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寺廟救了中國年輕人的命

視覺志 2024-04-07 16:09:05

前段時間,甘露寺發布的義工招募火上熱搜,年輕人眼睛頓時亮了。

“寺廟義工”?甄嬛修行的“甘露寺”?充滿誘惑的字眼緊緊俘獲年輕人的心。

即使寺廟居士出來辟謠,此甘露寺位于福建泰甯,並非《甄嬛傳》裏那所,也攔不住年輕人的積極,話題下大批人想要報名,詢問應聘需要什麽條件。

這也映照著近幾年寺廟熱度的持續攀升,每逢節假日寺廟擠滿年輕人,燒香祈福、買手串被列入出遊必備流程,北京雍和宮手串風靡網絡,法器流通處的隊伍時常排到大門口。

得空去寺廟溜達一圈,晉升爲當代年輕人新的生活方式。周末去杭州永福寺喝杯“慈杯咖啡”,在南京雞鳴寺的圖書館看會兒書,或是報名廣州萬佛寺禅修班,體驗南京大報恩寺賽博朋克式禮佛,年輕人的生活似乎越來越離不開寺廟。

漸漸地,他們不再滿足于這樣的淺層連接,迫切地想要與寺廟建立更深度的連接,轉而去寺廟做義工、職工。

年輕人對寺廟如此熱衷,但他們中大多數人卻並不信教,這意味著人們對寺廟的感知早已超出宗教信仰的範疇,在內卷高壓的背景下,寺廟更多地充當人們短暫逃離現實的世外桃源。

就像是一處心靈充電站,人們在寺廟裏療愈傷口,撥散迷霧,尋找自我,進而再回到原來的軌道上融入現實的洪流繼續向前。

那麽,我們對寺廟賦予的美好想象是否能滿足我們的期待?寺廟生活對一個普通人的影響能有多大限度?爲此,我們采訪到四位曾在寺廟生活過以及正在寺廟生活的人,來爲那些對寺廟心生向往的人們展示一種生活的可能性。

沒有遮天蔽日的高樓大廈,沒有刺耳的鳴笛聲,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也沒有內卷,沒有內耗,沒有焦慮,在寺廟裏,有的只是郁郁蔥蔥的樹木,肆意灑落的陽光,大把的時間。

身處寺廟,當下的每一分一秒都有了實感,你能感受到時間的靜靜流動。清晨五點,寺院內的鍾鼓聲准時響起,行禅、上早課、誦經、吃齋、工作,漆黑的天空在人們走走停停的腳步中一點點明亮起來,午睡、看書、喝茶、曬太陽,明亮的天空又在人們的發呆放空中漸漸黯淡下來,周而複始。

十年如一日的晨鍾暮鼓迎來送往,有人短暫停留,有人長居于此,相同的是,脫離世俗的瑣粹繁雜,走進清幽靜谧的寺廟,人們肉眼可見地更快樂了。

兩年前,弘鑫辭去北京某家知名報社的工作,來到千裏之外的一座禅宗寺院上班。

剛到寺院時,他是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員,現在,他負責寺院的公衆號及攝影工作,午休2個小時,偶爾加會兒班,雖然工資沒有之前高,但生活規律,身體變好,整個人還瘦了20斤,他“擁有了久違的對生活的掌控感。”

圖源:@弘鑫

不同于外界對寺院遠離世俗的封閉想象,弘鑫所在的寺院並沒有切斷與外界的聯系,在這裏不出門同樣可以知曉天下事。

寺院圖書館藏書近2萬冊,每月定期上新近百本圖書,藏書不止佛教典籍,還囊括天文地理、政史經濟、國內外名著以及各類雜志。寺院重視公共教育,他還在寺院聽過複旦、交大教授的講座,上市公司高管的分享會,他打趣說自己在寺院“上下五千年,縱橫儒釋道”。

圖源:@弘鑫

寺院也會舉辦豐富的活動,一周放映一場電影,不定期舉辦茶會、讀書會、插花活動。弘鑫參加過露天茶會,不僅可以品茶,還能欣賞到古琴演奏、尺八獨奏、香道表演,種種傳統文化讓他大開眼界。

總有人認爲,來寺院是種逃避。但在弘鑫看來,“寺院看似遠離紅塵,可紅塵就在寺院裏,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善惡美醜,世間百態皆可在這一方天地窺得。”

圖源:@弘鑫

弘鑫辭職來到寺院重啓人生,另一邊,同樣辭職來到寺院的KK則選擇給自己的人生按下了暫停鍵。

去年,KK辭職後,來到五台山靜音寺做了一個月的義工。

寺院義工的工作是隨機分配的,KK被分到禅堂做衛生保潔。除了打掃地面衛生,她還需要擦拭禅堂內供奉的菩薩和長明燈,山上土很多,幾乎每天都要擦拭。剛開始,面對如此神聖的地方,她心裏又緊張又慌,生怕一個不小心擦壞了,每一處都擦得很慢。

她的工作時間是上午和晚上,上午兩個小時,晚上兩個小時,因此,她有大把的時間用來休息。

談及寺院飯菜,KK激動地說:“吃得無敵好”,尤其是午飯,五菜一湯,有時還能吃到咖喱土豆、麻辣燙、意大利面。她和室友喜歡在院子裏吃,中午的太陽暖洋洋的,照得人無比舒服。

圖源:小紅書@colala

五台山基本沒有陰天,多是大晴天。午飯後,KK喜歡跑到寺院後山,坐在一處石頭上曬太陽,一曬就是一下午。

擡頭望著天空,天藍藍的,雲飄來飄去,陽光灑滿了她的整個世界,散養的牛在旁邊慢悠悠地吃草,耳邊時不時傳來風聲、鳥鳴聲、哞哞的牛叫聲,什麽都不用做,什麽都不用想,只是靜靜地發呆,整個世界都安靜下來,“我好像恢複了對世界的感知。”

圖源:小紅書@colala

夜晚的山上,繁星漫天,星星格外得亮。KK常常和室友一起出去看星星,三人仰著頭,隨處指著星星,分辨著它們的名字。盡管凍得臉通紅,但她們就是莫名地很開心。有次運氣好還遇到流星一閃而過,意外地,KK沒有許願,“就突然覺得沒什麽想許的願望,已經很美好了。”

圖源:小紅書@colala

在寺院爲人們構建的桃花源中,觸動深心的不只是治愈的風景,還有不同于世俗的、更爲純粹的人際交往環境。

在來到五台山靜音寺前,KK經曆了一段長時間的消沉,她陷在勾心鬥角的職場中,受夠猜忌和算計的苦澀。

她原來在一家教育公司做教培老師,工作第三年,她所在的校區回歸總部,她換了領導,公司環境也發生大轉變。

她和新領導關系很差。常常是工作她做,功勞歸領導,工作出問題,反而是她背鍋,更糟糕的是,這個領導素質也很低下,情緒不穩定,經常發火罵人,還天天觀察員工穿衣打扮,打聽員工私生活。

最讓她忍無可忍的是,公司也在壓榨員工,社保本來是員工交300 ,公司交800,但公司私下卻偷偷反過來,讓員工交屬于公司的800,公司交員工的300,因爲公司扣款沒有記錄,也不發工資條,就算去告也沒有用。

短短幾個月的工作,將她折磨得身心俱疲。

糟糕的人際關系,以及工作帶來的焦慮和壓力,讓她的生活陷入失控,作息紊亂,暴飲暴食,每天過得渾渾噩噩,再加上陽過之後,免疫力變低,種種疾病找上門,先是反複性過敏引起的風團,之後過敏性鼻炎、結膜炎、胃食管反流紛紛向她襲來。

她終于意識到,這不是一個良性的工作環境,沒有必要再待下去,果斷辭職。

圖源:小紅書@colala

在爾虞我詐的職場,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附帶了更多的利益訴求,即使無關工作,同事相處也都心照不宣地保持著不遠不近的邊界感。疏離淡漠才是職場中理想的人際交往狀態。

而在寺廟,沒有競爭,沒有猜忌和算計,信任的門檻隨之變低,人們在這裏更容易感受到善意和溫情。

@你甭管啦 是一名大二學生,出于好奇心來到白馬寺做了五天的義工,卻在這裏收獲到了意想不到的溫暖。

和她同住的居士阿姨,每天會按時叫她起床,提醒她去吃早飯,“去晚了就沒飯吃喽”。打飯的師父每次見她都笑眯眯的,給她舀很多飯菜,生怕她吃不飽,路上遇見她總會關心地問她穿得冷不冷。

圖源:小紅書@你甭管啦

@Eva深有同感,她做過很多次寺廟義工,次數多到她記不清了,但她卻能牢牢記住每一次擦肩而過的陌生人給予她的善意。

在東林大佛時,有一天,她身體不舒服,在回宿舍的路上,有人錯把她認成自己朋友向她打招呼,見她面色很差,隨口問她怎麽了,她說生病了。

另一個路人聽到後隨即趕過來,關心地向她了解情況,她說了自己的症狀後,這位路人開始幫她按摩頭部、刮痧,短暫治療結束,又給了她一些滋補的東西,用來泡水喝,再讓她回去睡個好覺。她回去後按照他說的做,果然好了很多。

三個陌生人,只是因爲偶然的錯認便産生了善意的連接。這在外面世界是想都不敢想的,即使真的有人想要來幫助按摩、刮痧,也很難全然去信任,但就因爲是在寺廟這樣純粹的環境裏,善意自然而然被放大了。

圖源:小紅書@制片人Eva(體驗100種生活)

走出寺廟,Eva變得願意主動去釋放善意,並且不求正向的反饋。她會在趕高鐵途中停下,越過二十幾個人的隊伍,幫後排的一個女孩撿起散落在地上的橘子,並耐心地從包中翻出自己的袋子送給對方。她也會在騎車途中,隨口提醒一個人的書包拉鏈開了,不等對方的回應就騎走。短暫的寺廟生活讓她的內心變得愈發充盈。

圖源:小紅書@制片人Eva(體驗100種生活)

即使相對于外界,寺廟環境已經足夠理想化,但這並不意味著它能完美適配所有人。

寺廟生活不是隨心所欲的,每天的日常是在一個相對嚴格的框架中進行的,包括早起、吃齋、睡覺都有固定的時間點。

圖源:小紅書@制片人Eva(體驗100種生活)

寺廟裏也有一些注意事項。飯前,寺院師父會進行一段唱誦,唱誦結束後才能開始排隊打飯,打飯、吃飯過程中不能說話,不能浪費食物。KK第一次去打飯,想吃土豆絲,開心地舀了一大碗,結果吃到嘴裏才發現是鹹菜,她無奈硬著頭皮吃完。

此外,寺廟義工的工作是隨機分配的,有的工作量大,有的量少,KK只是很幸運地被分到了較爲輕松的工作,她曾親眼見過,有的義工因爲覺得自己被分的活多而産生怨氣的。在寺院做義工,“不摻和別人,專心做自己的事,這樣日子才能過得很不錯。”

圖源:小紅書@colala

盡管寺廟不是完美的烏托邦,但在快節奏和高壓的現實之外,我們確實可以在此得到片刻的喘息,獲得重新出發的勇氣。

在靜音寺生活的那段時間,KK想開了很多,她不再像從前那樣鑽牛角尖了,“這個世界上活著就會有問題,有問題不想解決,就等等在解決,不要困在原地,往前走就會有路,爛路或者是好路往前走就是新的路。”

結束一個月的寺院義工生活後,她放棄過往三年的教師經驗,轉行到銷售,從零開始。

起初,她性格內向,得過且過,爲了穩定選擇當老師,但她現在不這樣想了,穩定固然很好,“但我覺得我的人生不止于此”,而且“我挺愛賺錢的,銷售感覺更符合我的需求”,新的工作讓她的性格發生改變,她不再膽怯畏縮,變得更能豁得出去了,“現在是自信大膽快樂的人。”

圖源:小紅書@colala

對KK而言,一個月的義工生活不僅幫她調整好紊亂的作息和飲食,還幫助她看清人生方向,這無疑是一段極爲珍貴的經曆。

回到現實中,我們幾乎很難擁有這樣一個可以允許人們放慢節奏、放空自己的理想環境,反觀周圍,幾乎所有人都在奮力奔跑。

中國青年報曾對1993名18~35周歲年輕人進行一項調查,結果顯示,76.5%的受訪者稱自己過著“倍速生活”,83.1%的受訪者坦言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但收獲不及預期。這種生活在日本更是被形象地描述爲“跑步人生”。

現代社會處于高速發展時期,我們不可避免地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向前,在這種氛圍下,好像只有必須拼命奔跑才能不被落下,對當下的無力和疲累,以及對未知的焦慮和不安緊緊包裹住躁動的心,我們很難無所顧忌地停留在原地。

雖然寺廟並不能爲我們徹底解決困頓,就像弘鑫說的那樣,“解鈴還須系鈴人,拜佛祈福更像是給自己下訂單,告訴自己要把這件事做成”,他引用了禅宗六祖慧能大師的一句話“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但寺廟至少能爲我們提供一處稀有的空間----允許人們暫時脫離社會齒輪,安放疲憊的靈魂,洗淨滿身泥濘,找回自我。

圖源:小紅書@你甭管啦

我想起采訪中一件巧合之事,盡管身處不同的寺廟,但每位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到齋飯很好吃,爲此,弘鑫還特地請教過炒菜的師兄,得到的回答是“心平了,吃飯自然香”。

這和錢鍾書在《寫在人生邊上》中所寫異曲同工:“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爲澡洗得幹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爲你心上沒有挂礙。”

寺廟就是這樣的存在,幫助人們卸下沉重的負擔,讓人們可以像花草樹木一樣,只管全身心地鍾情和執著于靜靜流淌的光陰和季節,沒有挂礙地享受當下的生活。

圖源:小紅書@你甭管啦

0 阅读:591
评论列表
  • 2024-04-08 21:04

    流水寺邊,有座破舊的瓦房,那灰色的瓦塊訴說著歲月的蒼桑;那蔥郁的青苔,象征了生死輪回的奇妙;顔色豔麗的"白頂溪鸲(qu)"帶給人無盡的希望!

  • 2024-04-08 00:28

    “寺廟義工”?甄嬛修行的“甘露寺”?充滿誘惑的字眼緊緊俘獲年輕人的心。即使寺廟居士出來辟謠,此甘露寺位于福建泰甯,並非《甄嬛傳》裏那所,也攔不住年輕人的積極,話題下大批人想要報名,詢問應聘需要什麽條件。

  • 2024-04-08 00:43

    寺廟生活很甯靜,我也好想去寺廟當一段時間的義工

  • 2024-04-08 11:11

    近日前往江津白沙鎮,進入了老街的"流水寺”,靜觀寺內香客禮佛,竟駐足3個多小時。信步寺內,但見溪水滴瀝而下,又彙成溪流入不遠處長江中…多麽的甯靜,幽遠啊。

  • 2024-04-07 17:55

    說實話,我甯願年輕人空時多去寺廟做義工而不是在家熬夜睡懶覺或玩遊戲!

  • 2024-04-08 19:02

    溪流滴瀝,流水寺一角,蒼桑的瓦屋。

視覺志

簡介:你陪著我的時候,我沒羨慕過任何人。