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鮮野菜正當季,采摘烹食需警惕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2024-04-12 09:30:44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劉穎琪)自清明節後氣溫回升以來,露營踏青成爲人們的首選休閑方式,挖食野菜也成爲了不少人的喜愛的活動。多位專家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采訪時提示,野菜營養價值並未高于其他蔬菜,切勿盲目采摘與食用,即使食用也需格外警惕。

“近半月以來,已有多例食用野菜後出現惡心、嘔吐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狀前來就診的病例,尤其在周末後較爲集中。”4月11日,北京市通州區梨園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表示。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營養科副主任醫師陳巧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介紹,每年全國各地都會有居民因誤食有毒野菜而發生食物中毒的事件發生。以北京地區爲例,常見的野菜有86種,排名靠前的爲黃花菜(幹或濕)、香椿、荠菜、蒲公英、栾樹芽、榆錢、槐花、蕨菜、馬齒苋、柳芽、花椒芽。其中,黃花菜一般在固定攤點售賣,且多爲預包裝食品,少量爲腌制散裝制品。除了黃花菜和香椿外,其余野菜均爲個人兜售性質。截至目前,北京市還沒有發布野菜相關食品安全地方標准。

北京市居民在懷柔區挖到的野菜。受訪者供圖

對于多數人采食野菜是因其“更鮮嫩、更有營養”,陳巧強調,雖然野菜中膳食纖維與維生素C含量較高,例如小黃花菜的維生素C含量是大白菜的8倍,但是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每天綠葉蔬菜攝入量150-250克來食用野菜是比較困難的。大多數人們在采集野菜時只采摘其嬌嫩的葉,人體所需膳食纖維含量遠遠達不到,且被采摘的部分也是野菜苦味物質分泌最爲集中的部位。“通常來說,苦味是毒素的外在表現,食用後很可能引發腹瀉,還可能因爲處置不當引發食物中毒。”

生物與食品工程專業博士雲無心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指出,野菜並不比我們常吃的其他蔬菜有更高的營養價值,食用安全性也無法保障。

陳巧建議,對于長在公園、路邊或小區綠化帶裏的野菜盡量不要采食:“這些地方的樹木、花朵經常會噴灑農藥,而且很多公園和綠化帶是用再生水澆灌。一些坑塘邊的野菜也不建議采集,有被蟲卵、細菌汙染的風險。農村麥田裏的野菜,可以通過詢問當地村民,確保安全可食並經允許後再采挖。另外,不認識的野菜一定不要采食。”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