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拿命吃菌子,咱有高科技?AI軟件識別毒蘑菇?有人差點要了命

風雲圈 2024-05-04 22:45:32

隨著叢林間濕度、溫度的升高,在雲南的林間山裏,出現了很多采蘑菇的小姑娘、小夥子、大叔、大嬸。雲南的山高水深、地形複雜,爲野生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但同時也帶來了識別上的困難。

盡管雲南人熱愛自然,喜歡親自上山采摘蘑菇,但並非所有的野生菌都是安全的。全球食用菌種類繁多,雲南就占據了近一半,這既是一種豐富的資源,也是一種挑戰。因爲這些野生菌中,不乏有毒的品種,一旦誤食,後果不堪設想。

爲了讓人們既能吃到美味的蘑菇,又不至于采到毒蘑,昆明植物研究所等機構每年都會發布雲南常見毒蘑菇的挂圖,采用每年一更新,並通過短信等方式提醒人們注意識別。然而,盡管有這些措施,誤食毒蘑菇的事件依然時有發生。尤其是近兩年,有人開始過于依賴AI技術來進行蘑菇識別。

AI技術在很多領域都展現出了強大的能力,但在識別蘑菇這樣的自然物品時,其准確性卻大打折扣。因爲蘑菇的識別不僅需要觀察其外觀特征,還需要考慮其生長環境、氣味等多種因素。而目前的AI技術,還無法完全模擬人類的感官和經驗,因此在識別蘑菇時難免會出現誤判。

即使是最先進的AI技術,也無法替代真菌學家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真菌學家在識別蘑菇時,通常會結合多種手段,包括觀察、嗅聞、顯微鏡檢查等,以確保識別的准確性。而AI技術目前還無法完全模擬這些過程。

對于專家來說,判斷蘑菇是否有毒都要多種方法結合判斷。而對普通人來說,在采摘蘑菇時,僅僅依靠照片或者視頻,傳送給AI進行判斷,就相當于把命給了機器人來操縱一般。有人因此差點要了命。

就曾有專家分析了3款自稱能夠通過AI辨識野生蘑菇的APP,方法就是上傳視頻或者圖片,來判斷毒性。結果測試之後發現,這些APP對有毒蘑菇的識別准確率只有50%。最高的一款軟件的識別正確率也僅有67%。以鵝膏菌爲例,幾款軟件都沒有正確識別出來這個毒蘑菇品種。

油鹽君建議今年動了AI辨識蘑菇心思的雲南人們,保持謹慎和敬畏之心,不要盲目相信AI技術的識別結果。同時,加強自我學習識別能力,了解各種蘑菇的特征和毒性,以避免誤食毒蘑菇的風險。在涉及健康和安全的問題上,我們還需要保持理性和謹慎。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