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病夫”再遭恥辱,日本又是主角之一?能摘掉這個帽子嗎?

時報天下 2024-03-20 11:13:42

最近幾天,日本制鐵要收購美國鋼鐵公司的消息,又引發了國際社會的熱議。究其根本,是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馬上要訪問美國了,但拜登卻一點面子也沒有給他,公開表示,反對這場收購案。

拜登對這件事說不,倒也不是很難理解。畢竟,美國鋼鐵公司,曾經被視爲美國工業和經濟實力的象征,哪怕如今,也是美國制造業,爲數不多能拿出手的排面之一。這樣一家大企業,在拜登的任上被收購了,無疑將會對他的聲望,造成巨大的打擊。

但萬萬沒想到,面對拜登如此明顯的反對態度,日本制鐵竟然怼了回去,他們說“要堅持到底,完成這筆交易”。很明顯,日本制鐵的態度敢這麽強硬,說明他們已經拿捏住了美國鋼鐵公司的軟肋,知道他們已經撐不下去了,必須盡快找人“接盤”。這讓人又想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企業瘋狂並購美國公司的一幕。

而美國鋼鐵公司,作爲美國制造業的標志性企業,也是美國最大的鋼鐵公司,如今竟然淪落到了這個局面。由此可見,美國的制造業,到底衰落到了什麽程度。制造業的興衰,往往被視爲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晴雨表。網上有人將美國稱爲“北美病夫”,這樣看來,也不是完全沒有一點根據。

美國,這個曾經的世界制造業霸主,爲什麽會變成現在這個局面呢?

這就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當時,美國開始推行經濟全球化,將大量低價值的産業轉移出美國。這一戰略在當時看來非常明智,因爲它讓美國企業能夠專注于高附加值、高利潤的領域,實現了價值最大化。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策略的副作用開始顯現。中低端制造業的外流,導致了大量就業崗位的流失,特別是在被稱爲“鐵鏽帶”的地區,制造業的衰落,帶來了經濟和社會層面的雙重打擊。

美國的制造業就業人口,從1979年的近2000萬人,減少到現在的不到1300萬人。這一變化,代表的不僅僅是數字上的減少,更是美國工業核心競爭力的削弱。盡管美國在科技創新上依然實力不弱,但制造業的空心化,已經讓美國的經濟基礎變得脆弱。

面對這樣的現狀,美國政府提出了制造業回流的計劃。然而,這一計劃的實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就說一個最關鍵的問題,美國的人口結構和人口素質,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再像過去那樣,適合大規模的制造業。

美國要讓制造業回流,首先就必須解決這個問題,而這不是一屆兩屆政府能完成的,以美國如今黨爭的激烈程度來看,恐怕很難讓下一屆政府,爲上一屆的政策買單。

正所謂:美鋼昔日鑄輝煌,今朝竟成收購場。制造空心成隱患,美欲重振夢難圓。

2 阅读:373
评论列表
  • 2024-03-20 17:13

    制造業是辛苦用人多而且利潤低的行業。美國人多年來吃的是高科技福利飯,人從窮苦到富足日子好過,但從富足回過頭去過苦日子,就等于從天堂到地獄,很難接受適應,所以美國要重心振興制造業,必須得退回二流國家後才能接受。

時報天下

簡介:國防時報官方國際欄目。聚焦天下時政,縱覽世界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