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核色變?|太原市生態環境系統一行探訪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

新黃河 2024-04-16 14:40:22

核科研設施向公衆開放

由于輻射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性,人們往往所知甚少,有關輻射的信息傳播也容易産生謠言,有的人甚至談“輻”色變,這真的有必要嗎?

4月15日爲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當日,來自太原市涉放射源重點單位輻射安全專職管理人員、市民代表以及市生態環境系統工作人員一行約60人,首次探訪我國唯一專門從事輻射防護研究與應用的綜合性科研機構——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實地參觀了該院以風洞爲代表的核環境模擬設施,以及核應急輻射防護研發與支持實驗室。

走近核輻射

“核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內容。”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應急所所長助理楊亞鵬,以一堂核輻射應急能力建設講座,拉開當日核安全宣傳教育活動的序幕。

“在我們生活當中,輻射無處不在,手機、電腦、電視,甚至太陽都是有輻射的。其實,輻射並不可怕,在人身體裏可以找到天然放射性核素,少量的輻射對我們不會造成影響。但過量的輻射就會對人體産生傷害,比如電磁輻射、核輻射。”楊亞鵬說。

他表示,自然輻射是人體所受輻射最多的一種,它對公衆造成的人均年有效劑量大約爲2.4mSV,而醫學照射只有0.4mSV。而核能生産比醫學核查還要低3個量級,只有0.0002mSv。

中輻院是國內唯一能綜合、系統開展核環境模擬研究的單位,擁有以環境風洞爲代表的核環境模擬科研平台,可開展核設施正常運行和事故工況下釋放的放射性物質環境遷移模擬,研究手段全面,設施模擬能力和測量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國際領先,在國內處于主導地位。

在大氣邊界層風洞實驗室,大家實地參觀了這一試驗段截面尺寸亞洲最大的環境風洞。工作人員介紹,大氣風洞試驗段寬達到5米,高達到3.5米,長度達28米,屬于直流下吹式風洞,具備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降雨類型模擬能力,具備氣溶膠幹、濕沉積模擬能力。“該風洞可爲核電廠址選址、設計、建造、運行、退役等開展全周期研究與技術支持工作。”

“如果發生核泄漏,是如何應急的?”在工程師的帶領下,大家參觀了核應急輻射防護研發與支持實驗室。

在核應急機器人試驗大廳,可開展不同系列機器人的閥門操作、爬坡、越障等試驗,爲輻射場機器人作業提供了可靠保障。工程師還爲大家一一介紹了功能不一、品種齊全、功能先進的核應急裝備,並帶領大家現場觀看了指揮通信車、應急監測車、人員劑量監測車、輻射防護車、人員運輸車等核應急專用車輛。

此次核科研設施向公衆開放活動,由太原市生態環境局和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共同主辦,讓大家對輻射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大家紛紛表示,以後會努力從自身做起,將今天學習到的核輻射應急知識普及給身邊的親人和朋友,讓更多的人正確地認識它們,了解它們,不再談“輻”色變。

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當天,太原市生態環境系統還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深入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推動國家安全教育廣泛深入普及,切實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

來源:太原生態環境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