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朝廷爲何要賣官?漢靈帝:不賣哪來的錢修園子

文诩曆史 2024-04-23 15:54:33

東漢末年的桓靈二帝可謂是極其昏庸,他們不僅親近宦官,遠離朝臣,更是有著諸多離譜操作,其中就有一個將官職明碼標價,也就是後世常說的賣官鬻爵。

公元161年,當時在位的漢桓帝發布一道旨意,上面的大致內容就是以不同的價錢將關內侯、虎贲郎、羽林郎等官爵拿出來售賣。

這個消息一公布,讓整個朝廷爲之震驚,而這件事也注定讓漢桓帝在曆史上成爲一個昏君,留下千古罵名。其實最初的賣官,都只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官或者爵位,而到了漢靈帝時期,那更是變本加厲。

在光和元年,漢靈帝爲了彌補財政空虛,在宦官的唆使下,再次開啓賣官,此次賣官官職、爵位不僅比之前要多,而且還細致劃分,比如地方官比朝官價格高一倍,不同的縣根據縣水平有著不同的價格等等規定,甚至還有類似拍賣的做法,官職看誰出價高就給誰。再到後來,就連官職升遷都需要按照價格交錢。

完全可以說,整個朝中的官員體系都已經被漢靈帝納入買賣的範疇內。當時,買過官職的比較出名的,就比如張溫、段颎、曹嵩等人,他們能當上太尉等官職,都是上交錢財才得到任命的。

再到後來,漢靈帝的收費越來越離譜,以至于許多官吏因無法交納如此高額的“做官費”而嚇得棄官而走。

漢靈帝如此賣官的後果就是造成這些官員只能變本加厲從百姓身上搜刮錢財,用來彌補上繳的虧空。而天下百姓的生活也因此更加苦不堪言。

那麽爲何當時的朝廷會做出賣官的決定呢?說到底就是當時的朝廷財政問題實在太大。

漢桓帝會選擇賣官,他並不是爲了自己享樂,而是整個朝廷確實沒辦法填補財政上的赤字。而出現如此情況,就是因爲到了他那個時期,土地兼並實在太嚴重,朝廷根本收不上稅。各地的豪強不斷兼並土地,吸收流民,隱藏人口,以至于朝廷每年能收的稅越來越少。

這種現象其實在古代非常常見,尤其是朝代的末期,基本都是因爲土地兼並的問題而滅亡的。

此外,那個時期的漢王朝邊境有著諸多問題,北方的鮮卑虎視眈眈,西邊的羌族市場叛亂,因此,朝廷有著很大的一筆軍費負擔

國家收不上稅,再加上又有軍費負擔,可就是沒有錢,因此必須想辦法。于是,漢桓帝就需要想辦法搞錢。而搞錢講究開源節流,節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自然就是開源了。因此,他就想到買賣官位和爵位來獲取錢財。

雖然這件事讓漢桓帝在曆史上背負罵名,但是在當時確實極大緩解了朝廷的財政問題。此外,漢桓帝明碼標價的官位或者爵位都只是一些榮譽性質的,沒什麽實際上的作用。

而到了漢靈帝時期,他賣官的初衷可不是漢桓帝那麽高尚。因爲漢靈帝想要修建西園,但是沒錢。于是就學著前任皇帝的做法賣官,賣那些小官前來的不夠快,因此就把整個官員體系全部明碼標價,下到鄉間小吏,上到三公,只要你有足夠的錢,都是可以商量的。

最後,這些賣官所得全部被其拿去享樂。而賣官的政策一直持續到漢靈帝離世才停止。

總而言之,到了王朝末年,國家的財政必然會出現問題,而漢桓帝想到的辦法是賣官,他本意也只是爲了緩解財政壓力,只是這種先例一開,就會造成非常不好的後果。因此,從那個時候開始,東漢朝廷的命運就已經注定。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