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史料」蒙古軍後裔在阿富汗

赫歇爾 2024-02-14 10:54:10

參考資料

Рассадин В. И. Лексик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монгольских языков. — Бурятский филиал СО АН СССР, 1988.

Волков В. Г. Кыпчакский компонент в составе средневекового населения Кузнецкой котловины и Томского приобья в контексте генетических данных.

阿富汗演員Abbas Alizada(下圖左),因形象酷似李小龍而有了“阿富汗李小龍”的外號。

今天阿富汗境內的哈紮拉人的自稱爲“Hezer”,在波斯語中有“千人”的意思。

據一些哈紮拉人自己的描述,他們是13世紀成吉思汗西征阿富汗地區時留下的駐軍後裔。

由于長期居住在阿富汗,數千名蒙古戰士與當地講伊朗-波斯語的民族混雜在一起,定居繁衍,並采用了他們的語言。

俄羅斯曆史學家特米爾哈諾夫(L. Temirkhanov)認爲,哈紮拉人是蒙古族和塔吉克族混合形成的民族”。

盡管今天哈紮拉人是阿富汗的主要人口組成部分之一,占總數的9%,但其起源尚未完全搞清。

基于遺傳和語言分析,哈紮拉人通常被描述爲一個混合的民族群體。哈紮拉人與現在突厥人、蒙古人和伊朗人有不同程度的共同血統。

哈紮拉人大體上與中亞突厥人具有共相似的外貌。

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統治阿富汗地區的蒙古系和突厥系民族,特別是察合台蒙古、伊爾汗國和帖木兒帝國,長期以來與當地土著突厥人和伊朗-波斯系人口融合。

雖然學者們一致認爲哈紮拉人最終是由多個突厥、蒙古和波斯族群結合的結果,但具體那個族群占比更大,一直存在爭議。

根據曆史學家特米爾哈諾夫的說法,成吉思汗及其繼任者,留在阿富汗的蒙古駐軍成爲了哈紮拉民族産生的基礎。

語言數據、曆史資料、以及群體遺傳學都證明了蒙古人參與了哈紮拉人的民族形成。

遺傳學研究表明,大多數哈紮拉人屬于單倍群C2,大約40%的哈紮拉人屬于這個單倍群。

單倍群C2的傳播與13世紀的蒙古人的征戰高度相關,他們將這個單倍群傳播到蒙古帝國的各個角落。M.K. Zhabagin認爲,單倍群C2-M217的高頻率與哈紮拉人的蒙古族起源一致。

還有一部分科學家認爲,哈紮拉語是古塔吉克語的方言,帶有一些蒙古語和突厥語詞彙。研究人員估計蒙古族和突厥族的比例約爲10%。

隨著蒙古帝國的衰落,老哈紮拉人逐漸被逐出阿富汗東北部土地相對肥沃的山谷。最終定居在阿富汗中部地區,生活環境幾乎完全完全在崎岖山區。

從此哈紮拉人過著遊牧或半遊牧的生活方式,住在用毛氈覆蓋類似蒙古包的小屋裏。大多數人居住在山坡上的大型部落定居點。這些村莊周圍有泥牆,四個角都有瞭望塔。富人住蒙古包,窮人住茅草頂的土屋。

阿富汗境內的哈紮拉人,曆史居住區是哈紮拉賈特地區,在現代阿富汗分屬于幾個省份。

在莫臥兒帝國末期至英屬印度早期,在今巴基斯坦奎達市也形成了大型哈紮拉族社區。

1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