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剛死不到1年,劉禅便連殺4位大臣,馬岱:劉禅原來在裝傻!

一木說史 2024-03-26 17:34:43

諸葛亮死後,劉備的兒子劉禅不久便投降魏國,自此蜀漢滅亡。

他被魏軍帶往了魏國的洛陽,司馬昭問他想不想念蜀國?他笑嘻嘻地回答道:“此間樂,不思蜀。”

由此,民間就有傳言,認爲是劉禅的無能才導致蜀國的滅亡,他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

然而,事實當真如此嗎?馬岱曾經說過:“劉禅是在裝傻!”

根據史料記載,在諸葛亮剛死不到1年,劉禅便接連誅殺了4位大臣,打破了以往“癡傻蠢笨”的刻板印象。

可,到底是什麽原因讓他接連誅殺4位大臣呢?別著急,往下看。

一、少主登基,武侯輔政。

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去世,身爲嫡長子的劉禅即位,時年17歲。諸葛亮奉先主遺命,輔佐劉禅。

由于劉備生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興複漢室,所以劉禅在即位初期便一直支持諸葛亮六出祁山,興複漢室。

雖然這個時候,蜀國的軍政大權基本都在諸葛亮的手中,劉禅只是負責學習政務,但是他也從未有過半刻松懈。

他甚至在諸葛亮出師北伐的時候,大力發展農業生産,努力爲諸葛亮解決糧草等後顧之憂,同時也讓蜀中百姓得到相對安定的生活。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不似以往的帝王一樣,猜忌諸葛亮。相反,他非常信任自己的這位“相父”。

因爲年幼,劉禅在他的父親劉備去世時都沒有痛哭流涕,然而當諸葛亮的死訊傳回蜀中時,這個少年的帝王哭得撕心裂肺,更可見諸葛亮這位“相父”在劉禅心中並非只是一個簡單的輔政大臣,而更多地則是成爲了“父親”這樣的角色。

諸葛亮但有谏言,劉禅必定會聽從他的安排。劉禅認真細讀《出師表》並根據臥龍先生的建議重用費祎等人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從信任的角度來說,劉禅和諸葛亮這對君臣之間的坦誠度,並不亞于秦孝公和商鞅之間的坦誠和信任。

可能在諸葛先生的心中,劉禅的年紀尚小,于朝堂事務而言,他還不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所以嘔心瀝血寫下《出師表》交予劉禅。

他也在自己臨死之前,著人給劉禅留下遺言,讓他務必殺一人,以安朝局。

那麽,這個人又是誰呢?

二、魏延反叛,株連三族。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北伐中去世,在臨死之前,他便對劉禅留下遺言,說:“魏延此人如有反叛謀逆之心,君必誅之!”

魏延此人是蜀漢的名將,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他被任命爲前鋒。

有一天,魏延夢到自己的頭上長麟角,于是他就請了趙直來解夢。趙直說:“頭上長角,這是一個好兆頭。”

魏延聽後十分高興,“多謝先生指點。”

但是趙直後來對蔣琬說:“魏延頭上長角,等于頭上動刀,他不久將會叛逃。”蔣琬將這個預言告訴了諸葛亮、姜維衆人。

正巧的是,當時諸葛亮已到彌留之際,爲了讓蜀軍安全撤回蜀中,他和姜維、蔣琬、費祎、楊儀等人部署其身後撤軍的事宜。

商量下來的結果就是讓姜維打頭陣帶路回家,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從命,立即誅殺。

趙直的預言當真沒錯,在諸葛亮死後,魏延不同意自己斷後,他帶領軍隊趕在楊儀大軍之前,將所走過的路全都燒盡,讓楊儀無法順利撤軍。

楊儀將此事上表劉禅,說魏延是叛軍,而魏延也說楊儀是叛軍。劉禅無法辨別二人話中的真假,在得到丞相的臨終遺言以後,劉禅便去查明事情真相,原來確實是魏延有抗命叛逆的心。

于是,劉禅聽從了諸葛亮的遺言,命楊儀、馬岱等人斬殺魏延,並誅其三族,以儆效尤。

三、楊、李、劉三人觸怒君威,斬立決。

若說上述的魏延之死,是劉禅聽從諸葛亮的遺言將其斬殺。那麽,對楊儀、李邈、劉琰等三人的誅殺,則是爲了維護朝局穩定。

首先說一說楊儀,他替劉禅誅殺了魏延以後,認爲自己勞苦功高,少主必會重用自己。

可誰曾想?劉禅居然重用蔣琬,而把他擱置一邊。這讓他心生怨恨,不僅怨怼蔣琬,還揚言要反蜀。

這樣的言論被劉禅知曉後,爲了穩定自己掌控的朝局,他果斷把楊儀廢黜流放至邊郡,終生囚禁至死。

這是劉禅爲了維護蜀漢政權的穩定所做出的決定。這個決定也讓其余人知道,劉禅並非是扶不起的阿鬥。

其次,說一說李邈之死。他是安漢將軍,也是諸葛亮麾下的一員猛將。

可這位猛將忘恩負義、背信棄義。諸葛亮剛死不久,他就惡語中傷丞相和諸葛家。

一直視諸葛亮爲“相父”的劉禅又怎麽能忍?于是他便果斷出手,將其處死,以維護諸葛亮及其家人的尊嚴。

是的,諸葛丞相一生爲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後世傳頌的忠良之臣。

李邈如此侮辱忠良,這是在劉禅的心上紮刀,更是在朝廷衆臣的心上割肉。如果劉禅不將他處死的話,不僅是將他劉家父子的臉面扔在地上,更重要的是寒了朝臣的心,不利于劉禅的統治。

最後,車騎將軍劉琰,他是死于自己的蠢笨和無端的猜忌之中。因爲他居然會懷疑自己的妻子和劉禅有染,甚至他還因爲這件事對自己的妻子嚴刑拷打,惹得衆人都知曉這樁見不得光的蠢事。

劉禅是誰?他是蜀漢的皇帝。皇權賦予他可以享受三宮六院的權力,但是卻給他的私德加上了鐐铐。

作爲皇帝,他不允許自己的私德有虧,更不容許臣子妄言他私德有虧,所以爲了維護自己和皇家的顔面,劉禅果斷斬了劉琰。

作爲這幾件事的親曆者和旁觀者,馬岱在這位少年天子身上看到了君威不可亵渎幾個大字。

而後,他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原來皇帝陛下在裝傻,其實他什麽都明白。朝局平衡、農業民生……他什麽都明白。

四、結語

縱觀曆史發現,劉禅並非是人們口中扶不起的阿鬥。相反,他懂得權衡利弊,親近忠臣,努力發展農業。如果不是後世的謠言將他塑造成了一個“樂不思蜀”的昏君,那麽他在我們的印象中就是一位仁君。

由此可見,謠言不可信也不可傳。無論看待人或事,都應該了解全面後,再做評價。

0 阅读:9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