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創新遼甯|孫東明:給芯片裝“空調”的人

人民網 2024-05-16 13:26:40

編者按

采訪,就是一次次的相遇。人民網“行進中國”大型融媒體系列調研行來到老工業基地遼甯。在這裏與我們相遇的,是一批活躍在科技創新一線的年輕人。他們或是打造大國重器的工程師,或是機器人、芯片等新興産業的弄潮兒,或是把老字號做出新高度的手藝人。與父輩相比,他們有著更多的冒險精神,有著對新技術、新工藝、新産品更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著平視世界前沿的開闊眼界,更有敢于瞄准世界第一的好勝心。

與這些年輕人相遇,我們能夠感受到遼甯這個老工業基地向“新”突破的勃勃生機。

上午9點,在與記者約定的時間,孫東明准時趕到,行色匆匆。

“上周五剛在武漢開了一個會,周末又去了趟北京,跟中科院的同事碰了一下課題的事。”無框眼鏡、清瘦的身材、老舊的黑色手提包……面前的孫東明,既是全國人大代表,又是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還是遼甯冷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三種角色背後,孫東明低調而謙遜。

在公司三樓的展廳裏,孫東明指著一塊展板,講起産品的工作原理:“當熱電偶通入直流電流後,將在電偶結點處産生吸熱和放熱現象……”

作爲企業家,孫東明在這裏接待過很多來訪的客人,但講到專業問題的時候,他能很快回歸到一個科研工作者的角色。

“用手機玩遊戲時間久了,就有可能發燙,手機也會變卡頓。”孫東明介紹說,原因就在于半導體芯片的性能會隨著溫度的變化發生改變。要讓半導體芯片把最好的性能發揮出來,就需要控制溫度。他從展台上拿起一個樣品:“一枚不到一角錢硬幣大小的制冷芯片,在通電後,就能讓器件上下表面産生上百攝氏度的溫差,通俗地講,就是給芯片裝了空調,冬暖夏涼!”這種控溫器件可以有效保護芯片性能,是發展5G通信、車載激光雷達、生物醫藥的關鍵,這種技術的市場前景極爲廣闊。

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納米碳基電子器件超淨實驗室內,孫東明在查看試驗樣品數據。人民網記者 周頌雪攝

半導體溫控技術是當前限域空間下高精度溫度控制的唯一解決方案。實現半導體溫控器件技術的國産自主可控,必須要依靠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才能實現從0到1的突破。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組建了一支由納米碳材料、熱電化合物和半導體器件的聯合攻關團隊,曆時近10年,孫東明和他的團隊終于實現了從材料到器件集成等關鍵技術突破。

孫東明從技術講到市場,科學家和企業家的身份無縫銜接。但是在跨界之初卻是一步一坎。“最開始沒有客戶著急,後來客戶多了我們服務和研發跟不上更著急!”習慣了實驗室裏一切盡在掌握的孫東明和團隊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一時間完全理不出頭緒。“實驗室裏的成果總要走出去、用起來!”就是這樣一個樸素的信念支撐著這群科學家走上了創業之路。

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納米碳基電子器件超淨實驗室內,孫東明與助手在討論試驗樣品。人民網記者 周頌雪攝

如今,遼甯冷芯已經實現了宇航級到工業級一系列微型半導體器件的國産化,解決了國家在控溫芯片領域的“卡脖子”難題。目前,這家企業的溫控芯片月産能已經突破了30萬枚,進入了40余家企業的供應商體系,實現批量供貨。

“搞科研、做企業,都是主責主業,都要把國家需求放到第一位,確保産業鏈自主可控。”不同角色的背後,是孫東明始終如一的初心。

作爲全國人大代表,孫東明經常在科技企業、兄弟院所調研,了解科技創新的難點、堵點。

“今年全國兩會,我提交一份關于推進半導體熱電制冷技術發展的建議,建議加快推進國家級創新平台建設,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從201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孫東明每年的建議都會成爲相關國家部委的重要決策參考。

“孩子今年6月份就高考了,我得減少點出差和會議安排了”,孫東明邊說邊打開手機裏的日程表,裏面是滿滿的行程計劃。“周六還得去趟深圳,有個學術會議,我要做主題發言”。收起手機,孫東明笑著說:“這次我要講的,是半導體材料領域的一個新課題。”(趙強 李娜 那其灼 王斯文 邱宇哲 周頌雪 湯龍 孝媛 李根 萬能 張素玲)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