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之戰中張俊臨陣脫逃,爲何被排名爲中興十三處戰功之第一位?

驚心鳥 2024-05-09 14:00:46

南北兩宋之交的抗金戰爭延續了近百年,也産生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故事,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是民族英雄嶽飛和韓世忠。而在同時代,與嶽飛、韓世忠齊名的還有張俊,他不僅位列“中興四將”之一,還是南宋朝廷冊封的“抗金七王”,在南宋的曆史地位非常顯赫。可是後世學者對他的評價卻充滿了爭議,一方面是因爲他作爲抗金大將的確立下了不朽功勳,另一方面也是因爲他受到宋高宗趙構寵信,與秦桧聯手在風波亭冤殺了嶽飛。對于這樣毀譽參半的曆史人物,曆史愛好者們對他的評述更是衆說紛纭。

在張俊抗金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有爭議的功勞,其中明州之戰是最經常被人提到的。這場戰役是奠定張俊曆史地位的戰爭,他以爲這場戰役反複受到趙構和趙昚的表彰,使其成爲了南宋抗金的代表將領之一。宋孝宗趙昚更是將這場戰役列入了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中,排名十三戰功之首,被稱贊爲“中興戰功自明州一捷始”。然而從史書記載來看,明州之戰根本當不起如此高的評價。後世很多人認爲史書上將明州之戰評價爲“小捷”已經是非常拔高了,而將其列爲十三戰功之首是非常不合適的。

實際上從明州之戰的背景和發展過程看,站在純軍事角度評價,這場戰役根本連勝仗都算不上。明州之戰發生的背景是金軍統帥金兀術率領大軍南下侵略宋朝,發切了搜山檢海捉趙構的軍事行動,妄圖一舉掃平南宋朝廷,殲滅趙宋皇室最後的希望。當時宋高宗趙構剛在江南站穩腳跟,勉強組織起江淮防線,戰爭形勢上依舊非常危險。同時南方存在大量流寇勢力,他們乘著北宋崩潰而割據四方,造成了極大的動亂,威脅新生南宋朝廷對南方國土的控制。金兀術的南侵就是抓住了這種內憂外患的時機,意圖畢其功于一役。

金兀術南侵之初非常順利,可以說是勢如破竹,南宋軍隊一觸即潰,他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突破了趙構苦心經營的江淮防線。金軍一路上沒有受到任何阻擋,很快就到了杭州城下。趙構無力抵擋金兀術的侵略,只能棄城而逃,出奔越州,而當時他身邊護衛著的將領便是禦前右軍都統制。

張俊本是北方將領,廂軍弓箭手出身,在宋徽宗末年參與了平定京東河北起義的戰事,逐漸從小兵升級爲兵頭。因爲宣和初年對西夏作戰的功績,他被升職爲承信郎,成爲一名低等級的武官。靖康元年他參與了榆次之戰,在宋軍主帥種師中戰死的情況下率部突圍,還追殺敵軍數百人,因而聲名大噪。

突圍之後張俊率部南下與康王趙構彙合,隨信德知府梁楊祖率三千兵馬拱衛趙構,被任命爲天下兵馬大元帥府後軍統制。當時宋軍面對金軍一觸即潰,趙構正處于抗金前線岌岌可危的形勢中,所以對張俊非常的倚靠,授予其極高的兵權。靖康之變後張俊抓住時機擁立趙構稱帝,並護送其到達臨安,成爲趙構最爲寵信的武將之一。趙構登基後重用張俊,先任命其爲禦營前軍統制,後來又將其升任爲觀察使和承宣使。苗劉之變時張俊積極起兵勤王,將趙構從亂軍中解救出來,又被升任爲節度使,後來改授禦前右軍都統制。

可以說在明州之戰前張俊是趙構身邊最受寵信的將領之一,與他齊名的只有名將韓世忠。金兀術攻破江淮防線後勢如破竹,進軍速度奇快,韓世忠等各部都被甩到了後面,杭州臨安面臨兵力空虛的窘境。趙構不得不在張俊的護衛下出逃越州,他到了越州後任命張俊爲浙東制置使阻截追兵,自己又逃往明州。金兀術占領杭州後,派出斜卯阿裏、烏延蒲盧渾率軍四千追擊直至明州城下。張俊率領劉寶、楊存中、田師中所部依托明州西門抵抗金軍的攻勢,並與明州知州劉洪道聯合出戰,將金軍擊退,殺敵千余人。

明州之戰開打後,趙構便預感到宋軍抵擋不住,便先一步逃往了台州。張俊等人擊退金兀術的先鋒後,金兀術親率大軍卷土重來。張俊本和劉洪道等人在明州西門外的高橋鎮迎敵,但見到金軍靠近後,張俊以護衛趙構的爲名臨陣脫逃,使得宋軍抵擋金軍的戰爭突然崩潰。劉洪道等各部無力再與金兀術抗衡,于是各自撤退,明州城落入了金兀術之手。金兀術本打算繼續攻打台州,但顧忌到深入宋境太遠,容易被韓世忠切斷後勤線路,只能暫時放棄繼續抓趙構的計劃。金兀術撤軍後趙構在張俊護送下回到臨安,他因明州之戰而被表彰。

從這個戰役的經過看,明州之戰難言其勝,雖不是慘敗,但至少是惜敗。張俊雖然擊退了金軍前鋒,殺死敵軍千余人,但阻截金兀術攻勢的戰略任務並沒有完成。在金兀術親率大軍攻打明州之時,張俊臨陣脫逃,導致宋軍潰敗,明州城落入金軍之手。張俊在戰爭中既沒有阻截住金兀術,又無法保住明州,還臨陣脫逃,不殺都是留著人情了。金兀術的退卻與明州之戰沒有必然聯系,千余人的損失並沒有傷筋動骨,金軍的有生力量沒受到大的影響。他選擇撤軍的原因是,追擊而來的韓世忠有切斷後勤線風險,迫使他不得不回軍迎戰。

因此從單純的軍事角度看,明州之戰中張俊有小功而無大功,有臨陣脫逃而無小捷,所以很多人認爲史書上稱其爲“小捷”是政治上拔高的行爲。他能夠擊退追軍給趙構創造向台州出逃的時機,的確是存在功勞的,但並不能解決金兀術大軍這個難題。實際上解決這個難題的是韓世忠,正是因爲他從背後威脅了金兀術的後勤糧道,金兀術才不敢繼續進軍台州,轉頭迎戰韓世忠。從這個角度看,明州之戰根本不能被列入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更不要是排名第一了。從功勞角度看,至少韓世忠迫使金兀術撤軍,功勞在張俊之上。

將明州之戰放入金兀術搜山檢海捉趙構的軍事行動中,至少還有兩大戰役功勞在明州之戰之上。其一是韓世忠利用宋軍水戰優勢在黃天蕩圍攻金兀術,差點將其抓獲,最終金兀術得到奸細的引導,從舊河道出逃。此戰雖然沒有抓住金兀術,但是給予了金軍重創,有生力量得到極大的消耗。第二戰是金兀術從黃天蕩逃出後,在建康擊退韓世忠,卻在北渡後遭遇嶽飛所部在牛頭山的伏擊,南下金軍最後的有生力量被打得七零八落,再也無法繼續作戰,只能北返。這兩戰是金兀術南下以來最大的失敗,也是金軍自攻宋以來最大的失敗。

宋孝宗趙昚如果要評定南宋中心十三戰功,無論是黃天蕩,還是牛頭山,都是足以名列第一的。但他不但沒有將這兩場大戰收入十三處戰功之中,反而把明州之役不算大功的戰功列爲十三處戰功之首,這顯得讓人難以理解了。如果從純軍事角度看,明州之役連功勞都算不上。畢竟古代將領守土有責,張俊主動放棄明州的行爲,不算死罪已經是仁慈了。他雖然說要護衛趙構,而且說是趙構的意思,從當時環境看明顯是托詞。從這些記載看,趙昚在評定戰功時應該是有別的考慮,否則也不會搞個不是戰功的戰功放在第一位。

那麽問題來了,趙昚如此操作的主要想法是什麽呢?要解答這個問題,得從趙昚評定中興十三處戰功的曆史背景說起。這件事發生在乾道二年,也就是趙昚登基稱帝後的第四年。在這之前發生了兩件事,對南宋抗金的形勢形成了極大的影響。第一件是金主完顔亮撕毀紹興和議,率領大軍南侵南宋。金軍再次突破江淮防線,攻占建康,兵臨長江邊上。在金軍投鞭斷流的氣勢下,南宋朝廷岌岌可危,宋高宗趙構慌了神,有了效仿父親趙佶甩鍋的打算。這種情況下趙昚挺身而出,前往長江戰線督師,組織抵抗完顔亮大軍。

這場戰爭最終以南宋的勝利而告終,最大的功臣是南宋名臣虞允文。他在采石大戰中擊潰南侵的金軍,進而引發金軍潰敗,這才止住了金軍南下的攻勢。完顔亮因爲死于亂軍之中,所以金軍北返,南宋得到保全。這場戰爭後趙昚聲望如日中天,南宋的抗金形勢一片大好,各種戰意昂揚。在這種政治背景下,趙昚被推上了皇帝位,而趙構則退居太上皇。趙昚登基後很快依靠民意站穩腳跟,借著主戰派的推動,拉開了北伐的序幕。但是趙昚的北伐並不順利,張浚的大軍無功而返,隆興北伐草草收場,被迫與金軍簽訂隆興和議。

從采石大戰的勝利,到隆興北伐的失敗,這對南宋抗金主戰派造成了極大的打擊。與此相反,以太上皇趙構爲首的投降派活了過來,使得趙昚的皇位岌岌可危。爲了平衡朝廷局勢,穩定自己的皇位,趙昚組織了一個主戰派和投降派混合的宰相班子,而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的評定便是在這種曆史背景下誕生了。從曆史原因來看,趙昚搞這個戰功評定並非爲了表彰抗金的功勞,而是爲了安撫投降派的反對情緒。張俊雖然是中興四將之一,是南宋軍隊有名的大佬,但本質上是趙構的人,是被投降派掌握的軍事力量。

趙昚將張俊的明州之戰放在中興十三處戰功的第一,不僅僅是因爲發生得早,更重要的是能安撫投降派的情緒,又不打壓主戰派的戰意。投降派主和,但作爲投降派名將的張俊卻是戰功之首,這就堵住了投降派主和的嘴。而戰功表彰和評定本就是爲了給主戰的政治主體做背書,所以本身就有堅持抗金的意圖。而張俊作爲中興四將之一,在當時的宋軍中舊部遍地都是。他們會得益于這次評功,自然會在政治上靠向趙昚。張俊是趙構身邊的重臣,表彰張俊,趙構也無法反對,這就讓投降派的氣勢受到了壓制。

在遍布朝野的投降派中,真正能夠在軍隊中獲得擁戴的只有三名將領。除了張俊以外,還有劉光世和楊存中。其中劉光世是北方將門世家出身,門生故吏遍布朝野,與張俊並列爲中興四將和抗金七王。南宋建立初期,一半軍隊是他從北方帶來的潰軍,所以朝廷中影響很大。但他沒有什麽拿得出手的功績,面對金軍一觸即潰,外號“長腿將軍”,所以推他並不合適。楊存中倒是厲害,他是楊家將的後裔,又是趙構的護衛長出身,深得趙構信任。但他在軍隊中根基少了,而且資曆也不夠,所以雖入十三處戰功,卻不能排名第一。

綜合各方面的史料來看,趙昚將張俊的明州之戰列爲十三處戰功之首,明顯是政治上的操作,而非軍事上的評價。他爲了安撫投降派的情緒,拉攏軍隊中的力量,將明州之戰拔高,把張俊列爲十三處戰功之首,是平衡朝廷局勢的考慮。當時主戰派和投降派混合執政,然他們接受自己繼續北伐的想法,並且避免黨爭,于是采取了這種折中的表彰形勢。通過這種形勢,趙昚將投降派和主戰派的地位拉平了,堵住了趙構反戰的嘴,讓自己北伐的意志延續下去。然而從曆史發展看,趙昚的這種堅持並沒支持多久,最後還是因無人可用而就此作罷。

1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