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6歲少女爲養家三度賣血,死後三個哥哥爲她披麻戴孝

卡門的事 2024-05-18 07:29:58

文|卡門的提琴

編輯|卡門的提琴

1996年,一個年僅16歲的姑娘離開了人世,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他的四個哥哥竟然爲她披麻戴孝,不僅如此,全村人都來爲她送行。

就算是未成年不能葬進祖墳的的祖訓,也因爲這個小姑娘而破例。

那麽,這個小女孩是誰?她都做了什麽,爲何能讓村民們爲她破例?

新的家庭

命運之手對申春玲似乎從一開始就沒有眷顧,她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戶家庭,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只留下母親和弟弟相依爲命。

爲了讓日子好過一些,母親在春玲11歲那年決定改嫁到嘉祥縣的一個村莊。

母親的新婆家是申樹平一家,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初春日子,田間地頭一片生機勃勃,申樹平家坐落在村子東頭,雖然房舍不大,但布局整齊有序,還留有一小塊空地可以曬曬太陽。

春玲和母親徒步走來了這裏,他們手裏提著些簡單的行李,神情有些緊張卻也透著幾分期待,春玲生怕自己的新家人不會喜歡她,行事格外小心翼翼。

申樹平是當地出了名的木匠,家境雖不算富裕但過得也算小康。

春玲一家到了以後,申樹平早就在門口恭候多時了,幾人到來,他急忙上前相迎,熱情地朝著幾人一一點頭微笑。

"快進來吧,都別站在外頭了。"申樹平說著,上前親自攙扶起春玲的母親,母親微微一笑,踏進了院門,身後跟著春玲和弟弟。

春玲不自覺地往院子裏瞄去,只見幾個青年男子齊齊並排站在那裏,正一動不動地注視著他們這些新來的人。

在繼父的介紹下,春玲才認識了他們,是自己的哥哥,四個哥哥都在縣城上學。

幾個哥哥也一前一後地同母親見禮,態度恭順有禮,期間他們偷偷用好奇的眼神打量著面前這個鄉下少女——春玲。

最後輪到小兒子了,這個膀大腰圓的小子挺直了腰杆,對母親和春玲說:"您就放心吧娘,有大哥幾個在,咱們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大家不禁都被這小子的直白幽默給逗樂了。

當然,還有這個家還有申樹平的父母,也就是春玲的爺爺奶奶,兩位老人年紀以大,但是笑起來卻是十分和藹,他們還沒有孫女呢,見到春玲後更是笑的合不攏嘴。

春玲也終于對這個新家庭露出了一絲腼腆的微笑。

就這樣,春玲一家三口正式入住進了申樹平家,開啓了一段全新的生活。

出乎春玲意料的是,繼父與自己的幾個哥哥對自己非常好,得知自己到現在還沒有上學,繼父更是自掏腰包讓春玲和自己的幾個哥哥一起去上學。

當然春玲在家也經常幫著自己的哥哥和父親做農活,有時候讓她歇著,她還不樂意,因爲沒有這個家,他這個時候可能不知道在哪做苦力,一點農活難不倒她。

幾個哥哥也非常喜歡這個小妹妹,一家人還親切的稱呼她爲“小鈴铛”,那段時間,是春玲最開心的一段日子。

可好景不長,命運又狠狠地給了這個家庭一記重擊。

突傳噩耗

不久後,申樹平在工作時不慎從三層樓掉下,導致終生癱瘓在床,這個本來幸福美滿的家庭再次陷入了困境。

平日裏這對老兩口都指望兒女們將來有出息,家中的頂梁柱倒下,沒有了經濟來源,讓一家老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正當申家人爲如何維持生計而犯難時,春玲開口了:“我辍學來照顧家裏吧。”

申樹平和幾個哥哥不可置信的望著春玲,隨後便異口同聲的拒絕了她,春玲的學習成績很好現在辍學豈不是浪費了。

而春玲似乎早就料到了家人的反應,哥哥們都在上高中,馬上就要高考了,是絕對不能辍學的,自己現在還在上小學,誰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麽呢?

所以春玲眼神堅定的拒絕了哥哥們和父親。

看著春玲如此懂事,兩行熱淚從申樹平的眼睛中流出:“孩子,苦了你了,我對不起你啊。”

春玲只是要了搖頭,沒有繼父就沒有自己現在的生活,她從不感覺到苦,她只知道有恩就贏定要去償還。

但是在一天夜晚,讓春玲想不到的意見事情發生了。

申春玲的母親決定帶著春玲和她弟弟離開,前夫去世,讓這個母親甚至獨自一人照顧家庭的艱難,她不想再重蹈覆轍,于是她打算在夜裏帶著春玲和弟弟離開。

但春玲卻出人意料地選擇留了下來。

一個年僅12歲的女童,在面對母親的抉擇時,她說:"媽媽,我雖然年紀小,但我知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現在這個新家待我們和親生家一樣,所以我們應該共同渡過難關。"

面對母親的勸說,春玲紋絲不動,母親最終一肚子氣,只能帶著弟弟離開,留下春玲一個人獨自扶持申家的家計。

自那一刻起,12歲的春玲扛起了整個家裏男女老少的重擔,成爲家中的頂梁柱。

薄弱的肩旁扛起一整個家

從此,春玲放下課本鉛筆,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打工和照顧申樹平的日子。

白天在田間幹活掙錢養家,晚上就得照顧癱瘓的申樹平,給他餵飯餵水,一個多小時就得給他翻身一次,防止壓瘡。

一個嬌小的女孩,給一個壯年男人翻身,這項工作對春玲來說過于吃力,每次翻身時她都是咬緊牙關使出吃奶的力氣,直到額頭冒汗、手臂酸軟。

有時申樹平看著春玲累得滿頭大汗,總是抱歉地說:"小鈴铛啊,可憐你了,苦了你了。我這把沒用的老骨頭,真是拖累了你。"

春玲總是笑著回應:"沒關系,您這不是還有我呢嗎?我把您當成我親爹了,您就是我的親生父親,女兒照顧父親再苦也應該的。"

申樹平被這樣的孝心給震撼了,從此,春玲真的就像這個家的親生女兒一般,守護著整個家庭。

盛有一年的夏天,申樹平的病情加重,危在旦夕,爺爺奶奶年紀以大,而當時只有春玲一人在家,申春玲她獨自一人將生病的父親小心翼翼地安置在板車之上,踏上了漫長的求醫之路。

去往醫院的路途遙遠,足足有80公裏,但申春玲從未半途而廢。

烈日炎炎之下,她咬牙拽著纜繩,一步一步地拉著板車前行。

很快,汗水就浸透了她單薄的衣裳,繩索也在她瘦弱的肩頭磨出一道道血痕,而在崎岖的路面上,她的腳底很快也爆出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泡。

終于在筋疲力盡之際,她到了濟甯市醫院,滿身疲憊的申春玲終于可以卸下重擔,讓父親得到妥善救治了。

爲了節省開支,她只得暫住在醫院自行車棚裏,雖然受盡白眼,但她卻緊咬牙關,堅持照料著父親的病情。

秋收時節,家裏7畝多的麥地只有她一個人操作,爲了不讓稻谷倒在地頭,她連夜趕工,短短幾天,手腳再次磨出一片血淋淋的傷口。

但是最讓申春玲艱辛的,就是爲哥哥們湊學費的這段時間。

賣血助哥哥圓夢

二哥申建軍考上了夢校上海同濟大學,3000元的學費卻讓這個貧困家庭陷入兩難,她只得咬咬牙,去血站賣血換錢。

那時候,農村地區賣血還算較爲普遍,很多農民爲了補貼家用,都會到縣城血站獻血換錢。

初次她試圖賣血籌錢,但因年齡尚小遭到拒絕,第二次她只得虛構年齡終于賣出400元。

然而這遠遠不夠,第三次當護士洞悉她的處境時,懷著同理心只象征性地抽了少許血液,並從自己腰包中慷慨解囊700元相助。

即便如此,3000元的學費目標仍然遙不可及,全家上下只能時刻克勤克儉,彙聚點點滴滴的收入,才最終湊足這筆巨資。

她還連夜趕制了新棉被和鞋子,備好行裝給予二哥鼓勁。

申春玲的操勞暖化了二哥的心扉,他難掩眼底湧現的熱淚,緊緊擁抱著這個可愛的妹妹,輕聲安慰道:"好妹妹,我定會加倍努力,將來有朝一日也要像你這般體恤家人、扶危救困!"。

臨行前,她對申建軍叮囑道:"這可是用我的血換來的學費啊,你可得爭氣點,別辜負了我們一家人的期望。如果用錢的話就給家裏寫信,我再想辦法。"

就這樣,一個青春期的少女,用自己的血汗和淚水,換來了整個家庭的希望和未來。

1998年春節過後不久,春玲奶奶因大病去世。臨終前,她將自己親手戴了一輩子的手镯送給春玲,算是給這個疼孫女最後的饋贈。

葬禮一過,四哥就在信裏提出要考軍校,而報考軍校需要一大筆錢,他本想放棄這次機會,但是春玲卻極力要求四個堅持下去,強的事情自己來想辦法。

勞碌多年的春玲已是體力不支,但是爲了四哥前程還是毅然決然地來到縣城血站,抽取了300毫升鮮血,換來600多元費用。

可是,長期過度勞累加上三次賣血,春玲的身體早已力不從心。

當天抽血回來的路上,她突然意識有些模糊,腳步也越來越虛浮。

就在這時,一輛大貨車從對面駛來,春玲來不及反應,就被重重撞倒在地,鮮血飛濺,鈔票也被染紅了一地。

苦命姑娘永垂不朽

噩耗傳來,整個申家陷入絕望的痛苦之中。

本打算用這筆錢給四哥報考軍校的春玲,卻葬送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申樹平幾度昏厥,爺爺更是臥病在床,三個哥哥悲恸欲絕,他們像孝順父母一般,披上孝衣戴上孝帽,爲妹妹送行,四哥當時在部隊,一接到噩耗便暈了過去,後來趕回家中。

整個村子的鄉親們紛紛爲春玲送行,無不稱頌她是鄉村最美的閨女,更是他們學習的典範。

村裏不少人感慨說:"人生能有申春玲這樣的孝心和奉獻精神,那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啊!"

據了解,村裏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未成年死者不准舉行葬禮,也不能入祖墳安葬,但申春玲的事迹感天動地,鄉親們反而破例給她最隆重的安息。

出殡那天,全村婦女都剪下女兒的頭發,編成了辮子懸挂在春玲的墓旁,獻上最虔誠的祭奠。

總結

人們常說,這個世界因爲有了申春玲這樣的好姑娘,所以我們才不會失去人性中最後的善意。

是啊,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有許多像春玲一樣甘于奉獻、不計回報的普通人,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呵護著親人,守護著家園。

盡管生活中他們遭遇再多苦難掙紮,但依然保持著一顆善良純淨的心。

2 阅读:20

卡門的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