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炸機曆史經典戰例回顧

雲飛四海 2024-05-05 19:58:51

問世初期的轟炸機戰例

1912年11月,位于俄國聖彼得堡的波羅的海車輛工廠成功制造了一架巨型飛機,飛機的設計者是伊戈爾·伊萬諾維奇·西科爾斯基。1913年5月13日,西科爾斯基親自駕駛這架飛機進行試飛,獲得了圓滿成功。該機不但有寬敞的封閉式座艙,還設有一個裝有暖氣設備的“客廳”,裏面放著一個桌子和幾把藤椅,其奢華程度是當時那些“天作被、地當床”的歐洲其他國家飛行員所不可想象的。

1913年底,西科斯基公司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轟炸機。俄國人給它取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名字——“伊利亞·穆羅梅茨”,這是俄羅斯勇士歌中的主人公、俄羅斯大地衛士的名字。

“伊利亞·穆羅梅茨”是一種雙翼機,飛機上安裝的機槍最多達到8挺,還曾做過在飛機上安裝76毫米口徑機關炮的試驗。機身內可挂航空炸彈,並首次采用了電動投彈器,還裝有駕駛、領航儀表和轟炸瞄准具。飛機載彈量400千克,超載時可達700~800千克。史學界公認,“伊利亞·穆羅梅茨”堪稱當時大型飛機之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無論是協約國還是同盟國,都不曾制造出可與之媲美的重型轟炸機。

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俄陸軍部十分欣賞“伊利亞·穆羅梅茨”,遂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僅有的4架“伊利亞·穆羅梅茨”全部投入使用。1914年12月10日,俄最高當局決定組建“飛船大隊”,任命波羅的海車輛工廠廠長M.B.希德洛夫斯基爲現役少將,主管“飛船大隊”的各項工作,“飛船大隊”是世界上第一支重型轟炸機部隊。

1915年1月,所有該型飛機全部進駐華沙附近的雅布隆納機場,這裏距離前線只有40幹米。2月15日,一架“伊利亞·穆羅梅茨”飛機首次襲擊了波蘭境內的德軍目標,投擲272幹克炸彈。此後,這種重型轟炸機經常執行深入敵方縱深100多千米的戰役戰術轟炸任務。同年3月6日,飛船中隊的格奧爾基·戈爾什科夫中尉和亞曆山大·布羅多梅奇各駕駛1架該型飛機對波蘭威廉貝格車站進行轟炸,在世界航空轟炸史上創造了第一次編隊轟炸的戰例。8月,該機又創造了世界航空轟炸史上第一次夜間轟炸的戰例。

“伊利亞·穆羅梅茨”重型轟炸機采用了一種獨特的編隊隊形來防禦德軍的進攻,直到戰爭結束只損失了兩架飛機。至1917年十月革命,俄國退出大戰爲止,這種飛機共執行過422次作戰任務,投彈2000余枚。從1914年到1918年,俄國共制造了73架“伊利亞·穆羅梅茨”,其中一部分爲雙發動機的型號,還有一部分飛機安裝了浮筒,成爲水上重型轟炸機。

二戰中的轟炸機戰例

日本97式艦載魚雷轟炸機偷襲美軍珍珠港

在二戰曆史中,“偷襲珍珠港”算是最爲人熟知的事件了,它既因將美國卷入二戰,成爲戰爭的重要分水嶺,也因其複雜的戰略目的和戰術方法,爲後人留下無盡的經驗、教訓和遐想。這次改寫曆史的轟炸主角便是97式艦載魚雷轟炸機(簡稱97艦攻)和日本99式艦載俯沖轟炸機(簡稱99艦爆),兩者都是當時日本海軍享有盛名的主力轟炸機。

1941年末,作爲法西斯德國的盟國,日本決心趁德國在歐洲戰場得手之機,擴大戰火,奪取戰略資源。爲了先發制人,日本在1939年9月制定了“z”計劃。

該計劃需使用海軍艦載飛機遠程偷襲美國夏威夷珍珠港海軍基地,給美國太平洋艦隊致命打擊,企圖消除美國太平洋艦隊對日本的威脅,從而稱霸太平洋。

珍珠港距離日本本土超過6500千米,對于當時的轟炸機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天文數字般的距離,因此,必須先使用航母將轟炸機運載到珍珠港附近海域。1941年11月26日,日本有6艘航母、2艘戰列艦、9艘驅逐艦、3艘巡洋艦、3艘潛艇和8艘油船離開了幹島群島,沿偏僻的北部航線向夏威夷島進發。爲了隱蔽行蹤,所有艦艇都實施了嚴格的燈火管制和無線電靜默,終于在12天後,神不知鬼不覺地摸到了珍珠港以北約370千米的預定海域。

12月7日早上6點,日本第一波次183架97艦攻、99艦爆等飛機離開航母,隨時准備應對美軍的攔截。此時,美國雷達站也發現了北方大批飛機正在接近,但可笑的是,嚴重失職的值班人員竟然堅信這是本國飛機。于是,日本機群沒有遇到任何阻攔,在早上7點30分左右抵達珍珠港上空。日軍的俯沖轟炸機帶著炸彈從天而降,魚雷轟炸機從低空攻擊軍艦,水平轟炸機在高空再度攻擊,無須應對美軍攔截的日本零式戰鬥機也投入轟炸中。原本甯靜的珍珠港頓時硝煙彌漫,一片狼藉。多艘美國艦船燃起熊熊大火,沉入水中。

第一波轟炸剛停止,第二波次170架飛機尾隨而至打擊剩余軍艦,毫無防備的美軍幾乎沒有任何反應。前後2個小時的轟炸,使美軍2400余人稀裏糊塗地喪命,40余艘艦船和300余架飛機遭到毀傷,分別占美國太平洋艦隊的50%和70%。而日軍僅損失了約30架飛機、55名飛行員和幾艘袖珍潛艇。雖然日方有繼續攻擊的建議,但由于已達到作戰效果又擔心過多戰損,日軍艦船于當日下午1點30分返航。後來無數的軍事人員都對這個贻誤大好戰機的錯誤決策扼腕歎息。如果日軍乘勝追擊,摧毀美軍的機械廠、修理廠、油庫、船塢和附近的航母,那麽美國太平洋艦隊癱瘓的時間就絕不僅僅只是曆史上的半年。

德軍HE-111中型轟炸機空襲英國本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不列顛之戰”中,德國空軍對英國實施了夜間轟炸。德軍在HE-111中型轟炸機上安裝了無線電導航設備,解決了遠程轟炸的精度問題,在技術上最先實現轟炸程序全自動化。其中,德軍利用HE-111中型轟炸機對英國重要工業城市考文垂的轟炸,被視爲早期戰略轟炸的雛形。

從1940年8月13日德國攻擊英國開始,到1941年5月“不列顛之戰”結束,英德空軍在英國倫敦上空上演了二戰中第一次獨立的、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空戰。其中最典型的戰鬥是11月14日夜間,代號爲“月光奏鳴曲”的德國對英國航空工業基地考文垂的空襲。當晚,德軍共出動449架HE-111中型轟炸機,向考文垂市中心投下了394噸爆破彈和56噸燃燒彈。此外,還投下了127枚延時炸彈,以破壞英國人的救援行動。考文垂有5萬多座建築被炸毀,死亡554人,重傷864人,12家生産飛機零部件的工廠遭到嚴重破壞,致使英國飛機減産20%。考文垂的水、電供應中斷了35天才恢複,損失相當慘重。

在這次空襲中,由于德軍在HE-111中型轟炸機上使用了代號爲“x-蠟膏”的無線電導航技術,極大地提高了轟炸的准確性。單從軍事角度而言,此次空襲是非常成功的,並由于其具備了戰略轟炸的典型特點,在軍事史上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英軍在發現德軍使用無線電導航技術以提高夜間轟炸精度後,迅速采取針對性措施,建立了一批專用電台,對德軍的無線電信號進行錯誤轉發或強力幹擾,通過這些早期的電子對抗,使德軍無線電導航的轟炸精度下降了80%,誘使德軍將大量炸彈投到無人地帶。

1940年底,由于英軍的英勇抗擊,德軍損失越來越大,空襲的規模和強度也逐漸減少。1941年5月10日晚,德國空軍對倫敦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規模空襲。至此,人類戰爭史上最驚心動魄的大空戰——“不列顛之戰”宣告結束。

美國B-29戰略轟炸機向日本投擲原子彈

1945年7月,美國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彈。一顆用于7月16日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附近沙漠地區進行第一次核試驗。另外兩顆,一顆是鈾彈,長約2.5米,直徑0.71米,重4.1噸,外形細長,取名“小男孩”;另一顆是钚彈,長約3.3米,直徑1.5米,重4.5噸,外形渾圓,取名“胖子”。

此時,二戰已接近尾聲,在歐洲戰場,德國已宣布投降,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日本尚在負隅頑抗。7月26日,美國、英國和中國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迅速無條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美國決定向日本投放原子彈,他們選擇的目標不是重要的軍事基地而是兩個中等城市——廣島和長崎。而承擔轟炸任務的載機是B-29“超級堡壘”戰略轟炸機,它是當時美國唯一可以運載原子彈的載機。

爲了執行原子彈投放任務,美國第一次出動了6架B-29戰略轟炸機,其中3架爲氣象觀察機,1架爲原子彈載機(以機長保羅·蒂貝茨上校母親的名字命名爲“伊諾拉·蓋伊”),另2架分別是裝有科學儀器的測量機和照相偵察機。1945年8月6日8點15分,美軍一架B-29戰略轟炸機向日本廣島市區投下了代號爲“小男孩”的原子彈。原子彈在市中心上空600米處爆炸,相當于1.7萬噸TNT炸藥當量的原子裂變反應,瞬時使市內90%的房屋受到破壞,濃煙翻滾至7620米的高空。全市24.5萬人口中有78150人當日死亡,死傷總人數達20余萬。

第一顆原子彈突襲得手後,由于日本沒有立即投降,美國便計劃投放第二顆原子彈。8月9日,美軍又出動B-29戰略轟炸機將代號爲“胖子”的原子彈投擲到日本長崎。長崎市約60%的建築物被毀,傷亡86000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37%。

美國在日本投放的兩顆原子彈,以其空前巨大的殺傷力和破壞力震驚了日本戰時內閣,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徹底失敗。8月15號,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並于9月2日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另一方面,這兩顆原子彈的爆炸給日本平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在國際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核武器的出現和在戰爭中的首次使用,使人類社會進入了在核戰爭威脅下的時代。

B-29戰略轟炸機作爲投放核彈的載機,是二戰時期美國轟炸日本列島及其亞洲基地的主力轟炸機,它也作爲人類史上第一種、也是唯一一種在實戰中顯示核武器巨大威力的轟炸機而永載史冊。

越南戰爭中的轟炸機戰例

1972年12月中旬,美國與越南方面停戰談判破裂,白宮受到了國內外空前的壓力,要求盡快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武裝沖突。美軍專家研究強調,必須在短時間內,對北越進行沉重打擊,造成巨大的損失和破壞,影響河內官方在和談問題上的立場,從而迫使越南做出讓步。美國總統尼克松要求戰略航空兵勇擔重任,挽救局勢。

1972年12月18日至29日,美國發動了越南戰爭中規模最大、也是最後一次空中戰役——“後衛I”戰役。美軍共動用200多架B-52戰略轟炸機,對越南民主共和國軍政目標進行了11天的狂轟濫炸,越南民主共和國遭受了沉重的打擊。此次襲擊,戰略航空兵的轟炸不是針對越南民主共和國地區的所有領土,而是主要針對越南民主共和國不可替代的軍事工業中心——首都河內和重要港口附近地區。

在發起“後衛l”行動的第一夜,美軍從關島和烏塔堡兩個基地起飛的129架B-52戰略轟炸機共進行了3波攻擊。同時,越南民主共和國的防空導彈也展示了威力。據稱,越南民主共和國防空導彈共擊落了美軍3架B-52戰略轟炸機和一架海軍A-7戰術轟炸機,還有一架F-111戰鬥轟炸機在投擲完炸彈後原因不明地墜毀了。第二夜的攻擊行動比較順利,美軍戰機飛行員沒有看到任何一架越南民主共和國的米格戰鬥機。災難發生在第三夜,越南民主共和國的防空導彈和米格戰鬥機給美軍造成了重大損失:有6架B-52戰略轟炸機和一架來自美國海軍“企業”號航母的A-6戰術轟炸機被擊落;5架B-52戰略轟炸機在到達轟炸目標前被擊中。

12月29日,“後衛”行動結束。“後衛”行動期間,B-52戰略轟炸機在11個晚上共出動了729架次(計劃出動740架次,其中有11架次中途終止了飛行,未能抵達目標),突擊了34個目標,投彈量達15287噸,1600處軍事設施被破壞或摧毀,使越南民主共和國損失了3百萬加侖(1加侖×3.78升)石油和80%的發電能力。

海灣戰爭中的轟炸機戰例

F-117“夜鷹”戰鬥轟炸機是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下屬“臭鼬”工廠的産品。“臭鼬”工廠一直負責美軍絕密航空研制計劃,如U-2、SR-71等。F-117戰鬥轟炸機是一種單座戰鬥轟炸機,其設計目的是憑借出色的隱身性能突破敵方火力網,壓制敵方防空系統,摧毀嚴密防守的指揮所、戰略要地和工業目標,同時可執行偵察任務。

作爲人類曆史上第一款隱形戰機,同時又是第一種參加實戰的隱形飛機,F-117“夜鷹”戰鬥轟炸機的名氣卻遠不如F-22戰鬥機和B-2戰略轟炸機。主要原因是F117戰鬥轟炸機服役時間很短,從1983年服役到2008年退役,總共只有25年時間。對于美軍來說,一款先進武器服役時間如此之短是相當罕見的。但這並不是說F-117戰鬥轟炸機是一款失敗的飛機,事實上它取得的成就絲毫不在那些聲名卓著的戰機之下,海灣戰爭便是F-117A戰鬥轟炸機的“成名演出”。

自從1990年8月海灣危機爆發以後,美國分3批將45架F-117A戰鬥轟炸機調入海灣地區,飛機全部駐紮在沙特阿拉伯西南部的哈米斯·穆沙伊空軍基地。該基地距沙特邊境1202幹米,距巴格達1665千米。根據被攻擊目標的縱深距離,F-117A戰鬥轟炸機每晝夜可出動2次,一直到投彈前(包括空中加油期間)均保持無線電靜默,只有在攻擊後返航途中空中加油和著陸時可使用無線電通話。1991年1月17日,多國部隊正式發動空襲之前9分鍾,一架F-117A戰鬥轟炸機潛入伊拉克南部領空,投下兩枚激光制導炸彈,摧毀了一個防空指揮中心。而另一架F-117A戰鬥轟炸機以同樣的方式攻擊了伊西部的另一個防空指揮中心,兩架戰機均全身而退。

在空襲首日的第一波攻擊中,第415和416中隊共出動了30架F-117A戰鬥轟炸機攻擊了34個目標,主要是伊方的一體化防空指揮中心和位于伊拉克南部、西部的綜合軍事活動中心。第二波的攻擊目標是位于巴格達市區的重要指揮通信中心。在第一天的空襲中,只占出擊飛機3%的F-117A戰鬥轟炸機攻擊了占當日被攻擊的35%的戰略目標。以後的幾個晚上,F-117A戰鬥轟炸機攻擊的重點集中在機場上堅固的飛機掩體,橋梁,核生化武器的研制、生産和存貯設施,“飛毛腿”導彈的生産與存儲設施以及指揮、通信和控制中心等目標。戰爭期間,45架F-117A戰鬥轟炸機在42天中共出動了1296架次,投彈2590噸,其中包括2087枚907千克的激光制導炸彈,1700枚命中目標(炸彈落在瞄准點周圍3米以內),命中率超過80%。

在整個海灣戰爭期間,F-117A戰鬥轟炸機出動架次只占總出動架次的1.5%,卻擔負了攻擊40%戰略目標的重任。它是多國部隊唯一突入巴格達市區進行攻擊的機種,巴格達被摧毀的目標中,F-117A戰鬥轟炸機用激光制導炸彈摧毀的占95%。

實戰證明,F-117A戰鬥轟炸機基本滿足了設計要求,最適合攻擊中等技術水平、中低訓練水平、缺乏高技術和先進防空裝備、沒有高效組織體系的對手。

阿富汗戰爭中的轟炸機戰例

提到B-52戰略轟炸機,人們通常會先和“地毯式轟炸”聯系起來。隨著科技的發展,防空火力越來越密集,越來越精准,B-52戰略轟炸機這種不以速度和機動性見長的“大塊頭”在防空圈內的生存能力越來越低。于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軍就對B-52戰略轟炸機進行了改裝和升級,使之具備防區外打擊能力。此後,B-52戰略轟炸機充分發揮機體大,載彈量多,滯空時間長的優勢,成爲美國空軍最主要的巡航導彈發射平台,從最初以核威懾爲主,演變成以常規作戰爲主。

進入21世紀後,B-52戰略轟炸機著重改進了戰術精確對地打擊能力,機翼右翼兩套發動機吊艙之間攜帶的激光瞄准吊艙和機關炮被取消了,將相應位置改成了電子對抗裝置。在阿富汗戰爭的“持久自由”行動中,B-52戰略轟炸機更是與美軍地面特種部隊一起,創造一種新的作戰形式,即美軍地面部隊負責精確引導,B-52戰略轟炸機憑借其巨大的載彈量,按照地面的指示,准確對塔利班武裝目標進行定點清除,有力支援了北方聯盟奪占首都喀布爾,推翻塔利班政權。

2001年的“持久自由”行動期間,B-52H戰略轟炸機完成了從“地毯式轟炸”到“精確打擊”的角色轉換,除了進行相應的改裝升級外,最大變化是加裝了類似“狙擊手XR”一類的先進瞄准吊艙以及采用了GPS衛星制導的JDAM。行動期間的一次轟炸中,在前線特戰隊沒有配備激光指示設備的情況下,美軍後方指揮部根據一架MQ-1“捕食者”無人機提供的視頻圖像,分析出隱藏在山嶺中目標碉堡的准確坐標信息。在通過數據鏈接收到坐標後,代號“西奈-01”的B-52H戰略轟炸機從1萬米高空投放了一枚JDAM,將塔利班碉堡准確摧毀,成功爲地面部隊解圍。

2018年2月8日,美空軍連續4天出動B-52H“同溫層堡壘”戰略轟炸機對位于阿富汗東北部巴達赫尚省的塔利班恐怖分子營地進行轟炸,共投放24枚JDAM,摧毀了大量恐怖分子訓練設施及剛改裝好的自爆卡車。此次作戰行動創下了B-52戰略轟炸機近年來投放最多精確制導炸彈的紀錄。此次參與空襲的B-52H戰略轟炸機是從位于中東卡塔爾境內的烏代德空軍基地起飛,在長途奔襲近2280幹米後,飛抵位于阿富汗西北部的巴達赫尚省執行精確打擊任務。

敘利亞戰爭中的轟炸機戰例

2011年初,敘利亞政府與反對派組織、伊斯蘭國之間也爆發了沖突。敘利亞的反政府示威活動于2011年1月26日開始,並于3月15日逐漸升級,隨後,反政府示威活動演變成了反對派對敘利亞武裝部隊及親政府民兵組織的恐怖襲擊。而位于敘利亞地中海南段的塔爾圖斯港,是敘利亞第二大商港和漁港,也是俄羅斯海軍在海外重要的軍事基地,對俄羅斯有著至關重要的戰略作用。出于維護在中東地區地位等因素,俄羅斯從2015年9月起,宣布出兵敘利亞。

2015年11月17日,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宣布,俄空軍在上午9點至9點40分,出動圖-160、圖-95MS和圖-22M3戰略轟炸機對敘利亞境內恐怖分子目標進行了猛烈的戰略轟炸。俄軍此次空襲分爲兩個波次,第一波次以12架圖-22M3遠程戰略轟炸機組成,對敘利亞拉卡省和代爾祖爾省境內的伊斯蘭國目標進行了打擊。這批圖-22M3遠程戰略轟炸機可能是通過“裏海-伊朗-伊拉克”通道越境進入敘利亞,對位于敘利亞東部,與伊拉克接壤的拉卡省和代爾祖爾省的恐怖分子目標進行空襲。俄軍公布的轟炸行動視頻顯示,圖-22M3遠程戰略轟炸機在機內彈艙裝載了普通航空炸彈。俄空軍的圖-22M3遠程戰略轟炸機可以攜帶短程的戰術空地導彈、激光制導炸彈等彈藥,沒有發射遠程巡航導彈的能力,但由于恐怖分子沒有像樣的防空武器,所以圖-22M3遠程戰略轟炸機投擲普通航空炸彈也能較好地完成任務。

俄軍的第二個波次是空射巡航導彈打擊。俄軍共出動了5架圖-160戰略轟炸機和6架圖-95MS戰略轟炸機,對恐怖分子的目標發射了34枚空基巡航導彈。此次空襲使用了兩種空基巡航導彈,分別是X-55導彈和X-101導彈,這兩種空基巡航導彈都屬于×-55系列巡航導彈,由于外形酷似美國戰斧式巡航導彈,因而被人們稱之爲“戰斧斯基”。任務結束後,俄宣布所有導彈都命中了此前偵察獲取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11月20日,俄軍兩架圖-160戰略轟炸機一改常態,沒有走近道,而是特意向北飛行,然後沿著歐洲的挪威海岸、愛爾蘭西海岸南下飛行,最後拐入地中海,抵達敘利亞完成空襲後再經伊拉克、伊朗等地返回俄境內,整個飛行距離長達13000幹米,幾乎繞飛了整個西歐地區,一度引發空前熱議,向西方國家展示了俄恐怖的遠程戰略打擊能力。這次行動是圖-160戰略轟炸機服役以來首次投入實戰,也是這型傳奇轟炸機誕生以來的首次實戰,爲俄羅斯轟炸機的遠程戰略運用積累了作戰經驗,同時也檢驗了圖-160戰略轟炸機在實戰中的性能。

據說,俄羅斯前空軍上將澤林曾說過:“一百次揮舞拳頭,不如戰略轟炸機舞動一下翅膀。”但是,在俄烏沖突中,戰略轟炸機似乎並沒有發揮出人們想象的那種作用,盡管它的作用確實遠比“一百次揮舞拳頭”更大。甚至,整個俄羅斯空天軍,也沒有發揮出自1991年的海灣戰爭以來人們認爲的理所應當的決定性作用。2024年4月份,俄軍一架圖22M3“逆火”轟炸機在南部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墜毀。因爲飛行員及時逃生,加上飛機沒挂載彈藥,且墜落在空曠區域,所以除了一名機組人員沒找到和飛機徹底報銷外,沒有造成特別大的損失。

0 阅读: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