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風行,爲什麽總是不行?

巧綠談汽車 2023-04-15 00:02:08

一個月前,“東風系”用一波史無前例的“降價大甩賣”震撼了整個中國車市,引得近40個汽車品牌爭相加入。不僅汽車行業風波驟起,此舉甚至引起了經濟學界對宏觀經濟走向的分析和擔心。

出人意料的是,面對這場價格大戰,同屬東風集團旗下的東風風行卻並沒有跟進。

曾清林

盡管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乘用車銷售公司總經理曾清林對此以“要沉住氣”作爲回應,顯得頗有底氣,但對于廣大消費者來說,東風風行降不降價,其實早已顯得並不重要——2023年前兩個月,東風風行整個品牌合計只有3000余輛的銷量。如此孱弱的市場表現不僅讓東風風行20萬輛的全年目標幾乎淪爲幻想,更讓這個品牌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東風風行殊異于“其他東風”的行動,也再次彰顯出一個事實,東風風行在東風集團中尴尬的邊緣地位。這個“從別人家抱來的孩子”,雖然也有著“東風”的姓氏,但卻很難獲得東風集團從技術層面到營銷層面的體系力支持。面對汽車市場的快速變革,東風風行不僅已經失去了跻身主流的機會,更可能在不遠的未來,因爲車市愈發殘酷的優勝劣汰而倒下……

東風風行,究竟爲什麽不行?

“商轉乘”失敗,注定了風行的未來?

2020年11月,東風風行采用全新車標,更具個性的“勁獅標”取代了東風集團的“雙飛燕”,開啓了東風風行品牌煥新的新征程。與此同時,搭載新LOGO,外形也可謂煥然一星的T5 EVO、遊艇等新車也相繼亮相。本以爲借助全新戰略,東風風行能夠憑借全新的産品線和戰略實現逆襲,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但沒想到的是,換標後的東風風行就像一陣風,依然是不怎麽行。

實事求是地說,東風風行曾經“還行”。

生産東風風行的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其前身是“柳州農業機械廠”,創建于1954年10月6日,1969年進入汽車生産領域,是中國最早從事汽車生産的企業之一。1983年1月起,柳汽劃歸中國汽車工業公司,由東風汽車工業聯營公司具體管理;1997年,柳汽改制爲東風汽車公司持股75%,柳州市國有資産經營公司持股25%的有限責任公司,並正式更名爲“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

2000年之前,中國汽車工業主要集中在商用車領域,而轎車、SUV以至MPV等領域均屬空白,當時國內的乘用車均從國外進口或者由少數合資公司生産,“重商輕轎”是當時國內汽車市場的真實寫照。跨入新世紀後,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高速增長,在長安等品牌成功“商轉乘”的同時,柳汽也借助“東風風行”品牌的推出,嘗試著從卡車到面包車,再到SUV、家轎的轉型。

那個時代,東風風行可以說成績斐然。從産銷僅5萬輛到突破26萬輛,東風風行只用了七年時間(2009-2016年)。在自主品牌中銷量排名達到第8名,菱智在MPV細分市場長期榜上有名,“國産埃爾法”CM7在MPV市場風靡一時,品牌首款SUV景逸X5也曾經進入過自主品牌SUV銷量前5。

但有些尴尬的是,爲東風風行帶來可觀銷量的,卻始終是菱智等偏向商用化的MPV車型。矢志發力乘用板塊的東風風行雖然不斷推出了景逸X5、景逸S50、菱智PLUS、風行T5等車型,嘗試跟上時代的步伐。但面對市場的快速變化,東風風行似乎始終有些不合拍。新的産品總是踏在潮流之後半步,沒有在乘用車領域真正打造出過受到追捧的車型。

在2016年達到巅峰之後,東風風行突然失速,銷量斷崖式下滑。2017年在汽車市場同比上漲4%的情況下,東風風行整體銷量卻出現同比下滑-12%;2018年在汽車市場整體下滑的背景下,東風風行加速下滑,同比下降-44%,銷量跌到只有2016年一半的13萬台。東風風行締造“風行速度”用了七年,而從”風行速度”到“失速”卻僅用三年時間。

隨著病毒疫情的到來,旅遊市場遭受重挫,東風風行菱智的銷量也開始受到影響。前有五菱宏光、別克GL8等老對手的堵截,後有豐田賽那、傳祺M8等後起之秀的追趕,風行菱智無論從名氣還是銷量,都飽受威脅——2022年,菱智的銷量再度下滑15%,如今月銷只剩下3000余輛,與當年月銷10000萬相比,可謂輝煌不再。

但即便這樣,菱智還算是東風風行最後的遮羞布。就在幾天前的4月10日,東風風行還在大張旗鼓地慶祝第110萬輛風行菱智的下線。而半個月前大張旗鼓上市的全新純電SUV雷霆,早已變成了雷聲大雨點小——汽湃傳媒近日走訪了東風風行的4S店,對于這款全新純電SUV,並沒有多少消費者前來看車。一位銷售人員也承認,該車的交車上牌量十分有限。至于曾經被寄予厚望的東風風行T5 EVO和遊艇,如今也同樣是乏人問津。2022年4月,T5 EVO還能有6000多輛的月銷量,而如今短短一年過後,就剩下僅僅十分之一(2023年3月全國銷量641輛)。

而東風風行換標之後的第二款全新車型,也是東風風行傳統強項MPV車型的風行遊艇,其銷量則更加慘淡。2023年3月份,東風風行遊艇的銷量僅爲429輛,而從今年開年以來,這款車型的月銷量就沒有突破過500輛。唯一還能支持經銷商“走一點量”的,依然只有菱智……

努力嘗試“商轉乘”十多年,如今作爲東風風行銷量支撐的,卻還是老舊的菱智。對于東風風行來說,突圍失利可謂一場巨大的失敗。丟掉了轉型的寶貴窗口,東風風行很難靠著菱智再支撐20年。

最大症結:研發實力孱弱,産品永遠“慢半拍”

東風風行之困局並非一時、一處之亂,而是有著全方位的複雜症結。

研發實力的孱弱、核心技術的缺乏,應該說是東風風行的最大短板。地處廣西柳州,東風風行很難構建起屬于自己的研發團隊,十多年來始終只能靠技術轉讓甚至逆向工程進行開發。支撐了東風風行近20年的菱智,還是2005年就從日本三菱那裏買來的第四代得利卡Space Gear L400的底子。日本人自己肯定都無法想象,一輛1995年的三菱,能夠在28年後依然是一家中國車企的“銷量擔當”。

不僅是菱智,東風風行幾乎沒有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研發的車型。景逸X5底盤逆向自十多年前的第二代奇駿,風行S500和景逸50底盤逆向自十多年前的第二代軒逸,CM7的外觀就連風行4S店的內部資料也承認與上一代埃爾法幾乎完全一樣。就連全新打造的T5 EVO,雖然聲稱采用了“超級立方EMA底盤平台”,但外觀依然與保時捷十分神似,甚至被網友調侃爲“衆泰接班人”。

至于剛剛隆重推出的風行雷霆,號稱要打造一款13萬級別的標杆車型、“純電SUV普及者”。但卻依然被懷疑是T5 EVO的油改電作品——從外觀上看,二者有著非常相似的設計風格,只不過由于純電動車的原因,風行雷霆前臉采用了封閉式設計(這個前臉也能從長安UNI-T等車型上找到一些影子)。而T5 EVO與雷霆的內飾也基本如出一轍,甚至兩車的軸距都完全一樣,更加坐實了風行雷霆就是基于燃油車打造而來的推測。

技術實力的孱弱,也讓東風風行的産品始終有跟隨之感,新車不“新”,很難吸引當下年輕消費者的青睐。十多年前家轎正當紅,但景逸S50卻到2014年才推出市場,定價6.99萬元起步的景逸S50面對自己逆向的對手、價格也只要7萬多的經典軒逸,完全沒有還手之力;2016年前後,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開始在自主品牌中流行之時,東風風行依然還是1.6L,2.0L自吸發動機當道,外觀設計也依舊帶著2010年左右的風格;風行T5 EVO的外觀倒是稍微時尚起來了,但可惜日曆已經翻到2021年,新的趨勢是新能源、是純電,而T5 EVO還在搭載航天三菱發動機。

23萬的風行雷霆,靠什麽去跟26萬的特斯拉競爭?

在新能源領域後知後覺的東風風行,在2023年的當下,自稱要靠風行雷霆做“13萬級純電SUV普及者”,自認爲在13-20萬區間純電SUV中具有不錯的競爭力。但東風風行可能沒有想到,特斯拉Model Y會降價到26萬,而極氪X、比亞迪元PLUS等車型也是形成了前後夾擊之勢。正如我們前面所分析的,定價12.99萬-22.99萬的風行雷霆依然是一輛技術水平不高的油改電車型,全系單電機、沒有隱藏式門把手,也沒有堪稱亮眼的駕駛輔助能力,其頂配車型面對特斯拉Model Y毫無還手之力,中配車型要面對沃爾沃和吉利加持的極氪X(指導價18.98萬元-20.98萬元)的堵截,而最具風行低價傳統的低配車型,也很難是時下風頭正盛的比亞迪(元PLUS指導價13.98萬起)之對手,可以說在細分市場上全無希望——這不免讓人懷疑東風風行究竟有沒有真正做過市場調研,否則爲何會喊出如此不切實際的口號。

過于低下的技術實力,也讓東風風行在安全和可靠性上始終飽受爭議。2018年,東風風行T5在C-NCAP的碰撞測試中,綜合得分率只得到63.2%,碰撞評級僅有兩星。在網絡論壇上,關于東風風行質量問題的吐槽更是比比皆是。“風行T5,四門內拉手包斷,全車塑料件像紙板,拆哪兒斷哪兒。”類似的吐槽,簡直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個2020年代的車企所達到的水平。

事實上,在2023年的今天,隨著智能化、純電化成爲大趨勢,東風風行並非不想延續過去的低價策略。而是降無可降。一位內部人士告訴汽湃,由于缺乏技術研發實力,東風風行極度依賴對外采購,而駕駛輔助所需要的芯片,純電車所需要的動力電池、電控等部件,讓東風風行在成本和風險控制上都相當被動。2021年上市後不久,T5 EVO就因爲智能芯片供貨不足,長期處于停産狀態,使得原本還算不錯的銷量迅速陷入低谷。

更重要的是,盡管作爲東風集團的子公司,偏安廣西的東風風行又不屬于“嫡系部隊”,因此並沒有得到東風的體系力加持——這也是爲何東風風行沒有參與東風系大規模降價的根本原因。曾清林前不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一個産品本身定價就存在水分,那優惠幾萬塊錢是沒有問題的。但東風風行的産品定價一直是很‘實誠’的狀態”。事實上,不是東風風行實誠、對消費者有愛,而是其品牌溢價能力早已接近歸零,其相對較新的一些車型又受限于成本降無可降。“降價”這一把牌,實在沒法跟。

目標不低卻像笑話,東風風行還有未來嗎?

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東風風行,也不是沒有努力過。過去三年間,東風風行動作不斷,從“乘風計劃”煥新戰略,到更換全新勁獅車標,再到去年年底的新能源“光合未來”計劃,號稱要在3年內推10款新能源産品。光看PPT,東風風行每次都把步子邁得很大,但每過一段時間再回望,東風風行似乎還是在原地打轉,而銷量更是越來越差。

在更換掌門人這件事情上,東風風行倒是不辱其名地雷厲風行。自2016年起,東風風行曾經實現堪稱中國車市記錄的“連續三年四次換帥”,從程道然、覃柳明、宣穎、唐競,東風風行平均一年多就要換一個總經理,速度不謂不快,但依然沒有出現讓這個車企止跌反彈的迹象。

如同車型規劃一樣,東風風行的戰略也是按部就班地做。提出過“品質向上、品牌向上”,也喊出過“年輕化”,現在也在跟風“新能源”,但隨著領導層的變更,加之團隊的動蕩,這些戰略幾乎每次都沒有被真正落實,就被束之高閣、被新的戰略所取代。每一次,東風風行都能畫出跟上時代節奏的藍圖,但真正存在的頑疾,卻始終沒有根除。

而在産品、在技術、在銷售上沒有找到突破口的東風風行,在喊口號、推噱頭這件事上倒很有心得。看起來像保時捷和蘭博基尼混血的風行T5 EVO當年喊出了“全球第二好看SUV”稱號,如今的風行雷霆又說要做“純電SUV普及者”。不得不承認,這些口號確實能夠給人留下印象,但沒有足夠的品牌實力、産品實力、技術實力作爲基礎,無根基的營銷淪爲“行爲藝術”,就如同T5 EVO和遊艇都只是換上了一個看似光鮮的新外殼,對銷量的幫助自然有限。

“三年內實現100%電動化,五年內停産燃油車,並在2025年成爲中國年輕人喜歡的新能源主流品牌”——這是東風風行在去年年底立下的新能源目標,怎麽看都讓人覺得有些荒誕。現階段,東風風行沒有自己的電池,也沒有自己的電動機。風行雷霆所使用的,還是采購比亞迪旗下弗迪動力的永磁同步電動機,最大功率爲150千瓦,最大扭矩340牛·米,毫無競爭力可言。缺少強大的技術做支撐,東風風行的戰略目標再遠大,都不過是自娛自樂、自說自話罷了。或許,只有“五年內停産燃油車”這個目標最容易——完全停産退市即可實現。

經曆了多次品牌轉型的失敗,東風風行毫無疑問已淪爲邊緣品牌,甚至已經失去了曾經擁有的低價優勢,在自己傳統強項的MPV市場上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在低端市場遭遇巨大壓力,而沖擊高端市場又毫無建樹的情況下,東風風行幾乎已經沒麽牌可打了。

東風風行,未來還能不能行?

留給它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0 阅读:145
评论列表
  • 2023-04-15 12:52

    就因爲風行賣了百萬輛車,這些黑心的作者又開始黑風行了。柳汽風行現在在出口海外。年銷量十幾萬輛。准備占領全世界。

  • 2023-04-15 07:52

    因爲它姓國

    用戶99xxx10 回覆:
    你以爲私有化就是解決問題法寶嗎?私營企業就沒倒閉的嗎?

巧綠談汽車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