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去世之前,爲啥不選姜維接替自己?反倒選了不出名的蔣琬?

南笙舞娛 2024-05-14 06:15:28
前言

諸葛亮作爲羅貫中先生筆下的智慧冠絕三國的人,給讀者留下的印象非常的深刻,仿佛只要有他在,即使是只有他一人便可拖住千軍萬馬,堪稱《三國演義》中的“三體人”,所以我們對他的決策幾乎不會懷疑。

晚年諸葛亮病重,他想要位蜀國選擇一位他的繼承人,繼續帶領蜀國完成匡扶漢室的事業,最後他選擇的人是蔣瑗,這個人在三國中比較冷門,很多人都不認識他,大家都認爲選擇智謀和貢獻更大的姜維更合適,那這位蔣瑗到底有何過人之處,能讓諸葛亮放心將大業托付給他?

年少好學

蔣瑗小的時候就很好學,同鄉人都認爲他聰明過人,一表人才、氣宇軒昂,頗有一種大家公子的氣概,此外,他還是蜀漢名將揚威將軍劉敏的表哥,兩人年輕的時候都是家鄉附近有名的青年才俊,受人尊重。

蔣瑗後來和劉敏一樣,投靠劉備去了,他跟隨劉備的時間比較早,是文臣中資曆最豐富的那一類人,在劉備平定漢中之前就已經跟著他打天下了,也是頗受劉備的信任。

不得不說蔣瑗的政治才能真的非常優秀,連諸葛亮都非常佩服他的才能,評價他:蔣琬,社稷之器,非百裏之才也,認爲他是一個治理國家的好手,事實也正如諸葛亮所說。

劉備平定漢中之後對蔣瑗委以重任,讓他擔任廣都縣的縣令,主管廣都縣的大小事務,也是對他的考核,不過有次劉備巡視廣都的時候,發現蔣瑗身爲縣長竟然整日不理政務,而且還喝的爛醉如泥,這可讓劉備非常生氣,那結果自然非常嚴重了。

劉備當即想要處死了蔣瑗,好在諸葛亮趕緊求情,說他是國家的棟梁的人才,不是這種能治理方圓百裏的人,他當官當政就一個原則,就是安民爲本,從不給你整什麽虛假的東西,幹的都是實在事情,他讓劉備再觀察一下。

三國志

諸葛亮的話劉備也不敢忽視,他聽取了諸葛亮的建議,發現事實確如諸葛亮說的那樣,雖然蔣瑗沒有處理政務,但是廣都縣的人民安居樂業,沒有什麽不妥的地方,于是就放棄處死蔣瑗,但是他也不能不處罰蔣瑗怠政的事實,于是就把他給罷官了。

升遷不斷

後來劉備稱漢中王,蜀國的形勢逐漸穩定,正是需要大量有能力的文臣治理國家、處理朝政的時候,這時候他想起了蔣瑗,開始重用他,直接把蔣瑗從地方調回中央,讓他擔任尚書郎,輔佐劉備政務。

蔣瑗輔政的期間確實和諸葛亮所說的一樣,總是給劉備提出不少建議,劉備也對他的能力逐漸的認可,相信在他和衆臣的幫助下一定能治理好蜀國,完成自己複國大計,但是顯然劉備沒有撐到那一天。

他221年稱帝,但是短短的兩年之後,劉備就因爲年齡太大,加上病痛的折磨去世了,此時的劉禅才十幾歲,根本沒有能力帶領蜀國,所以劉備把所有的事情都托付給了他最信任的諸葛亮。

諸葛亮臨危受命,全國的大小事務都是他來處理,就算是神人也扛不住,更不要說劉禅這樣付不起的阿鬥,根本不會也不願治朝理政,加上劉備臨終的時候也說了,蜀國大小事務都交給諸葛亮自行定奪,所以諸葛亮就選賢舉能,任用各路人才,他也非常看好蔣瑗,讓他擔任東曹掾,還推舉他爲茂才。

諸葛亮真是相當看好蔣瑗,雖然蔣瑗多次推辭,讓諸葛亮重用劉邕、陰化、龐延等人,但是諸葛亮也有自己的堅持,對蔣瑗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算是讓他同意,鼓勵他竭盡所能的施展才能,以此來獲得百官的認可,蔣瑗同意,之後升爲丞相參軍。

當然諸葛亮也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劉備死後一年南中地區趁機發動叛亂,諸葛亮要去處理,他就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以緩解矛盾。225年他還要討伐孟獲和雍闿,相繼打敗雍闿的軍隊,並七擒孟獲,平定了所有的戰亂,穩定南中之後,蜀國獲得了充足的資源和穩定的大後方局勢,諸葛亮也知道北伐的時機逐漸成熟,就開始全力著手准備北伐的事宜。

226年,諸葛亮的北伐軍已經經過一年的養精蓄銳,加上這一年曹丕去世,他的兒子曹叡剛剛上位還沒有經驗,他就抓住這次機會,果斷決定北伐,完成長久的願望。

諸葛亮准備北伐的時候也沒有太多的精力處理政務了,所以他把朝中的大小事務都交給蔣瑗和張裔處理,他自己全心的投入北伐之中,後來蔣瑗因爲政績優秀,接替了張裔的位置,升任丞相長史,加封撫軍將軍。

諸葛亮在前線指揮軍隊打仗,後方的事交給蔣瑗,蔣瑗每次都能爲他准備妥當軍隊所需的糧草,並且安排好運輸工作,還爲他備齊需要補充的兵力,爲諸葛亮北伐省下了不少功夫。

諸葛亮稱贊他忠心耿耿,是他最信任的人,是可以和自己一起興複漢室的人,不僅如此,也是這時候,諸葛亮秘密給劉禅寫信,告訴他如果他發生了什麽意外,那軍國大事可以安心的交給蔣瑗,蔣瑗自然是知道諸葛亮話的分量,這可是把他欽定成諸葛亮的接班人了。

234年,諸葛亮病重去世,朝廷上下沒有人不惶恐的,都對蜀漢的未來感到擔憂,但是蔣瑗彼時已經是大將軍、錄尚書事,位高權重,他受諸葛亮所托要接替他照顧好國家,所以高居百官之上的他表現的和平時一樣,旁人看不出開心還是憂傷,衆人信服。

四年之後魏國的司馬懿帶討伐公孫淵,劉禅就讓蔣瑗借機整頓全軍,和吳國形成配合夾擊魏國,蔣瑗領命後馬上安排大軍伫候漢中,他在漢中期間魏國的軍隊都不敢進犯。

239年他官至大司馬,自從他進入漢中的六年之間,多次命令姜維進攻魏國,還造了很多船想要從漢水進攻魏興,但是都沒有太大的效果,他也知道自己的軍事才能真的比不少諸葛亮、姜維他們,加上自己病情逐漸嚴重,就給劉禅上表讓位舉賢,讓他重用姜維,自己也開始培養分配接班人。

246年的時候他因爲病情加重,病逝了。

很多人疑惑爲什麽諸葛亮要選擇蔣瑗做自己的接班人,爲什麽不選姜維,其實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姜維是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受人猜忌排擠,之後不得已投降蜀漢的,他加入蜀漢的時間比較晚,而且還是個降將,所以他的資曆和認可的人不如蔣瑗真類早期的大臣。

再者就是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消耗了太多國力,考慮到蜀漢長期的發展,他也希望上位的最好是能夠與民休息,能恢複國力,安定百姓的人,姜維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但是治國的能力相較于社稷之器的蔣瑗有有些不足。

最後蔣瑗也算是諸葛亮精細挑選和培養的人,他的政治能力是諸葛亮親眼目睹過的,是可以放心托付的,以上種種原因綜合,他才選定蔣瑗作爲接班人。

結語

蔣瑗這個社稷人才沒有辜負諸葛亮的期待,在他逝世後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他作爲蜀漢重臣也是忠心耿耿,沒有異心,執政期間始終以安民爲本、與民休息,注重連年征戰之後國力的恢複,讓蜀漢的生命得到了恢複和延續。

直到自己晚年重病的時候依然心系國家,主動禅讓位置給姜維、費祎,是真正的忠臣。

信息源:《三國志》

0 阅读:0

南笙舞娛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