不是“隨波逐流”,也不是“拔苗助長”,而是放棄焦慮、放棄內卷,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平穩、松弛的環境裏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發揮自己的力量,走出屬于自己的人生。

如此,我們才能收獲一個自信、快樂的孩子,才能和孩子一起走向雙贏。

二十碼效應

美國有一條教育箴言:

和你的孩子保持二十碼的距離。

步步緊逼,事事管控,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讓親子關系岌岌可危。

撒手不管,放任縱容,會讓孩子在忽視中痛苦,在溺愛中變得不幸。

始終和孩子保持20碼的距離,進可攻,退可守,才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好,更順遂。

一位知乎網友分享說:

“我的兩個孩子都是在我的高度‘溺愛’下學會自律的。

這個溺愛並不是我們常說的那個溺愛,而是讓孩子在愛與自由中長大。”

網友從來不會緊盯孩子的學習,刻意培養孩子的堅毅力,而是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只在四件事上提要求:

上課,作業,閱讀,屏幕時間。

其他的事情,如無必要,絕不會給孩子額外的任務和限制,只提最小化的要求。

他覺得:

只在重要的、關鍵的事情上要求自律,是自律達成的前提。

大量的要求,只會消磨孩子的意志力,激起孩子本能地反抗。

紀錄片《小小少年》裏的幾個孩子,每一個都有自己獨特的愛好和特長。

他們的父母從來沒有限制過他們的自由,反而支持他們在學習以外的時間追求自己的愛好和夢想。

喜歡機器人的陶啓澤不看手機,不追八卦,把所有的業余時間全都用在做機器人上,不到18歲就在國際機器人大賽上嶄露頭角。

癡迷昆蟲的殷然除了上課、寫作業,就是研究蟲子,小小年紀就被研究了幾十年蟲子的香港老警察稱爲“螳螂領域的專家”。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也曾做過一個20000人調查:

“對于絕大部分的人來說,補習是無效的。

當我們所有的教育把孩子的空間填滿的時候,他反而得不到發展。所以,要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這樣他才能夠成爲最好的自己。”

孩子的成長依賴于父母,卻不受控于父母。

我們可以爲孩子做事,爲孩子提供支持和建議,卻並不能代替孩子成長。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課題,有自己的成長軌迹。

站在二十碼的距離之外,守護他們,托舉他們,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正如教育家林格所說的那樣: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無條件保護和捍衛孩子的主動性,而不是去控制它。”

尊重而不幹涉,關心而不設限,是父母的智慧,也是孩子的幸運。

美國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曾提到了一個詞:愛的油罐。

“每個人心裏都有兩個‘愛的油罐’,一個用來儲備熱情和樂趣,一個用來儲備愛。”

親子關系的疏離和冷漠,其實就是因爲孩子心裏那個“愛的油罐”在慢慢減少。

父母沒完沒了的唠叨和指責,肆無忌憚地威脅和冷漠,無處不在的控制和包辦,消磨的不止是孩子心裏的熱情和樂趣,更是親子關系裏的支撐和信賴。

想要維持親子關系的親密,父母一定要給足孩子所需要的尊重和自由,讓孩子自由地展翅,快樂地成長,孩子才能知你、懂你、愛你、感恩于你。

父母與孩子彼此尊重,彼此成就,才是愛最好的樣子。

0 阅读:18

嗨豬的家庭

簡介:本號主要以分享親子教育、育兒、家庭關系等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