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親王是勸進的主力,自從明宣宗削藩後再無親王勸進

史海撷英 2023-11-19 15:52:50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二月十一日,中書省左相國、宣國公李善長率領文武百官奉表勸進,希望吳王朱元璋能夠順天應人登基稱帝。和後世大明皇帝要三推三讓惺惺作態相比,朱元璋是爽快人,他只推讓了一次,就于十二日同意了群臣的請求,同時囑咐他們要把即位大典辦得隆重一些。“明日善長等複請曰:‘殿下謙讓之德,著于四方,感于神明。願爲生民計,早徇群臣之請。’上曰:‘中原未平,軍旅未息。吾意天下大定,然後議此,而卿等屢請不已。此大事,當斟酌禮儀而行,不可草草。’”

次年正月初四日,吳王朱元璋先是在南郊祭天,隨即登基稱帝,定國號爲“大明”,年號爲“洪武”。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大明天子封建諸王,一口氣封了九位親王和一位郡王,並且賦予了他們“藩屏國家”的重任。

在明朝初年,大明親王坐擁兵強馬壯的三護衛官軍,不但在地方軍事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朝政之中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今天就從親王們在勸進表中的存在感來看一看他們是怎麽從國之柱石一步步淪爲了無足輕重的小透明。

從朱棣到朱瞻基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日,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享年七十一歲。由于皇太子朱標已經在六年前不幸薨逝,因此最終繼位的是皇太孫朱允炆。

爲了消除戍邊親王對皇權的威脅,朱允炆在即位伊始便進行了暴力削藩,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或被廢爲庶人,或被逼自盡,一時間各地宗室和皇帝之間的矛盾急劇惡化。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封國北平起兵造反,稱“奉天靖難”。

朱允炆

經過三年的苦戰,靖難大軍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殺入京師,朱允炆則在奉天殿自焚殉國。朱棣爲了擺脫自己篡逆者的形象,處處以太祖繼承人自居,不但盡廢建文新政,將建文四年改爲洪武三十五年,又銷毀了大批建文朝的史料。正是這個原因,當年朱允炆即位之前,是否有親王勸進成了一個謎。不過大概率是沒有。

朱棣登基

爲了撇清自己和皇帝之崩的關系,朱棣在六月十三日當天壓根就沒有進城,而是回到了龍潭大營等待衆臣前來勸進。

六月十四日,在京諸王:周王朱橚、齊王朱榑、谷王朱橞、韓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棟和伊王朱㰘一起來到大營,恭請四哥“正天位”。朱棣連連擺手,表示自己是來做周公的,沒想到少主被奸臣蒙蔽,“不亮予心,自絕于天”,我何德何能繼位呀?

在六月十五日靖難諸將上表勸進再次被拒後,諸王又于十六日上表。這回朱棣換了個說法,表示要從諸王中挑一個“有才德可以奉承宗廟者”來繼位。估計周王等人聽到這話要不自禁打一個寒顫,誰吃了熊心豹子膽敢這個時候跳出來說自己有才德?“群臣稽首固請曰:‘殿下德爲聖人,位居嫡長,當承洪業以安海。雖謙德有光,複誰與讓?且天命有在,孰得而辭?殿下宜早正大位,庶使人民鹹有所依。不宜狥匹夫之謙,以虛天下之望。’上固辭不允。”

當然三推三讓的戲碼已經做足,十七日當天朱棣跑去拜谒太祖孝陵,周王等人准備法駕,半路把四哥往辇車上一擁,大夥兒高高興興地就進宮舉辦登基大典去了。

朱棣

朱棣登基,諸王在其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們的集體認可也是燕王即位的法理依據之一。

朱高熾登基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北伐班師途中,于榆木川駕崩,享年六十五歲。扈從諸臣一面秘不發喪,一面讓大學士楊榮和太監海壽二人馳赴京師,向皇太子朱高熾報訃。

八月初二日,二人抵達京師。而皇太子在收到噩耗之後宛如五雷轟頂,一面宣布京師戒嚴,一面急調北伐軍中的精銳騎兵回京護駕,以防兩個弟弟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作亂。

當時漢王早已就藩山東樂安州,趙王卻始終待在北京,即使一年前謀反未遂,朱棣也沒有把他趕去封國。八月十一日、十二日,在京文武百官和軍民耆老輪番上箋勸進。到了十三日,重磅勸進表來了,趙王朱高燧上表恭請長兄皇太子殿下即位,獻出了自己的投名狀:“長兄皇太子殿下恭敬孝友,上通于神明。忠厚寬弘,下孚于臣庶。天心所屬,人心鹹歸。今不幸父皇賓天。長兄殿下正大寶之位,以奉天地宗社之祀,以主天下萬國之衆,此必然之理也。”

而在朱高熾登基之後,趙王又于九月十三日上表,請立皇太子妃張氏爲皇後。二十一日,趙王再次上表,請立皇太孫朱瞻基爲皇太子。

在朱高熾即位,乃至冊立皇後及皇太子的過程中,趙王的表態極其重要,不但給了文武百官一顆定心丸,也讓他自己得以從永樂朝奪嫡之爭中全身而退。

朱瞻基

朱瞻基登基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在位尚不滿一年的朱高熾突然駕崩,享年四十八歲。由于皇太子朱瞻基遠在南京,故而皇後張氏命大行皇帝次子鄭王朱瞻埈和第五子襄王朱瞻墡監國。

六月初三日,皇太子抵達北京。在初五日、初六日、初七日,文武百官及軍民耆老等連續上箋勸進後,大行皇帝諸子:鄭王朱瞻埈、越王朱瞻墉、襄王朱瞻墡、荊王朱瞻堈、淮王朱瞻墺、滕王朱瞻垲、梁王朱瞻垍和衛王朱瞻埏聯合上箋勸進:“茲者不幸父皇大行皇帝賓天,遺诏長兄即皇帝位。蓋以生民不可無主,神器不可暫虛。長兄殿下宜即欽承,遂登大寶。以主天地百神之祀,以慰宗廟萬姓之心。”

在朱高熾暴崩,二叔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先帝諸子聯手勸進,向文武百官展示了兄弟間的團結,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朱祁鎮是個轉折點

從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熾到宣宗朱瞻基,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如果有親王勸進,那一定是繼任皇帝的親弟弟。朱棣駕崩之時,朱高熾的十八叔岷王朱楩也在北京,但卻並沒有他上表勸進的記載。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宣宗朱瞻基駕崩,享年三十七歲,遺诏由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朱祁鎮繼位。當時在京宗室有越王朱瞻墉、衛王朱瞻埏以及大行皇帝次子朱祁钰。但是越王和衛王都是叔父,朱祁钰比朱祁鎮還小一歲且尚未冊封爲親王。

朱祁鎮

所以查閱《英宗實錄》可知,這一次的上表勸進,都由在京文武百官及軍民耆老等完成。當然這裏還有另一層含義,隨著在宣宗朝徹底完成削藩大業,大明親王在朝政中的重要性已經直線下降。

此後土木堡之變後郕王朱祁钰即位,以及南宮政變後英宗朱祁鎮複辟,都屬于事出有因,壓根就沒人勸進。

英宗之後的曆代皇帝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初三日,英宗朱祁鎮駕崩,享年三十八歲,遺诏皇太子朱見深繼位。按理說當時在京的親王人數並不少:德王朱見潾、秀王朱見澍、崇王朱見澤,其中崇王還是皇太子一母同胞的親弟弟。然而此時的大明親王已經不再有資格勸進。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憲宗朱見深駕崩,享年四十一歲,遺诏皇太子朱祐樘繼位。當時在京親王如下:興王朱祐杬、岐王朱祐棆、益王朱祐槟、衡王朱祐楎以及雍王朱祐橒。他們同樣沒有上表勸進。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日,孝宗朱祐樘駕崩,享年三十六歲,遺诏皇太子朱厚照繼位。孝宗僅有二子,次子朱厚炜還在九年前便已夭折,當時在京親王只有皇太子的叔父榮王朱祐樞,本就沒資格勸進。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武宗朱厚照駕崩,享年三十一歲,遺诏堂弟興世子朱厚熜繼位。當時爲了從東安門入宮,以皇太子身份即位。還是從大明門入宮,以嗣君身份登基,朱厚熜和以楊廷和爲首的內閣爭得面紅耳赤,甚至于魏國公徐鵬舉等人就在京城外的行殿之中舉行了勸進儀式。“至是大學士楊廷和等請上如禮部所具儀,由東安門入居文華殿。上箋勸進,擇日登極。上不允,會慈壽皇太後有旨曰:‘天位不可久虛,嗣君已至行殿,內外文武百官可即日上箋勸進。’于是上遂從行殿受箋。”

朱載坖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世宗朱厚熜駕崩,享年六十歲。因其生前未立遺诏,故而內閣首輔徐階幫大行皇帝起草了一份遺诏,命皇第三子裕王朱載坖繼位。世宗共八子,但在他駕崩之時只剩下裕王這一根獨苗,所以根本也沒有親王來勸進。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穆宗朱載坖駕崩,享年三十六歲,遺诏皇太子朱翊鈞繼位。此時的太子雖然年僅十歲,但他的親弟弟潞王朱翊镠更是只有五歲,不要說寫勸進表,認字都費勁。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神宗朱翊鈞駕崩,享年五十八歲,遺诏皇太子朱常洛繼位。神宗算是明代後期皇帝中生育能力比較強的一個,雖然和皇太子爭奪儲君之位的福王朱常洵已經就藩洛陽,京中依然還有三位親王: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潤和桂王朱常瀛。不過瑞王等王當神宗在世之時就不受重視,朱常浩甚至到了二十五歲還沒有成婚,他們上不上表勸進,自然壓根沒有人在意。

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初一日,光宗朱常洛駕崩,享年三十九歲,遺诏皇長子朱由校繼位。光宗是赫赫有名的一月天子,禮部本來擬定于九月初十日爲神宗皇帝舉行“恭上尊谥”典禮,結果沒想到今上皇帝自己都沒有熬到那一天。此時瑞王等人的身份已經變成了叔父,而光宗在世的另一子朱由檢尚未受封,自然都不可能上表勸進。

天啓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熹宗朱由校駕崩,享年二十三歲,遺诏五弟信王朱由檢繼位。“若夫死生嘗理,人所不免。惟在繼統得人,宗社生民有賴,全歸順受,朕何憾焉?皇五弟信王聰明夙著,仁孝性成。爰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丕紹倫即皇帝位。”熹宗雖有三子,可惜均已夭折,而他和信王的這一次皇位交接,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兄終弟及。光宗僅有這兩個成年兒子,自然也不會有親王來上表勸進。

朱允炆

通過對大明十六帝即位勸進的梳理可以大膽地做一個推測,當年並無親王對皇太孫朱允炆上表勸進。當時在京親王雖然人數不少,但他們雖然年紀都比皇太孫要小,但論輩分卻是叔父,所以無需上表。而朱允炆雖然有三個弟弟,但只有朱允熥在洪武年間被封爲郡王,其余二人並無封號,似乎也沒有資格上表勸進。

在永樂、宣德年間,大明王朝的皇位繼承充滿了變數,所以親王們上表勸進,就是一種態度的展現。然而等到英宗繼位之後,一來經過宣宗的削藩,親王們的實力大爲削弱。二來因爲英宗年幼,朝政大權由文官們掌控,已經不容宗室置喙。親王們也從明初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變成了無足輕重的存在,還想上表勸進?也不看看自己配不配。

4 阅读:3248
评论列表
  • 2023-12-06 22:45

    李善長不是叫韓國公?嗯?

  • 2023-11-20 12:59

    明朝皇帝以水木火土金五行相生代代相傳的

  • 2023-11-20 17:50

    大多三四十歲就升天,是皇帝不好當嗎?

    風的鈴铛 回覆:
    故宮塗料有毒,再加上生活不節制,所以死的早。
    蝸牛 回覆:
    解放前衛生科學不發達,人均壽命三十五[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